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7至19世纪欧洲扇的材艺

2020-12-06 10:49赵小姣
东方收藏 2020年11期
关键词:象牙扇子材质

赵小姣

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人最早将东方的折扇带到欧洲,引起宫廷贵族的极大兴趣。热潮之下,英国制扇业率先兴起,一方面从亚洲进口折扇,另一方面生产出更加低廉的扇子;意大利则更专注于制作精致昂贵的扇子。18世纪,欧洲制扇业进入黄金时期,法国成为行业中心,巴黎的制扇厂就达150多家,制扇工人超过6000多名,绘画、骨雕、珠宝制造等行业的杰出技师也纷纷加入其中。如提瓦兹地区的扇骨工匠从1776年就开始联合起来为巴黎知名的成扇制造商制作扇框,而这一地区的安戴维、圣日内维耶两个村落也因雕工精湛而闻名一时。

17至19世纪的欧洲扇喜爱繁复华丽、明艳深邃的风格。就材质而言,早期多用象牙、玳瑁、漆木等珍贵材质,并镂雕、彩绘以精巧的图案。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社会审美趣味的日益多元化,制扇材质也愈发丰富,昂贵的材质逐渐被相对平价的竹木、金属、奇石等替代;翩跹的羽扇,则是大洋彼岸美国市场的时尚标志。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还出现传统材质与新兴材质并用的情形。

●   扇骨:珍奇之物的精雕细琢

(一)象牙

象牙质地细密、色调柔和,是古代雕刻的优选材质,也是制扇材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象牙源于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国家,新航路开辟以来,途经印度的欧洲商船会采购回大量的象牙,象牙贸易兴起,象牙雕刻等行业随之发展了起来。

骨扇是早期的扇子形制,又称卜瑞斯扇,通体用象牙镂空雕刻,扇骨相叠、丝带连缀而成,常装饰有浅浮雕纹样(图1)。18世纪中后期达到鼎盛,可雕刻出混合中国几何图案和西方花卉的纹样;19世纪时,彩绘象牙扇成为主流(图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扇面展开后呈圆形的象牙扇曾短暂流行,后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快便淡出市场。

象牙扇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象牙折扇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象牙雕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欧洲人赞叹不已。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在其游记中记载:“在中国人擅长的技巧艺术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象牙雕刻,在这项工艺上,他们真是无人能及。即使在伯明翰,(我们英国)最重要的工艺制作中心,也曾经利用机械模仿中国制作的象牙扇及其他器物,这项实验虽然很成功,但还是没能达到像中国制品那样高的成就。没什么东西比中国象牙扇上的镂雕更美的了……不论订制什么样的纹饰,例如徽章或姓名,(他们)都可以在拿到稿样后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来。”

由于象牙的稀缺和昂贵,在后来的扇骨制作中逐渐被玳瑁、银、贝壳、檀香木等材质所替代。

(二)动物角

角是牛、水牛、羚羊和公羊等反刍动物头顶上的器官,最受制扇工匠欢迎的当属来源于南美或爱尔兰的牛,以及非洲水牛的角。制扇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移除骨核,使角变得平展好用;后经过软化、剔除杂质、压制、刮擦、抛光等工序,最终获得平整、通透、莹润的制扇之材(图3)。

(三)珍稀贝类

18世纪欧洲盛行的洛可可风格,最为显著的特质是对“纤巧、华丽、精致、细腻,并且带有过分的装饰韵味”的追求。珍珠贝、玳瑁等光泽细腻、色彩清新的珍贵材料,恰恰契合这样的审美旨趣,也是当时重要的制扇材料之一。

玳瑁。玳瑁是海龟科动物,甲片坚韧、不易折断,呈半透明,并有明显的斑纹、光泽和色彩,因而很早就成为镶嵌工艺的用材。玳瑁扇通常以减地平凸等镂刻或镂空技法,营造出玲珑剔透的效果(图4)。因玳瑁材料珍贵,雕刻难度又大,当今保存完好的玳瑁扇并不多见。

母贝。母贝是钙性物质,具有虹彩的颜色和闪亮的光泽。扇骨的用材来源,一种是珍珠贝,包括大珠母贝、珠母贝,前者的颜色为悉尼白,后者为大溪地黑;一种是布尔高珍珠母,有着奶油般的基色和粉、绿、紫的光泽(图5),多用来做扇骨,或是用作装饰;还有一种是鲍鱼,包括日本玫瑰和新西兰大鲍,尤其是后者通体泛闪着蓝光,极是稀少珍贵。

砗磲。砗磲是热带的双壳贝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被称为“贝王”。壳质厚重、边缘如齿,内壳洁白光润又富有斑斓的色彩,多用于镶嵌装饰小件器物,做成扇子则难度较高,因而砗磲扇的产量也较低,保存下来的扇子也就更为稀少了。

(四)贵重木材

18世纪,西方人对中国家具也很痴迷,其中的髹漆工艺,尤其是黑漆描金工艺极大地迎合了西方人对精细高雅之物的偏爱。

据记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广东地区以精制漆器驰名中外。伴随着漆具和漆盒的出口,漆扇尤其是黑漆描金折扇也于嘉庆初年即19世纪早期开始大量制作并出口西方”。黑漆描金原本是福建、广东等地区家具制作中常用的技法,通常在木质胎体上髹以黑漆,再用金粉绘制出图案,也有髹朱漆、或描银粉的样式;金粉有赤金和青金两种,有深浅之分,用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这一技法在制扇行業中的应用,起初是工匠们用来保存广东当地的传统扇子——蒲葵扇的方法,其成扇底漆锃亮、色彩稳定,取得了良好的保存效果,逐渐便推广到其他扇子的制作之中。19世纪早期,随着中国髹漆扇的大量出口,这种技法也传入欧洲。欧洲制的这类扇子中,以黑漆描金扇(图6)、黑漆描银扇、彩绘扇较为常见。

檀香木。檀香木属檀香科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材质光滑致密,香气醇正,是高级的器具、镶嵌、雕刻等名贵手工艺品的重要用材。与象牙相比,檀香木的质地相对粗糙,并不适宜雕镂细小的人物,纹样一般都以花卉、图案之类的题材为主。制扇艺人往往将其制成雕琢精妙的折扇、羽扇,形制技法也与同时期骨扇的制作工艺相似。另外,在20世纪初流行起来的伸缩扇之中,也看到了檀香木的身影(图7)。

●   扇面:纤巧之材的华丽演绎

这一时期的扇面材料,以纸张、丝绸、羊皮纸、皮革等材质为主,并装饰有彩绘、刺绣、蕾丝。19世纪,欧洲的服装开始流行丝绸、绉丝、薄纱等轻薄的织物,扇面也随之向轻薄化发展,多为半透明的纸张或绉丝所制成,画面色彩也愈发明丽,有的还装饰有丰富的金银亮片(图8)。随着累丝、掐丝珐琅等更为复杂的工艺在扇面制作中的广泛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珍奇石材也成为扇面装饰的重要材料(图9)。

另外,从19世纪开始,色彩华丽、形制各异的羽毛扇大量销往美国市场,可谓是风靡一时。常见的有孔雀羽毛、雉羽、鹅毛、鸵鸟毛等材质(图10、图11)。

羽毛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为流行,其高端的时尚路线深深地影响了法国贵族的审美观念。17世纪,法国成为羽毛扇的重要场地,产品销往欧洲很多国家。18世纪时,东方扇的大量来袭,致使羽毛扇的产量急剧缩减。不过知名品牌的羽扇仍深得贵族的偏爱。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杜维勒华制扇工坊的羽毛扇,以充满法式宫廷的奢华风情,颇受各国王室的厚爱,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在婚礼上使用的就是它的折扇。

●   平价材质的兴起与流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兴阶层的兴起,欧洲扇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物品,而是走入了平民生活,这一时期的扇子形制轻巧,更为注重实用性。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材质珍稀、装饰繁缛、价格高昂的扇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的是进入收藏家们的宝阁。同时,科技进步一方面使得钢等合成金属的使用在民间变得普及,另一方面印刷技术的运用,也便利了扇面图案的成形,印刷图案逐渐代替原先繁杂的彩绘。于是,钢骨扇、彩印扇、平价布料、合成材料等材质的扇子(图12、图13)便迅速在中产阶层流行起来,成为一种“优雅的必要”。

●   结语

纵观17至19世纪的欧洲扇,不仅仅是实用的纳凉之器、时尚的服装配饰,更是持有者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从取材用料、装饰技艺,到包装形式,无一不与当时的流行风尚,尤其是服饰文化的发展潮流密切相关。自巴洛克时代起,欧洲服饰就崇尚流动的衣褶、变幻的线条,并配有缎带、蕾丝、刺绣等多种装饰;而洛可可风格的到来,使之愈发纤巧秀丽、柔美繁复,常常通过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自然形态的装饰,营造出奢華浪漫的视觉效果。在材质方面,除天鹅绒、织锦等华丽面料外,还有亚麻、棉等。另外,欧洲当时盛行的“中国趣味”,尤其是图案华美的织锦、质地柔软的丝绸、小巧雅致的刺绣、明快淡雅与浓重柔和并进的图案色彩等,宛如一股清新的风,将东方的神秘魅力与高雅气质带来,成为当时欧洲服饰中最为时髦的元素之一。可以说,人们手中一枚枚雕琢精细、华美绮丽的扇子,在方寸之间,便融合了服饰文化发展中最为珍奇的材质、最为卓越的手工技艺,凝聚了整个社会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气质。

猜你喜欢
象牙扇子材质
象牙是个“土特产”
刚柔并济
象牙长啊长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跟踪导练(三)
扇子
象牙战争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