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江
如果说幼儿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则小学就是学生道德发展和品行培养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品行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等。虽然现如今很多学校进行了相关课堂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科代表人的思考和探究,如何能够更好高效地提升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教学课堂安排不够合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属于理论型课程,课堂气氛等本身就较为枯燥乏味,但是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处理和反思,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有效地引导,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自己的长期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使现如今大多数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相关的缺陷,没有办法更好的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针对现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进课堂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一系列情况笔者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育方面的资源整合,多利用网络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教学的助手,更好地去提高学习效率。如在《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就可以先用视频播放一些感人的关于父母的电影片段,然后提问学生,父母平时都为我们做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们能够自己做不用父母总是为我们做的,与学生讨论。这样就利用多媒体打开教学思路,并且让学生直观感受父母给自己的爱,学会感恩,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们处于情境当中。能够让学生们在繁重的学科学习中得到放松,激发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并进行加工,比如在《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电视中见到的情形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书本需要传授的内容演绎出来,通过表演,让学生立体直观地感受到法律是如何保障着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在新课改的深入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提高认知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遵循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创新出新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有效地去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以及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质量。如《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学习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社会实践。比如,老师可以带领组织同学们到当地敬老院去,看望一下老人,为老人们做些事,即使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又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关爱老人的优秀品德。同时活动也可以在校内,也可组织学生到食堂帮忙理菜、擦桌子,打扫校园公共区域等方式开展,使得学生学会爱护公物,节约粮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和为国家做贡献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