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波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韩店镇中心小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社会正在来临,社会的信息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其他行业一样,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推动,它对学生和教师的诱惑都难以抑制。近年来,我一直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现在就来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材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体验快乐。网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文本、图像、声音及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呈现方式,都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依据教学内容,利用网络中的迷人画面、动听的乐曲、形象的造型等资源,为学生设计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便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这篇课文时,将学生带入计算机网络教室。课堂伊始,便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示教师事先整理的九寨沟的景色。学生一下子就被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吸引,此时若是再辅之以《神奇的九寨》这充满激情的悠扬动听的旋律和生动的课文内容的介绍,学生一定会觉得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神奇的胜境之中,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均是网络虚拟的九寨沟的壮丽景观。这样的安排,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无需教师的冗长的语言描述,便深深地被九寨沟那迷人的景色所倾倒。学习之欲,探索之望便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只需适时引导学生借助于感情的朗读便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是一篇篇课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那些仅有的知识,对于课文外延的部分,常常因受教学时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特别是在教学那些名家名著、中外文学以及名人传记时,学生如果仅仅学习课本上知识就显得太过片面了。如果能借助于网络,在网上收集、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对文章思想内容以及人物命运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例如:在教学《钱学森》这篇课文之前,通过布置学生访问“中国名人网”等网站,利用网络查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怎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顶住美国政府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怎样为我们的运载火箭和导弹的发射做出卓越贡献的等有关资料并进行阅读时,就能对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对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加深理解。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查找钱学森的其他事迹,全面了解他热爱祖国,不怕困难,敢于创造,历尽千辛万苦,为国防和航天事业献身的资料,就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学生生成的意象越多,产生的联想越多,意义构建的效果就越好。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由于阅读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把文字看成是静止僵死的东西,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这肯定不利于词句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了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刺激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并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情感具有情境性。俗话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场合下产生和发展的,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含有深沉的感情,或有较浓厚的抒情色彩。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以前的做法是试图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语感、想象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声、像、文兼备的课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