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慧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500)
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不同的岗位对职业精神的认定与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机床工人来说,职业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事无巨细的做好每一步操作,计算好每一个数据。对于前台服务人员来说,职业精神意味着接待好每一位来宾,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而对于化工操作人员来说,职业精神意味着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和操作流程开展工作,防微杜渐、虚心谨慎。尽管如此,职业精神依然可以用共性的词语概括,那就是爱岗敬业。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通过员工的日常行为以及紧急情况下的举措得以体现。首先要做到爱岗,尊重并热爱自己的职业,认为自己能够在该岗位上发热发光,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将个人的发展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充分展现主人翁意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第二点是敬业,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对于布置的工作任务,能够按时提交,做出令人满意的成品。
除此之外,职业精神所必备的素养还包括创新精神以及勤劳的品质。“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通过辛勤的付出,才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而创新精神适用于一切职业,时代的发展,为大众创新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便利条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灵感,也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汗水。评价一个人在某一职业是否有所建树,其中一个指标可以根据他创新成果的数量。创新精神与勤劳也是职业精神作为精神层面的产物,一方面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可以进行后天培养,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为学生后台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坚实的保障。
1.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培养职业精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是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一些理论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用工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工作技能和经验都是可以通过后期的培训和实习培养的,而职业精神则是评定员工最终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而职业精神的培养则需要长期的过程,它不像某种技能或者操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培训与训练便可以掌握。当前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质量的较量,因此在企业进行招聘时,也会格外看重这一点。职业精神的培养,要适应这样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能够增强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2.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能够营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学生从事某一行业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仅仅代表了学生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代表了从事该职业的群体。高尚的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己顺利在单位立足,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加薪的机会,还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于该职业的印象,为该职业在社会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从而推动职业的发展。
3.职业精神的培养还能够促进经济转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供需无法得到有效对接,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压力下,党中央多次强调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每个主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每个企业的职责,细化来看,这个任务更是落在了每一位员工的肩上。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与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员工首先从精神层面上改造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主人翁意识,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并愿意为之奋斗,才能够落实到实行上。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起了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任务。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更是需要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反观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认知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明确,通过在网络上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超五成的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现状并不了解,在问到是否具有对自己职业的短期或长期的发展规划时,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否”。在对职业理想的选择上,功利性明显。在被问到发展方向偏好以及原因时,八成的同学选择了“收入高,待遇好。”而选择“可以提升自己,拓宽眼界”的学生占比不足10%。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高收入的热门行业,而不甚综合自己的客观情况如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未来发展地区的选择上,五成的人选择了前往一线城市,而立志于边远地区建设的学生占比仅为11%。近年来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自觉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等等进行综合选择。
工作态度包括了职业责任感以及职业意志,有些同学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从职业意志来看,当前高职学生大多数为00 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长期处于父母和爷爷奶奶两代人的宠爱之下,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对社会的接触不多,自理能力不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弱。在刚刚步入工作时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怕苦怕累,对待自己的工作任务也不够认真,职业意志较为薄弱。难以长期坚持并且从事一门工作。部分行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从业人员的利益,还可能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集体利益,例如建筑行业。无论是设计前期的数据测算,还是建筑过程中的污染防控等等,都要做到严谨,一丝不苟,稍有差池就可能酿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公共安全事件。对于这些行业来说,职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抱着如果觉得工作不满意就换一份工作的态度,对行业的相关行为规范更是缺乏敬畏心理,不能够做到严格遵守和自觉实行,这样的工作态度与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的最终目标大相径庭。
职业情感是工作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要求从业人员不仅仅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从工作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纵观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便是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热爱自己的职业。而当前高职学生对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少有这样强烈的情感,在职业的选择上也大多出于现实经济条件的考量。然而出于物质需求的职业选择往往无法兼顾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因此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的职业情感较为贫乏也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没有职业情感必然导致工作缺乏动力与激情,更谈不上在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