■ 陈秀峰
1927年5月23日,因“二六”政变的影响和频年积劳,唐继尧“肝胃病剧发”,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3 岁。在唐病逝后,滇军内部开始派系内斗,公葬典礼拖至12月中旬方得举行。接着由龙云亲自指挥的建造唐继尧墓园的筹备工作也就开始了,龙云派张维翰(市政督办)、董泽(省教育司长)等7 人为营葬事务处委员,并决定营葬经费由省财政厅筹拨,禁烟公署分期拨付。因种种原因,工程时停时辍,时快时慢,从1929年至1933年历时4年才终于完工。
唐继尧墓位于圆通山西北部,北门街原唐公馆(现为孔雀园)东面的梅园(已不存)中,唐继尧墓在昆明民间有一个很草根的名字叫“老唐坟”。唐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 平方米,为中国传统的圆丘形封土堆,环墓青石镶砌,墓直径约22 米,周长约68 米,墓高约6 米。墓盖及墓冠已被毁。据老昆明人回忆和老照片显示,封土堆中部(顶盖)有圆形十八星石雕(十八星为民国初期的军旗标志);半圆形墓冠有主副之分,主冠最大居中,东西(左右)两头为副冠,大小副冠之间又夹有山字形小副冠,大小副冠均东西(左右)两头对称排列,主冠和副冠两旁均站有大小石狮一对。主冠环边镶刻有十八颗星,中部为一主体地球浮雕,上刻亚细亚(亚洲)三字,地球上方有一圆柱站有铸铜的展翅雄鹰一只。主冠前面又有龛形(三角形顶)石刻居中,石刻中间一长方形牌位上刻有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南天一柱”字样,牌位两边则刻有金马、碧鸡浮雕等,寓意十分明显。据上世纪60年代到过墓园的云大学子陇涤湘回忆,碑刻下面石质地板上,还能看到镶嵌着"人杰地灵"等几个大字的石刻艺术呢。
1998年由五华区组织编撰出版的《五华区文物志》对唐墓的表述曾记载:“墓阙顶置立体石雕半球,上立飞鹰,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12年,笔者在一次与公园管理干部的闲聊中获知“飞鹰“还在,一路追踪下去,竟在一车库的墙角边里见到了形态逼真但断了一只翅膀的铜铸飞鹰,此刻,“飞鹰被毁弃”这个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传闻顿时烟消云散。这只落满灰尘的飞鹰(鎏金疑被人刮去)仿佛一直在等待善良的人们给它拂去尘埃,重新安上新的翅膀以重振雄风,而唐墓仍虚位以待,盼望着它早日“归来”。
“墓前神道两旁有石阙、石狮、石标,周植松柏、梅、竹。石质有厦式碑阁饰浅肉浮雕和浅刻纹饰花卉图案。碑阁宽17.6 米,通高6 米。阁厦由14 根有墩式石柱支撑”。以上《五华区文物志》的记载与我的观察基本一致。从进一步观察来看,中间一对大立柱为四方形,左右各3 对立柱为圆形,形态各异的立柱石墩及雕刻的精美图案与上部厦口边沿的花纹浮雕构成一个整体,很有韵律感。这使我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唐墓的建筑语言无疑就是一首气势磅礴,既雄浑激昂又舒缓悠扬的时代交响曲。
唐墓碑阁内立墨石碑9 块,均由云南文化名人顾视高、陈荣昌、袁嘉谷等人书写。中为主碑,高2.68 米,宽1.05 米,楷书“会泽唐公蓂赓墓”7个大字,左右两旁为楷书配联:“功业须当垂永久,风云常为护储胥。”是笔者曾祖父的学生云南文教界一代宗师书法家陈荣昌先生(1860—1935)所书,其字平正庄重,遒劲峻美,属书中上品。其上联引自唐代诗人牟融的诗句(七律“寄周韶州”),下联引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七律“筹笔驿”),下联中“储胥”二字是指军队的营盘和将帅的营帐;这样的配联既贴切又高明,暗含着勋业未竟,承先启后的意思,毕竟是“滇人多善联”啊。拥护和再造共和的功业须当垂永久;护国元勋营帐及军队的营盘的上空常有时代的风云聚集和守护……值得一提的是,唐墓内部就像墓主人当年办公读书运筹帷幄的“营帐”。墓室内除了唐的灵柩外,其他陈设一如唐生前的书房布置,明代的黄梨木太师椅、花梨木的大书桌上放有文房四宝——端砚、泾宣、湖笔及微墨,檀木柜上放有琴、棋、书、画等唐生前钟爱的书房物品,尽显儒雅之风,墓室之秘原来如此。建了通透式围墙的墓园平时并不开放,只在每年护国起义纪念日即12月25日前后开放三天,让平民瞻仰凭吊。每当我们凝望陵墓时,仿佛能看到当年唐继尧将军戎马生涯之余在书房“捡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时栩栩如生的健硕身影……
曾任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的甘芳将军之子甘震宇先生对我讲起过他曾遇到的一件事:上世纪40年代末,在读初小的他与一帮军中子弟到唐家花园玩。游玩中遇东道主唐家人提议,带几位朋友去唐墓内部看看,他也随同前往;当进入昏暗墓道时他因害怕中途跑了出来,失去了一次人生的神秘之旅。据到过内室的人说,内室放置两口装香油的大缸,供点长明灯之用,墓顶还设计有出气孔。如若不是亲历,外人很难相信这段奇遇的真实性。
唐墓碑阁内独具特色的8 块墨石碑刻分别按历史年代左右排列,内容是:
1、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5月15日,军务院抚军岑春煊、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梁启超、李烈钧、刘显世、陈炳焜等八人签证发给唐继尧被选为军务院抚军长的证书。
2、1916年10月9日,大总统黎元洪根据《勋位令》第一条,授予“陆军上将唐继尧勋位”的命令。
3、1917年9月,国会非常会议正议长吴景濂、副议长王正廷,根据军政府《组织大纲》第三条,选举唐继尧为元帅的当选证书。
4、非常国会宣布“议会承民命南征”同时写给唐继尧的《致唐元帅词》。
5、1918年5月20日,“非常国会”正副议长发出的唐继尧当选为“政务院总裁”的证书。
6、1924年10月11日,孙中山发给唐继尧的《致唐副元帅电》。
7-8、1931年12月“云南省政府委员、前代理云南省长周钟岳谨撰,盐丰布青阳谨书”的《会泽唐公蓂赓墓表上、下》(两块)。
这8 块天然墨石碑刻显示了唐在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主要业绩及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左四和右一两块为《会泽唐公蓂赓墓表》,全文共计2088 字,由时任云南省代省长、民国政治家周钟岳(曾先后任过蔡锷和唐继尧的秘书)撰文,云南著名书法家布青阳书丹,时间为1931年2月。全文如下:
周钟岳
公讳继尧,字蓂赓。先世籍湖北荆州,明初有远祖从征入滇,官千户职,留屯曲靖,嗣迁居会泽,遂占籍焉。
曾祖元绶,祖嘉猷,劬学早逝。曾祖妣氏,祖妣氏朱,皆守节。父学曾,郡痒生,有弟学闵,丁酉(1897)科举人,兄弟相为师友,以孝友闻。
公生而歧嶷,少倜傥有大志。年十五补博士弟子员,会清廷变科举法,命各省选送学生留学东西洋。公预选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旋进金泽联队及士官。毕业回国,由北京迂道,察榆关内外,周览山川形胜。
至滇,历充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讲武堂教官,陆军第十九镇正参谋官,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讲武堂监督。
辛亥(1911)八月,武昌首义,公与蔡公锷暨滇中诸同志密谋响应,遂于九月九日举事。公率师由东门入,乘夜攻督署,比晓,清督以下官吏弃职走,驰檄省内外以次底定。众议设都督府于五华山,分军政、军务、参谋三部,以公为军政、参谋两部次长兼讲武学校总办。
时清兵南下攻鄂,滇议出师,以公为北伐总司令官,取道出黔,适黔来告难,乃出师顺道戡黔乱。事平,黔人以乱粗定,非公不足震慑,挽留督黔。清帝逊位,停止北伐。民国政府成立,黔人电请中央任公为贵州都督。其在黔也,治具毕张,尤以整军经武为急。厥后遵义,威宁、黎平、古州、锏仁等处,土匪窃发,公派队游击,次第肃清。以功授勋二位、上将衔,补授陆军中将。黔人感公威德,为立生祠于贵阳。
二年(1913)冬,奉命移节督滇。公以父母之邦,益励精图治。甫下车,即委员分巡三迤,考求地方利弊。会大理匪乱,蒙自兵变,皆以偏师戡定之。
三年(1914)晋上将,以开武将军兼云南巡按使。
四年(1915)秋,北京设筹安会,以讨论国体为名。公知袁氏觊觎非常,乃搜军实,储饷糈以为之备。既而十九省赞成帝制之伪电至,公召集僚属告以袁氏盗国之由,勖以扶持共和之义。辞意激昂,群情咸奋,即整备出师。适蔡公锷、李公烈钧及诸同志皆至,公邀集军政人员开会议,众皆赞成。十二月二十三日即电袁氏取消帝制,惩办祸首,以谢天下。袁无复电,二十五日通电全国,力斥帝制之非,宣告云南独立,置军政府,众推公为都督,分治三军:第一军蔡公率之出蜀;第二军李公率之出桂;公自统第三军,居中策应。别为挺进军,以黄毓成统之向桂边。韩凤楼、赵钟奇、徐进等各率所部以会黔军南入湘。义师所至,无不风靡!第一军已克叙、泸,次重庆。敌人侦知滇垣空虚,分兵来拢,开、广、临、蒙一带骚甚,公从容指挥,以次削平。
未几,广西独立,湖南等省继之。四川将军陈宦,夙为袁心腹,亦宣告与袁绝。袁势蹙力穷,自撤洪宪帝号。时有议仍以袁为总统者,公持不可,乃依法奉黎公元洪为大总统,当未就职前,设军务院于广东,代行大总统职权。义设各抚军以分治军民政务。公被推为抚军长。及袁氏既殂,黎公就职,国会重开,乃撒军务院,政事统于中央。
中央以共和恢复,公功最高!特晋勋一位、一等文虎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当是时,公名震天下,国有要政,多取决于公。中外信使往来,冠带相望于道。而公益自振作,以国事为己任。
六年(1917)夏,内阁擅权,督军团附之,兵逼京师,国会解散。公以坏法乱纪,国不国,于是有靖国之役。时北伐军之在外者,南达桂、粤,西暨秦、陇,各省将领,会推公为滇、黔、蜀、湘、桂、鄂、陕、豫靖国联军总司令。国会议员,复集广州,开非常会议,举孙公文为大元帅,公为元帅。公亲出督师,驻军毕节,进至重庆召诸军会议,拟由鄂、陕分路出师。嗣广州政府,改设总裁七人主政,公复被举为总裁兼参谋部长。时方在军中,不能身莅,分遣专员代行职权。
八年(1919)春,南北分派代表开和议于上海,公力主恢复《约法》,取消参战借款及中、日协定条件,议久未决。有欲牵就和议者,北政府亦以滇、川、黔三省巡阅使,并以遥领参谋总长啗公。公慨然曰:“兵以义始,而以利终,如天下后世何!”持初议不为动。嗣军府解纽,公与孙公文,伍公廷芳,唐公绍仪等,复谋开国会于重庆。事虽不果,然法统赖以重光,军阀因之敛迹者,公之力也。
和议既停,蜀中军事日棘,驻川滇军,戌久思归。军司令官顾品珍,率师退毕节,公任顾以东北边防督办,令先归商防务,所部移驻昭通。九年(1920)冬,东防军忽西上,前队至扬林。公不忍仓卒用兵,闾阎惊扰,乃移省军驻南防,公亦乘车南下,遂赴香港至广州。留寓经年,孙公甚倚重之,时与商榷救国大计。尝谓公曰:“吾老矣,惟公能成吾志者。”公亦奋思戮力中原。而部队之驻南宁、柳州者,以为非公主滇政,国事无所措手。遂于十一年(1922)二月,奉公还滇。公自再任滇政,以国內兵事频仍,徒耗实力,遂通电宣布废督裁兵,一志整顿内政。
既而北方贿选总统,国论骚然。公不得己,乃义有建国之役。我师已达南宁,会因十四年(1925)五、六月间,上海惨案、沙基惨案相继发生,外患日迫,公以御外为重,遂令班师,各军还滇。公召集军政长官,迭开内政及金融等会议,以期休养生息。
十六年(1927)二月,各军请厘革省政,采用委员制,公慨然纳之。众推公为省政府总裁。公为国宣力,频年积劳,至是肝胃病剧发,偃卧经旬,医药罔效,竟于五月二十三日薨于位。距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癸未七月十二日,春秋四十有三。
呜呼!公以壮盛之年,抱闳伟之略,毅然思廓清海宇,而赍志以殁,天下惜之!
公配袁夫人先卒。子二:绍骧,袁夫人出;绍龙,庶出。女五俱幼。
公夙服膺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尝手抄《阳明学集要》以自课,亦以策励他人。每当军书旁午,而雅歌投壶,好整以暇。偶有感触,莫不寓之于诗,所著有《言志录》若干卷。幕府中人,辑公历年文电又为《护国、靖国、督黔文牍》若干卷,已刊行于世。
当筹安会之初起也,予从蔡公于北京经界局,蔡公知袁将图不轨,密电公筹策,公复电云:“变更国体,滇决不从,望公速来滇,共龛国难。”蔡公往复文电,皆命予属稿,今犹存箧衍中。乃不数年,而时贤欲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谓护国首义,全发端于某某诸游说之徒。夫公功业,昭昭在天壤间,何能湮没?而世论颠倒黑白如此。故特揭书事实,以念将来之治国闻者。
该墓表如实记述了唐的生平事迹,其文笔精练流畅,记述客观公正,未有溢美夸张之词,实为上乘佳作,令当事者心服,令后来者心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孙中山生前曾称唐继尧为“南天一柱”;国民政府于1935年明令褒扬,于1936年又明令改公葬为国葬,全国下半旗志哀,是民国时期全国27 位享受国葬待遇的历史名人之一。
细心的游客和瞻仰者一定注意到了在左右配联7 个字的上方(1/8 处),浅刻有以植物果实(高粱)及花瓣构成的对称图案,图案正中刻有一颗五角星,稍有近代史常识的人会看出来,这种五角星是“护国、护法”那段特殊时期军队特有的标识,可见设计者用心不俗。
主碑稍前有框,墓框上部左右各雕有对称的腾驾于云水之间的精美祥龙2 条,应属整个唐墓石雕中的极品,这种双龙护宝的雕刻在圆通山三个石碑坊上均有展现。在1919年建造的护国桥向东的两个桥洞上方也雕有两个精美圆雕龙头(现尚有一只完好)。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的祥瑞,寓意着吉祥、安康、长寿、福禄等,龙文化是一个适变善化、容合的、开阔的系统,龙道文明的精神蕴涵可概括为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龙是中国人妇幼皆知、司空见惯的祥瑞,笔者观察到,主碑上的字和碑体周围有被恶人敲坏的明显痕迹,但对石雕祥龙没敢下手。
主碑上方的穹顶的图案中间是一株盛开的牡丹,旁边则是一只飞翔的仙鹤,四角各有一只飞翔的蝙蝠,两条边框之间装饰有对称的菊花图案。主碑上方的浮雕竟是一幅“欢喜图”——狮子耍绣球,由八头形态各异的中华狮子组成狮子一家,中间大的两头为“父母”,其余六头小的为“子女”。每头狮子均“拿”一只绣球。主碑左右各有两根半贴壁式立柱,方柱上各有祥龙一对,立柱下方的柱墩浮雕也很有意思,左右边上两墩浮雕图案均为一匹大马带两匹小马,上部有稻穗、竹叶及花树相配,中间两墩各是牡丹凤凰(丹凤朝阳)和麒麟献瑞。还有左四右一碑刻上方的浮雕,一块是象征“丰收”的稻穗,一块是象征“雄风”的老虎(有些变形)等。以上这些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图案,都含有祈福、祝福、福福相连,欢喜、乐天等吉祥之意。既有大家司空见惯的造型图案,又有与众不同的独创之处。有兴趣的人士不妨约上一二好友前去解读一番;公园或文博单位也可编一本《唐墓文博读本》,为丰富文旅市场尽绵薄之力。
唐墓由14 根形态各异的主柱撑起的碑阁,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巴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雕刻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把一流的设计水平、一流的建筑水平和雕刻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唐墓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据昆明首任博物馆馆长叶铸先生说,唐墓的石材选料考究,介于汉白玉与青石之间,集两种石材优点于一身。为使碑面及石雕表面晶莹锃亮,还使用了白银打磨技术。
唐墓前上下两层镶石栏丹墀平台,墓园入口东西两侧各耸立中西风格的石标一座,须弥座上一对石狮。笔者前去拍照时才发现,东侧的石狮为公狮,西侧的则是身上爬着三头小狮的母狮,威严中不失浪漫与温馨,与主碑上方“欢喜图”中的狮子一家同出一脉。
尽管唐墓曾屡遭破坏,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唐墓仍呈现出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景象,是云南近代建筑及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有对唐墓的建筑艺术持批评态度的,1938年11月,一位旅昆的28 岁文学青年李长之先生在《旅行杂志》为昆明印象撰文说道:“在圆通公园西部,是唐继尧的坟,建筑不中不西,很琐碎而小样”。李先生不知道,中西合璧乃是云南人之特长,至于“琐碎而小样”,是云南人“量力而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