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省近代音乐数据库的建立为例浅谈大型特色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2020-12-07 07:30邵蓓漪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检索四川数据库

邵蓓漪

引 言

数据库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最主要的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音乐文献日益普及,开始渗透到音乐教学、科研、创作、表演等各个领域,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受广大用户欢迎。数据库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数字整合各类资源,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在短短数十年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音乐特色数据库的定义与作用

所谓“特色数据库”,通俗讲是指文献信息收藏机构依托馆藏特色资源,针对特定用户自主或联合研发建设的专题性或综合性信息资源集合,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传输发布,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在新技术环境下,为了使区域音乐研究资料更加整合,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积极探索数字时代音乐文献服务新路径,建设基于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的音乐数据库,有机整合文、图、谱、音频、视频资源,数字化、全文化、网络化、全程化服务用户,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服务理念。

二、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及不足

(一)建设现状

我国对音乐文献特色数据库的电子化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开始首次使用个人计算机辅助进行音乐研究。1992 年,全国5 所音乐院校开办了“第六期音乐学读书研讨会”中首次对数据库的演示激发了学术界对音乐特色数据库建立的热情。①1995 年,我国第一个音乐特色数据库“湖北音乐考古文献资料目录数据库”出现,在没有全国统一的学术研究平台之前,该特色数据库也是音乐考古研究者们使用的重要平台之一。②1997 年,西安音乐学院开始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尝试建立了“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资料数据库”并单机运行成功;随后其他音乐学院纷纷开始尝试特色数据库的创建,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开始了全面的摸索、探索时期。

从2005 年开始其中中央音乐学院的特色图书馆建立较早,通过对馆藏文献的扫描、上传建立了多个特色数据库供师生阅览。随后各大音乐院校也开始对自身的专题数据库予以建设,如中国音乐学院图书管建设了“马思聪专题、乐谱、专著全文库”、等特色馆藏数据库;中国音乐学院建设了“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库”、天津音乐学院建设了“天津音乐家特色数据库”;沈阳、西安、武汉、四川、星海、浙江等音乐学院也因地制宜,开发了针对地区特色、名人名家、学位论文等特色数据库。

而在音乐特色资料库的建设中综合类大学和地方图书馆也不甘落后,如陕西省图书馆建立了“秦腔秦韵数据库”、四川省图书馆建立了“四川清音资源库”,常熟理工学院的“虞山派古琴艺术数据库”等。截止到2019年,我国各大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共建立特色数据库123 个,建设形式一片大好。③

(二)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碎片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虽然已经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拥有大量的专题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库仍然存在一定的经验不足的现象。首先就是数据库碎片化现象严重。以目前各大音乐特色数据库为例,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均有“京剧音配像”的特色馆藏资源内容;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图书馆同时建立了木卡姆特色数据库库,这些馆藏资源库在建设的过程中内容难免会有所重复,呈现了资源的分散化和碎片化。同时,这些共同项目的立项建设单位在数据库的建设中往往不会设立相关的“友情链接”,无疑为学术研究者的文献检索提高了难度。

2、平台较多,内容分层

目前,在各大学校的音乐特色数据库中很容易出现平台较多、内容分层的现象。首先是同一单位相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数据库检索的内容不一致,老资料、老数据需要在旧平台寻找,新资料、新数据则需要转换到新建平台。这种现象是因为单位在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建设周期过长、长远规划意识不足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新旧服务器在硬件上的不兼容,最终导致了数据内容无法合并,学术研究者必须分开检索。

其次是这些特色数据库平台类型较多,很多单位的特色数据库分为了免费平台、自研自用平台、商用平台、学生平台等多个平台同时运行。这样的多平台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长远规划,一旦数据库合并,由于网络架构、硬件架构的不兼容、新老硬件的不兼容等多重问题容易导致数据库合并失败。

第三,目前很多特色数据库虽然内容较为详实,但是高级检索功能欠缺或存在检索内容不精确的情况。由于数据库架构初期算法排列的原因,很多数据库在精确检索的上有所欠缺,如果检索内容出现重名或关联较多情况时,检索者往往只能“大海捞针”。在这样的检索方式下,检索内容的逻辑也相对混乱,造成了检索者无法利用“姓名笔画”“时间顺序”等方式提高检索效率。

综上所述,检索功能不全面、不细致、高级检索内容的缺失是当前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存在的典型问题,虽然很多数据库中的内容较为详细、内容较为充实,但是检索者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检索相关的内容,提高了学术研究的隐性成本。

3、数据库响应速度较慢,使用权限低

从技术角度而言,对于数据库内容中的检索速度并非取决于硬件的好坏和高带宽的网络,而是在于服务器的载荷能力和响应速度。为了避免因可能存在的DDOS攻击,服务器响应端口会限制访问者的访问频率和访问流量。这样的措施虽然有一定保护服务器正常运行的功能,但是会给检索者提供不便。首先是远程访问者在查阅音频、视频、图片的过程中,会由于技术和硬件的原因导致所查阅的资料等待周期过长、页面响应缓慢。其次是这样响应缓慢的现象会引导访问者多次刷新浏览页面,最终导致服务器启动保护机制拒绝响应。很多访问者甚至因此无法查阅相关内容。

除了数据库响应慢之外,使用权限较低也是影响学术研究者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权限一般为访问权限、查看权限、保存权限三种。目前大多数特色数据库都有明确的权限划分,只有本单位账号或IP 地址授权才能行使相关权限。但是仍很多特殊的音乐资源即便是拥有授权也无法在线查阅,而是需要具有权限的账号或IP 地址在线申请查阅权限,经过图书管理员申请通过后个人携带证件去图书馆实地参阅,这种较低的使用权限往往会让本单位的研究者直接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跳过在线索引的环节,但是一旦出现了异地访问的情况,则需要更多的成本才能解决文献查阅的问题。

三、建立大型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以四川省为例

(一)四川地区多文化特征的需要

四川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类型,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内容;同时,四川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深刻反映西南地方文化、社会和民族特点,因此四川音乐还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组成部分。建设四川省大型的音乐史料数据总库,全面研究四川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开发和利用,对四川地方音乐文献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发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文献内容,创建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可有效改变多年以来地方音乐文献杂乱分散、使用不便的状态。最终,能够使得四川近代音乐研究成果有机构成一个系统的数据平台,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可持续开发,为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学生、音乐爱好者提供教学、研究、欣赏、创作和表演的资料和依据,为研究者提供四川近现代音乐研究的原始史料和优质的文献史料,帮助研究者据此解读、追溯历史、还原近现代四川音乐的原貌。

(二)资源共享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各高校、图书馆之间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高校特色资源库应该打破桎梏,形成紧密合作、连带关系的数据资源库。通过大型资源总库的构建,能够形成良好的资源交流环境。无论是高校特色资源库之间的交流还是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都能够让教学、科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为音乐爱好者降低一部分门槛。

从“信息孤岛”到资源共享的地区化也是当前有效解决东西部地区教学差异的良好保障,资源共享信息化,打造区域一体化特色数据平台,依托地方和高校的特色资源,地区各单位之间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各单位各司其职、尽其所能,不仅能够减少特色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出现,也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规范建库。

(三)新时代图书馆工作转型的需要

近五年,信息技术的革新速度开始加快,我国的信息技术也从开始从“万物互联”到“大数据”时代开始迁移。2019 年,AI 技术的飞速发展再次为信息技术赋能,信息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革新。图书馆作为当前学术文献资料查找的核心部门,已经从传统的“文献储存”职能转变为了精准查找、辅助研究的服务型部门。因此,在当前学术研究者的需求开始多元化、全面化的前提下,新时期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形成区域共享机制,深层次挖掘资料背后的关联逻辑,建立具有深度的、高关联性的、系统的信息资源方案才能得到研究者的青睐。区域共享化的大型集成特色数据库能够有效的将文献资料创造出更大的大致,也是当前图书馆工作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能够为音乐的研究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基础性数据,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音乐资源体系。

(四)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之需要

四川地区的音乐具有多民族、多风格、多形态的典型特征,四川音乐学院作为四川地区最早成立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院校,学院自身的发展于四川地区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四川地区音乐的理论研究离不开四川音乐学院学者的支持,四川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活动也依靠四川音乐家才能进行。由此产生的音乐类文献、视频、图片都是研究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的核心资源。另一方面,四川地区汉族传统音乐类型、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将这些散落在各地方单位的珍贵资料、记载、视频纳入到区域共享化的大型特色数据库中,可以有效的促进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这样的措施也是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保护。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构建较为完备的音乐文献资料体系,数据库能够对碎片化的资料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分类,形成较为完备的音乐研究材料资源体系。

结 语

加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是特色数据库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方性的音乐特色数据库能够更好的收集具有地方性、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资源,为音乐的专题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数字化的音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具有宏观意识,用长远发展的眼光予以建设,让特色数据库成为地区文献资源建设成果的核心平台、馆藏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新平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辐射中心。通过持续维护已有的数据库,对老旧的数据库进行更新,优化资源库中存在的数据重复、内容不精细、高级检索功能不完善等细节问题让特色数据库建库规范化、使用专业化。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强调了未来应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种融合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与信息化媒体的融合,也是各大信息资源的融合。只有改变传统思维,打破桎梏实现对话融合,区域内各单位群策群力,实现信息的区域化共享,打造区域性文献资料特色数据库才是未来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潮流。

注释:

①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大事记(1949-2014)[A].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六十年纪念集(1954-2014).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392.

② 朱国伟.冯光生音乐考古研究综述[A].王清雷主编.中国音乐考古80 年[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15.

③ 景月亲.我国音乐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8-125.

猜你喜欢
检索四川数据库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