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红
在博物馆藏品中,近现代工业发明以前,所有纸质文物的制作都是手工的。如各类纸张和丝质织物。所以,纸质文物的陈列和保存过程中状态最不稳定,特别娇贵。从化学成分上看,纸质文物的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纸张中的纤维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经过捣炼,悬浮在水中变成纸浆。接下来再用纸簾从纸浆中过滤出一层交织的纤维,经过干燥和挤压去除水分,这样纤维就变成了一张纸。经过时间推移,纸张中会慢慢地发生许多化学反应,造成纤维断裂、脆化。
温湿度是纸张损坏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湿度过大时,纸张纤维吸收过量的水分,纸张的性能就会减弱,抗张强度会随之降低,极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湿度过低时,随着纸张中的水分蒸发,纸张纤维中的内部结构被破坏,使纸张变脆、断裂。因此,纸质文物保存或陈列环境条件要稳定,房间温度应该保持在15℃~18℃、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55%~65%之间为最好。
防霉和杀毒是保护纸质文物的基本日常工作。纸张的纤维是有机质,字画和书籍的制作过程中大量加入动物胶、淀粉等,给霉菌和害虫提供了培养基和食物,一旦环境条件温暖、潮湿,霉菌和虫害便会生长蔓延。不仅使纸张性能变得脆弱,还会造成颜色的变化。所以,不管是库房保存还是展馆陈列,纸质文物都要经过消毒处理,以便达到防霉、杀菌的目的。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封闭储存空间和展柜,为了有效控制虫害和霉菌的滋生,可以在柜子角落里放置胡椒粒、芸香草、樟脑丸(每年卵孵化前),也可在封闭的展柜内充入大量的惰性气体,使其氧气的浓度降低至10%以下,这样低氧会抑制霉菌和虫害的生长。此外,展厅的通风装置要做好保护网,以防昆虫和飞鸟的入侵。展馆周围树木要避免鸟类的栖息和繁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治虫害。
封闭的收藏环境会使有害气体长时间停留,使纸质文物受损,如氢硫酸有很强的漂白作用,使纸质文物上文字和颜料褪色。还有二氧化硫,严重影响纸张的机械性能,使纸张变得酥脆。因此,要加强室内通风,减少有害气体对文物的侵蚀。一些酸化严重的,必须要经过脱酸处理。如果ph 值的测试结果降到4~4.5 之间,机械强度几乎为零,其中一些纸质文物很容易脆裂成碎片,根本不能安全打开,更无法翻阅或陈列。所以,如果发现纸张的ph 值降到5.6 就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一般的脱酸有水溶液、有机溶液法,酸化的纸质文物经过脱酸后呈中性,延缓了老化速度。
在文物的保存过程中,一些字画会长期或不定期在展厅中裸展陈列,难免会接触空气中的粉尘,当粉尘落到文物上时,会被牢牢吸附,尤其是在四季分明又多风的北方,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在整理、翻阅、收放纸质文物的同时,粉尘就会摩擦纸张,使其表面纤维起毛,长久之后引起纸张受损,从而影响作品的清晰度。此外,粉尘中还含有霉菌孢子,被附着的文物表面容易发生霉烂。在做除尘养护时,城市或乡村可根据收藏环境的实际情况作合理的调整。除尘方法:1.电吹风调至冷风档与文物表面成30°角、10~15 厘米的距离从右到左吹一次;2.用鸡毛掸轻轻扫过画面(必须保证鸡毛掸的清洁);3.用软毛刷轻扫文物表面的同时,用低风档的吸尘器吸尘。切记不可擦拭,否则会使有害尘埃在擦抹的同时侵入纸张或丝织品的纤维里面,造成长期的损害。必须强调,保管员在拿取文物时要佩戴手套和口罩,防止唾液和汗液中油脂污染、损坏文物。
光辐射是影响纸质文物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紫外线,它可使文物纤维发生变化,导致变色、分解。紫外光线主要来自阳光,其次是白炽灯和荧光灯。在陈列文物时,展品避免靠近窗户,远离阳光。灯泡或日光灯作为灯照明,对展品影响不大,但长久照射也能使文物纤维变质。所以,纸质文物的照明水准不能超过50 克勒斯(lux)。展柜最好选用专业性博物馆照明设备,保障其以冷光源、无紫外线辐射,以功耗小、光利用率高、寿命长、照明效果好的灯光设备为选配原则。展厅窗玻璃用茶色玻璃或配置遮光窗帘。特别珍贵的字画应在暗处保存,最好复制陈列。
针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保管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和措施,应用到每天的日常的工作中去。工作中不仅需要小心谨慎的操作,避免不良的习惯动作,更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正确的操作,可以预防对文物的损害,否则,不但起不到保护的作用,还会造成文物的再次损伤。管理不善或不妥是纸质文物损坏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在整理、提取、翻阅、陈列、收放纸质实物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纸质文物的科学操作程序进行,比如不带手套、口罩,手上佩戴手链、戒指,或涂抹指甲油,未经晾晒就收卷潮湿、褶皱的书画,这些不当的行为都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坏。
在日常维护的同时,修复和挽救破损文物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持原貌。纸质文物质地轻薄柔软,强度又低,一旦保护方法失当,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的后果。
对于保存状况差,多折裂,裱料损坏严重,影响收藏和展示效果的卷轴类书画,采取揭裱的方法。其修复步骤如下。
1.拍照,登记文物情况,建立修复档案。
2.消毒灭菌
拟采用除氧充氮法进行消毒灭菌,以抑制霉菌的繁殖。这是一种环保、安全的灭虫方法,这种灭虫方法不会对文物带来任何有害的影响,对操作者没有任何安全或者健康上的隐患。
整个过程保证除氧灭菌设备的氧气含量≤2%,充入99.99%的高纯氮气,温度严格控制在18℃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除氧充氮10 天可以100%杀灭纸质文物中的成虫、幼虫、虫卵、虫蛹。对于好氧性菌能100%杀灭,对于厌氧性菌及丝状霉菌能阻断其生长、滋生、繁殖。灭菌后不会在文物上残留任何有害的物质,在杀虫灭菌之后修复人员可以直接接触文物。
3.挑刮画心
使用小竹片将画面的虫屎、污点等挑刮干净。
4.检查颜料是否脱落
用棉签蘸清水,轻拭画面的颜料处,看其颜料遇水是否掉色。若掉色则先依照传统用浓度为5%的胶水封护颜料。若墨色因浓厚而产生龟裂甚至起翘的,也先用浓度为5%的胶水封护。
5.清洗画心
裁去天地头,用排笔蘸75℃的水淋洗画面,而后用干净毛巾滚吸脏水,往复若干次,直至毛巾拧出的水呈淡酱油色为止。
6.脱酸
对需要脱酸处理的书画,采用水溶液脱酸法对其进行脱酸。待修复书画需进行清洗,水溶液脱酸法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7.揭托纸
将清洗过的书画翻转铺于衬有绢的案子上,揭去褙纸,命纸的揭、留视画心状况而定。绢本绘画在揭裱前,为保护画心颜料不受损失,画心绢不会错动挪位,要在重彩颜料上用水吸附一层水油纸,再在其上刷一层由浆糊潮透的水油纸。
8.揭裱后用水吸附吸水纸,上墙,待干燥平整。
9.染命纸,并托命纸,出局条。
10.补破洞
画面破损、折痕处,在托好的命纸上进行隐补、贴条。
11.上浓度为0.5%的胶矾水。
12.衬吸水纸上墙全色。
13.镶活、覆褙、上墙、砑装。
14.归库前灭菌
文物归库前对库房进行灭菌杀虫处理。对修复完成的文物再进行一次充氮灭菌,防止将细菌带回库房,污染其他文物。
15.填写修复档案。
整个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均为传统无污染的材料。如使用化学药品,也应严格控制用量,并完全清洗干净。在每一件文物的修复档案中都要做记录保存。
文物完成修复后,入库管理。但是,这并没有完事大吉,修复后的文物更应加大保护力度,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双重保护之下,实现最大可能的“延长生命”。
在各个博物馆的藏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纸质文物由于各种原因,纸张或丝质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酸蚀、脆断,变为黄褐和褐色。脆裂严重的纸质文物在博物馆藏品的比例不容小觑,修复和挽救的工作压力山大。好多博物馆都面临这样的严峻考验,堆积如山的破损纸质文物,要用这辈子和下辈子的时间来完成修复。
早在汉魏时期,前人就知道利用中草药来防治纸张发霉和虫害。对书画进行装裱和囊盒、匣套的配置,也同样有防虫和防潮的作用。古人尚且如此,如今的我们,在学习和继承祖先优秀传统技艺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纸质文物的保护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保护和利用的工程中,也会出现其他复杂的变化。因此,最佳的保护环境,规范的保管人员的操作行为,高科技的保护设施,都成为纸质文物“延长生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