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造型与空间诠释时代峥嵘

2020-12-06 10:26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孙伟雕塑艺术家

王菁菁

大凡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对一部叫做《第八个是铜像》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仍有印象。它讲述了该国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游击队英雄易普拉辛的故事。

影片中,六个成人和一个孩子,护送着一尊铜像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他们要把它抬到铜像主人易普拉辛生前的故乡。影片名中所谓的“第八个”,指的就是这尊铜像背后所象征的自由、英勇与奋不顾身。可以说,在那个典型时代,这部影片的教育作用是远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不少人由此对雕塑产生了兴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知名雕塑艺术家孙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属于他的童年记忆。

40多年后,当他对《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回忆起这一段时,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了手边摆放的那几件雕塑稿作品上。雕塑稿是艺术家做大型公共雕塑作品时等比例的“小样”,按照国际惯例,一件成品背后8件以内的雕塑稿,都可以算是原作。

在当前的中国城市雕塑创作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无疑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身上有众多的头衔,比如教育部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等等,他的作品常常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雕塑艺术大展中。

与此同时,美院出身的背景又使得他并不仅仅只是流于创作的表面。他习惯通过大量作品展开对于一个专题的研究,将创作的激情蕴含在理性的思考之中,并且享受這种过程。“弃个体情趣的小我而求公共文化价值的大同,把艺术的表现手段与民众的欣赏解读逻辑结合”,这是业界对于孙伟雕塑艺术最典型的评价。

相比成品是艺术家“最终的选择”,尤其是大型作品,也许还少不了他人的协作完成,雕塑稿就更加显示出了强烈的独创性,代表着艺术家无限发挥的可能、不断探索的实验和难以预测的偶然。而此刻,这些雕塑稿正是对近年来孙伟从事重大历史题材公共雕塑创作的记录。它们当中有2006年为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创作的《草地党小组》,五位人物之间空间关系分明,故事性呼之欲出;也有2007年为纪念建军80周年而创作的《八一起义》,主人公展臂呐喊,肌肉连带骨骼紧绷,张力感极强……

引人关注的是,10月15日至16日,北京宝瑞盈十周年庆典拍卖会将在嘉里大酒店启槌。而就在其公布的重点拍品名单中,孙伟的一件名为《军旗升起》的雕塑稿瞬间吸引了一众藏家的目光。这不仅是出于“新鲜感”,更是源自作品本身的强烈震撼力,以及“里程碑”式记录的无可取代: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为重要标志,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这件诞生于2016年的作品,是为南昌红谷滩新区建军雕塑广场项目而创作的主体雕塑的小稿。革命的旗帜迎风高扬,冲锋的号角似在耳畔,这就是我们的先辈,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江山。

能让激情与理性和谐并存,毫无保留地倾注到这样的现实主义写实题材创作中,背后的这位艺术家,又有着怎样深邃的内心世界呢?

“建军雕塑广场”创作设计手稿

2017年8月1日,在风景秀丽的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边,由孙伟教授领衔的团队历时近三年创作——“建军雕塑广场”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该广场围绕集结、渡江、起义的历史主题,设有一个大型主雕、两组表现南昌起义的大型情景雕塑、六组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历程的群雕,总共有近百位超真人大小的人物,以及数千件装备和道具。在业界看来,如此巨型的户外雕塑在中国是罕见的,强大的气场和震撼力一览无遗。《军旗升起》就是这组群雕当中“起义”主题里的一件重点作品。

《中国收藏》:在强调个性表达的今天,为什么您反而选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为创作的方向?

孙伟:正如刚才所说,小时候看的《第八个是铜像》,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个启蒙。最开始,我在艺术创作中也很注重个性表达,但到了2000年以后,就慢慢趋于平和、超脱了。

从事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一方面与我作为“60年代生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我认为要开拓、深远地去看这一代人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文明状态下,由此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艺术道路。实际上,历经几次社会变革后,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在比较剧烈的时代变化中,你能够感受得更加真切。这种变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现在回味起来,你会看到主流的东西并没有变。

《中国收藏》:说到“主流”这个词,您是如何理解的?

孙伟:艺术家需要有文化立场,这个立场能不能与时代背景对应,十分重要。当我们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且不说太远,就以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开启开始,你会发现这百余年来中国人经历了太多。人们就像是处在大江大河之间,被巨大的力量所引导,迅速转向现代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本身就根深蒂固、深远而稳定;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影响、冲突、交流和融合。所以有拼搏、奋斗,也有焦虑、迷茫,各种复杂的情感因子交织,这是正常的。

文化其实很激进,因为它首先冲击的是人的思想。文化的实验、转型、变革,与政治经济的变革息息相关。而作为这个大概念下的艺术,由于它的特性,往往在这样的转型当中就会游走在比较先锋的位置,比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探索、实验,表达不断。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成为主流是一种进步。但与此同时,必须也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强壮的力量撑住转型期的“摇篮”,为时代发展“掌舵”,这是不矛盾的。

对此,我个人也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艺术家需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又能否抽出身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平静、平和地去感知这个时代的背后。由此你会发现,那些个人瞬间的感受确实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但不一定就代表了时代的本身。

《中国收藏》:所以,现实主义对于您的创作来说更重要?

孙伟:对。一直以来,现实主义都是我很崇尚的。当然之前也曾有过反复、迷茫、逃离、躲避,不过后来仍然又逐渐地回归到这条路上来。1995年,我们开始做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当时我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在整材料、选主题等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历史真实,所以这次创作过程对我们的思想变革影响很大。之后,我也就开始更加专注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

做了差不多十年时间,到2006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我接手了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一个关于长征的委托主题创作项目,《草地党小组》就是这件作品的小稿。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我看了很多关于长征的回忆录,深受感动。最后选择讲述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故事:当时队伍被打散了,五位主人公几近绝境,生死关头突然有人掏出党证,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们要有信念走出去!”,最后他们真的就凭着一股信念,胜利地走出来了。

这件作品的核心就是信念。作为艺术家,当你用这样的题材引领大众的时候,你的认识和立场是什么?在我看来,自1936年至今,信念所带来的这股劲已经沉淀到了当代中国人的骨子里,与血液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时代文化。信念不仅仅只是当年的革命需要,哪怕是在今天,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样也是亟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因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历史地去刻画作品,实则也是对今天和未来发挥作用。我始終认为这种红色题材所透露出的精神,是具备了当代或者未来文明发展所需要的一部分东西的。

《中国收藏》:创作共鸣的背后,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观”是否一致。这么看来,雕塑稿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从收藏的角度来说,您认为雕塑稿的价值在哪里?

孙伟:《草地党小组》展出以后,当时中央有关领导看了,觉得还不错,就把纪念建军80周年送礼南昌的创作任务交给了我。当然这当中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与我一起探讨,我相当于是创作执行者,做的就是《八一起义》这件作品,也由此和南昌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八一起义》的成品竖立于南昌八一纪念馆正门前,一位起义的战士,高举用红色油漆画上了十字记号的马灯,照亮了革命的前程。这件作品抽象意义成分更大,也是我个人认为做得非常成功的一件。它的创作经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有用到,包括做《军旗升起》这组作品的时候。

这件雕塑稿就是《八一起义》人物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体验。事实上,艺术创作需要让情感达到一个饱和度,哪怕是差了一毫一厘,都不行,必须严丝合缝到那个极致才能成。你看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其实都是出自饱和度最佳的那一刻。我们做雕塑也是如此,好坏往往就在一点点的“度”之间。

创作最初我们会有个构思,打好腹稿,然后做一个小稿,虽然粗糙,对人物的动态、动作、关系、空间结构等等的推敲,却都蕴含在这种“捏吧捏吧”当中。完了以后品一品,进行精修,要是觉得还不够味儿,会再去查阅资料,重新试试,于是又有一个新稿诞生,《八一起义》的雕塑稿就属于这个阶段。全部调试好以后,感觉也都到位了,接下来才轮到成品的一气呵成。

主题性创作的成品绝大部分都在公共空间,不可能拿去买卖;而雕塑稿是对艺术家逻辑、感觉和那一刻情感释放的记录,大家能从中看到我们的认真、紧张、揣度等等百味的思考。老实说,有时候对于成品,我甚至会觉得太过“干净”,反而雕塑稿能给人更多的想像空间与真实,值得去细品、细琢磨。因此从收藏的角度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

《中国收藏》: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人对于当代雕塑的认知还是比较匮乏的,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作品,这种接受本来就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对于它的未来,您如何看待?

孙伟: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需要当代雕塑。因为站在审美普及的角度来看,雕塑太重要了!它代表着对形体、空间、造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能力,会唤醒人们对空间形体的感觉,更与生活息息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人的审美是从日常、从“形”而来。你看新旧石器时代的人们,把石头逐渐打磨、出韧,再慢慢转变成好看的形体,美就是这么一个演进的过程。而且,生活中人们太需要对空间尺度有所把握。举个例子,母亲对自己面前的孩子张开双臂,必须是先有这样一个空间的围合,孩子才会步履蹒跚地跑过来;同理,如果你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别过来”,那么他自然会退开。这就是形、造型、体积的指向,是空间关系里面非常重要的元素。然而,诸如这种基础性的审美传播很多民众还并不了解,相比城市建设,我们现在在公共文化上的投入并不多。所以,如果缺少宣传、缺少传播,那么人们就很难有机会体会和理解公共雕塑的价值和内涵,这是很悲哀的。因此对于公共雕塑,只要能做,我想自己还会坚持继续地做下去。

猜你喜欢
孙伟雕塑艺术家
巨型雕塑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我的破烂雕塑
法眼看平等教学设计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挖地雷”的故事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