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骥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农民工题材绘画作品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现实主义作品。艺术创作要反映现实生活,当时许多农民来到城市打工,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兴力量,而有些艺术家则将创作的焦点指向了他们。一直以来,“再现生活”是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原则,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科技的发展也给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带来了新的问题,从20世纪开始,艺术逐步出现了本体化的发展趋势。纵观西方现代艺术,从立体主义再到野兽主义,传统艺术作品中强调的叙事性与文学性等功能逐步被削弱。而当下艺术界也在讨论我国的艺术发展走向,其实“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们的艺术创作要始终表现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所思与所感。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要追溯到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但由于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真正影响从清朝末年才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西方艺术也一并来到中国。对于西学之路,国人有着各自的认识与追求,对于西方艺术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是欧洲学成归来的庞熏琹与徐悲鸿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就不同,前者主张要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而后者主张要“中西结合”。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到“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他主张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融入传统的中国绘画之中,他在艺术上求真的精神必然会冲击到传统文人画中讲求“模古”的古训,对于在艺术技巧上的改变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美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人,离开社会,就既没有现实的人,也根本不会有美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方的现代艺术并不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而恰恰是主张“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更符合当时人民的需求。这一时期的《田横五百士》与《愚公移山》在当时中国画坛引起了轰动,画中的人物可谓“借古论今”,将古人在面对困难之时的不屈之精神通过生动的画笔传达出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艺术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而我们在面对各种艺术形式之时该何去何从呢?“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农民工题材作品的出现将社会出现的新群体推到了艺术表现的最前沿,进一步丰富了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表现范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将“剧中人”的农民工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中的首推忻东旺,他对农民工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把他们的心声通过画笔传达出来,在他的《诚城》中,忻东旺自己的解读是诚心诚意地做城里人,他的农民工题材的绘画作品不是对他们劳动场景的简单展现,而是将对农民工心理的深度洞察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但是任何一种题材创作到了一定阶段都容易走向“同质化”,作者在进行农民工题材作品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也在努力规避这一问题。
《筑梦者》系列作品的创作是作者在对忻东旺的农民工题材作品的重新解读之后进行的,作者在进行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时把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放在首位,去表现农民工的真善美。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两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筑梦者》来表现农民工的真善美,因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作者在创作《筑梦者——闲暇时光》之前,与农民工师傅们相处了很久,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但是下工之后也在忙里偷闲地享受着生活。艺术创作就是要通过塑造一个人来表现一群人,实现艺术的“典型化”,用“小人物”的情怀来展现大众的价值追求。
从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再到农民工题材绘画作品的出现,艺术家们通过多年的艺术创作,秉承艺术服务大众的理念,使现实主义绘画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艺术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农民工题材作品在当下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对劳动者的尊重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