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武汉,我用镜头讲故事

2020-12-07 05:06:13周子豪
传媒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病房医护人员武汉

文_周子豪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对于武汉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镜头里,现场感和时空概念尤为宝贵。疫情爆发以来,武汉这座城市就像一面三维的镜子,记者要从镜子里找到横纵坐标轴上的时空点,同样的,要从这面镜子挖掘出城市的百态。采写新闻和拍摄制作新闻的感觉很不同,所谓时空,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视频的时间不仅包括记录的时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受众感受的时间。在我眼里,空间是由一系列活动画面所组成的画框内部空间,同样空间还有另一面,那就是由受众心理机制所构建的心理空间。

武汉封城的前一夜,500万人从武汉撤出,而我选择回到了这里。这场疫情的报道,是我入行以来接受到的最大挑战,更是记忆里,我的家乡武汉所面临的最大危机。

对于突发性事件,一条消息发布后,官方媒体的立即跟进报道,这条新闻往往能起到较强的传播效果。作为一名武汉人,对我来说这是危机,而作为新闻人来说,这是见证历史。

一、嗅觉要灵,信息要比恐慌传播更迅速

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将封城。随着疫情日渐严重,在许多社交平台上,关于武汉的消息铺天盖地,人们面对碎片化信息无法分辨真伪,恐慌感密布,各种猜测和谣言四起。这些信息,让我这个武汉伢儿越刷越难过。面对这种情况,媒体人必须迅速回应,让公众了解武汉真实的状况。在传播中,谣言往往并不是止于智者,直击现场才能占领舆论的高地。

在城市内部交通限制前,我决定走上街头,拍摄一条Vlog,展现一个真实的武汉给受众。我驱车前往的第一个地方,是平时车水马龙的友谊大道。这里有两个地铁站及多个公交站,在几小时前武汉刚发布了交通管制,其中一条就包括关闭武汉市内的所有公共交通。镜头里,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戴起了口罩,而并非网络上所传闻的武汉至少有一半人出行并未佩戴口罩。

在我的拍摄定义里,Vlog的拍摄不同于其他新闻纪实的拍摄,Vlog具备它独有的节奏,我更倾向采用“两极镜头”的表现,将“重点”和“环境”更直观地呈现。后续我还拍摄了城市内部已全部封闭的商区及隧道口,再将目光投入开放的超市、市民有序购物的场景、社区内多项针对性较强的防疫措施等,从白天到黑夜,从远离到直面,采用“采访+记录”的方式,通过现场感和真实性形成合力,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消除人们过度的恐惧情绪。

《武汉还好吗》这条Vlog发布后,成为大家认可的“爆款”。作为记者更欣慰的是,看到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看到了这条视频,打破了我对武汉紧张情况的想象。”后续火神山医院建设的第六天医院初具规模时,我又利用航拍、延时等拍摄手段制作了短视频——《直击火神山》等报道。

二、触角要伸得更远,讲好疫情下的故事

特殊时期,有特殊的办法,首先就是收集与思考。

人民日报在抖音上的一条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武汉某小区,两个楼栋隔空用方言喊话,这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视频虽然有趣却饱含辛酸,背后蕴藏着渴望与外界沟通的心理状态。我当机立断,发布朋友圈,广泛征集在防疫期间减压方式的视频,短短半小时就收到了10多条视频“投稿”,不同年龄的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溜冰、羽毛球、美食、健美操都让人眼前一亮。短短1个小时,我就完成了一个短视频的混剪。

线上收集信息成了“禁行”下做报道的主要手段,我继续在朋友圈广泛征集朋友们的想法、忧虑、困难,结合各类媒体的信息,积极寻找落点,后面几天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陆续完成了《无接触下的春招,希望在明天》《武汉按下暂停,他们却在加速》《疫情下的爱情故事》等报道。

危难时刻,新闻人的使命,要胆大也要心细。

从业三年,我不惧环境艰苦,也不厌烦复杂的工作,但也确实未经历过如此险峻的挑战。1月30日,我听闻湖北一位省级媒体的同行成为了疑似病例,在我还来不及担心之时,电话就响了。“怕不怕?明天带好证件,我们一块去一线拍摄。”武汉电视台的记者老大哥周正给我打了电话,因为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及医院作为最危险的地方,想深入一线并非易事,我在几天前就已经和湖北及武汉的媒体同行们沟通,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奔赴医院这个第一“战场”。“好!没问题!”我一秒都没有迟疑,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有比恐惧更重要的判断。那一刻,我的判断是要用镜头记录,哪怕只能用手机。

1月31日早8点,我和武汉的记者团队来到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严峻感是我踏入医院大门最深的感受,院门口拉着长长的警戒线,一门之隔,便是两片天地,“战场”和“街道”。仅仅是进入清洁区,就要经历三道检测及消毒,我从进入大门便一路跟拍,纪实类的视频拍摄往往第一个镜头最难拍,一墙之隔的空间却截然不同,大门与街道的分界线、医院大门前严肃的安保人员、一道道严格检查及消毒,都是我镜头下的“猎物”,镜头要记录真实,还要传递一种情绪。

心细不仅指我作为一名普通人深入到病区要做好个人的防护,也要求我作为一名记者对于现场的捕捉能力。进入到清洁区已经是八点半了,这个时间是交换班次的时间。首批驰援湖北的江苏医疗队在25日抵达武汉后,已全面进入开展工作。在交班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医护人员离开医院并不是一个班次同时离开,而是分批次并且是两人结伴同行。我将镜头对准了正准备交班离开的两位医护人员,他们告诉我,两人一起进出病房,同时交班离开是为了保证安全,以免有人出现意外时身边无人照看。

在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前穿防护服的地方,护士长朱平一和刘敏正在相互帮助穿防护服,做好进入隔离区前最后的检查工作,整个过程需要40分钟。“护目镜会起雾,我给大家买了防雾剂,人手一份。回来后记得紫外线灯消毒哦。”现场氛围并没有很压抑,这个时候我会选择不介入,而是与被拍摄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一种冷静且客观的记录。

做报道,兼顾理性与感性,想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己。

进入到重症病房,医护人员每一分钟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而我在进入重症病区后并没有马上进入病房进行拍摄。首先,病房外病区的走廊实际上是拍摄者最佳的观察点,拍摄者可以站在第三视角关注整个病区的变化。其次,过早介入病房进行拍摄会打乱拍摄者的理性思维,一个优秀的记录者,要尽可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冷静。

常常有人说,医务工作者是艰辛的,然而艰辛在理性思维里是需要被量化的。站在病区走廊的15分钟里,3号病房的医生一共进出了7次,每一次手上都拿了不同的东西,他一定是在救治情况很危急的病人。在进出的7次里,这位医生需要用酒精洗手14次,尽管他戴了三层手套。房间内外,空气温度还是会有差异的,每次进出都能明显看到他护目镜上的雾气变化。在重症病区的墙壁上,整面墙都被贴满了流程表,每一个环节都很复杂,就连最简单的洗手都需要7个步骤。

拍过视频的人都知道,好画面往往可遇不可求,但只有深入一线才能见证。这一次深入病房采访,让我拍到了记忆深刻的画面。当班医生李主任告诉我,当天有3名患者已经做了第三次核酸检测,如果确定为阴性,她们当天就可以出院了。我在医生的陪同下,进入了患者王阿姨的病房,她看起来很焦虑,人在等待结果的时候是最煎熬的。王阿姨是两周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刚来的时候情绪很低落,医护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她身上,最终她的情况慢慢好转。在等待检测结果期间,王阿姨和我讲述了她的病房故事,一瞬间我那根感性的神经就被触动,我想一直陪着她,直到好消息来临。临近中午,李主任向三位患者告知了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王阿姨瞬间喜极而泣,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但我能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兴奋和病人的感激。那一刻,从悲观到乐观,从绝望到希望,从焦虑再到重生,我的镜头见证了这样的变化。

三、二次创作对视频作品实在太重要

影视工作者常常把这一环节称为后期,新闻工作者称之为剪辑。而我则把这个环节概括为二次创作。犹如裁缝师,视频效果如何,全在这"缝缝剪剪"中。视频的剪辑风格,就是制作人员对视频的整体构思,体现了制作人员对视频创作意图的理解,对视频内容结构的把握。在整体视频表达时,在不违背客观真实的情况下,二次创作则是一种主观的表达。

二次创作绝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创作中,一定要配合编导意识及素材梳理的能力。视频记者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转化为镜头的表达,一组组镜头的组合就有了一次全新的创作。我们在编导意识中,首先要预估自己能拍到什么,现场拍摄要充分考虑后期的二次创作如何呈现。援鄂医疗队的楼层有武汉的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工作,相比于记录他们之间融洽相处的语言交谈,就不如记录下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援鄂医疗队穿的是武汉医院的白大褂,而武汉的医护人员身着的却是援鄂医疗队的衣物。一组互换衣物的特写配合一组衣服挂在办公室的运动镜头,表现力就会强得多。想要充分发挥视频二次创作的表现效果,一定要在拍摄现场保持编导的思维。

我在医院拍摄了很多特写画面,医护人员的笑容,患者从焦虑到喜极而泣的状态,很多镜头我在拍摄时并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而在中期梳理素材时,这些被一带而过的画面经常会让我灵感乍现,比如将医护人员的汗水及笑容特写进行累积性剪辑,整条视频的情感张力便完全凸显。当我们梳理素材时,发现整个视频的故事性不够强、采访又不能够完全表达所呈现的真实状态时,这时突发性事件的交叉剪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这一间病房,病人等待的是检测结果,而在另一间病房里的医生却是殚精竭虑,两者看似没有交集,但在面对疫情时,情感会形成交集点,他们都是面对病情最直观的人,平行与对立也是二次创作中一名视频记者应该思考的。

猜你喜欢
病房医护人员武汉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歌剧(2020年4期)2020-08-06 15:13:32
我们在一起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环球人物(2020年3期)2020-03-02 02:15:22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4
便宜的病房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