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琼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四川 南充 6374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根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相关教学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是很丰富的,教师虽然也教朗读的内容,但与其他的教学内容相比,朗读内容往往得不到重视。小学生识字数量有限,字音也常常读不准确,所以很难独立朗读课文。教师一句一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作为一种识字的方法,这是比较消耗时间的。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多传授一些知识内容,不免要压缩朗读的时间。学生在课下很难独立朗读课文,在课堂上又因为时间紧迫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将课文匆匆读完。朗读后,教师见学生将字音都读准了,就转而讲解课文的内容,根本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思考朗读的内容。这种朗读教学形式当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只将朗读课文当做一种识字和辨证读音的方法。学生们齐声朗读,只要读对字音,就可以照本宣科,一气呵成的读完通篇课文。这种机械化的朗读模式实际上误解了朗读的真意,并且也削弱了朗读该发挥的作用。
语文课文是包含其感情和思想在内的,充分理解课文的感情和思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朗读课文正是理解课文的第一个步骤,并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不但认识文字更能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这是朗读教学的真正作用。要实现这种作用,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给予悉心的指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或者是教师不重视,或者是课程较紧,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致使学生朗读活动流于表面化、机械化,使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降低。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强朗读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价值所在。对于一篇语文课文,从预习到复习,从识字辨音到体会文意,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完成。当然这种朗读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合理融入教学内容的朗读。在这种朗读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感情,边朗读边思考,可以比较容易的与课文内容实现共鸣。实现了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的从语文课文中吸取到精神营养,不但能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更进一步获得了情感的熏陶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是其理解力则有不足。小学语文课文虽然比较浅显易懂,但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这时教师就可以用适当的朗读教学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思想内容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在朗读之前先为学生设定对应的情景,帮助其实现这个目标。比如说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之前先通过图片或微课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以及傣族泼水节的习俗。这样学生预先对泼水节有了一定认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就更容易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感受既能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他们自发思考,体会课文的内容。
对于叙述类的课文,尤其是多角色的故事类课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分角色合作朗读。这种小组合作的朗读模式首先增加了朗读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课文中各角色的互动关系以及情感冲突。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抒情散文、议论文类的课文也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教师在将学生分组后,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总结自己所读段落的思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段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进而贯穿全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各小组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一组的朗读效果最能体现课文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在比赛后还可以颁发一些小奖励,激励学生对朗读和小组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模式的朗读教学既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又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朗读既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朗读教学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对于学生,朗读是他们提高语言能力,接受文化熏陶和树立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展科学的朗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情感与思考融入到朗读学习中,使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