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现代展演
——湖南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调查

2020-12-06 13:12李园园
民俗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晃傩戏盘古

李 琳 金 媛 李园园

侗族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稻作民族,在湖南新晃侗族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许多祭祀性和农事性节日。在祭祀和欢庆中,家家户户酬神灵、拜祖先、庆丰收,青年男女唱歌对歌,各村寨之间举行各种社交活动、联络感情,特别是演出傩戏“咚咚推”,这些习俗蕴含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本族人民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

傩戏“咚咚推”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至今还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天井寨上演,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了解傩戏“咚咚推”这种戏剧形式的真实面貌,本调查组于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先后在新晃侗族地区进行了5次田野调查,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了丰富的田野资料。(1)在此,感谢姚进同学,以及贡溪乡党委书记何云茂及文化站站长杨世英的无私帮助。本调查报告就是在以上田野调查基础上,查阅大量县志、市志等地方文献和论文专著之后形成的成果,尝试探讨“咚咚推”这种古老戏剧形式产生的文化生态、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变迁等,剖析侗族人民真实的信仰状况,以期为有关施政部门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村落语境

新晃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6年,位于湖南省西部,东面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接壤,西、南、北三面都与贵州相邻。新晃属北侗地区,受汉文化影响比南侗地区要大。据方志记载,新晃又名晃州、晃县,因境内有晃山而得名,古时属夜郎故地,唐代和宋代时,政府曾两次在此设夜郎县。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之前,属沅州府卢阳县,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立晃州直隶厅,1913年废,改为晃县(2)《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5页。。

本课题选取的村落调查点新晃贡溪乡四路村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南部边陲,沅水支流潕水中游,是一个侗族人口聚居村落。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势主要以山地为主,潕水为最大河流,一年四季均可通航,省道晃天公路穿境而过。亚热带气候使这里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当地有民谚曰:“春无三日晴,秋无三日雨”。这里村民织绘的“侗锦”极具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还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侗族傩文化“咚咚推”。

天井寨和钟溪寨(又叫大江寨)是四路村两个很有名的村寨,天井寨位于四路村东南部的山上,海拔约700米高,这里的村民主要是龙姓和姚姓,还有杨姓。不远处山下平地上的寨子是钟溪寨,寨子居住的都是天井寨姚姓的族人。据钟溪寨姚氏族谱记载,清顺治五年,天井寨姚姓的一支搬下来到平地定居繁衍,形成了现在的钟溪寨。两个寨子不同姓氏的人家一直都有相互通婚的传统,关系非常密切。

天井寨和钟溪寨两个村寨的房舍都是侗族风味的吊脚楼,全部木质结构,光洁的石板路使两个村寨之间畅通无阻。这里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盛产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当地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年轻人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现在村子里多数是一些老年人务农。老年人都说一口纯正的侗语,但也有部分中老年人与外地人交流时说汉语。年轻人都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只是平时和本村人交流时还是说侗语。

二、“咚咚推”与原始农耕信仰

侗族传统的农耕生产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人们可以掌握自然规律,但风霜雨雪、旱涝寒热却又是千变万化不遵循人的意志行事,所以侗族先民在从事生产劳动时,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有所作为,在努力劳作之外还要预卜、祈祷。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其实就是远古先民神灵信仰的遗留物,是侗族先民原始农耕信仰的现代展演。

“咚咚推”由天井寨的龙姓、姚姓和钟溪寨的姚姓一起跳,他们主要通过这种仪式祈求一年的平安与丰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每逢农历六月初一和春节、元宵时,村民集体表演“咚咚推”,如果遇到灾疫来临也要跳“咚咚推”祛灾,表演是在龙姓和姚姓所共有的约半亩大的菜地上举行。本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蓬勃开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们修建了侗族鼓楼“天傩台”,作为专门的表演场地。“天傩台”亭子里供奉着各种各样的傩戏面具,烟火缭绕,让人倍感神秘。据村民介绍,由于天井寨的地理位置在风景优美的半山腰,经常缺少雨水,农耕经济在插秧季节特别需要雨水浇灌,所以跳“咚咚推”求雨成了天井寨村民习以为常的事,“咚咚推”《关云长养伤》是求雨必演的剧目。关羽作为这出戏里的主角,本和求雨毫无关系,但因为关羽在老百姓心中的神圣地位,村民们觉得他神通广大,可以满足大家的任何愿望,所以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关云长养伤》之前,一般都要在全寨人的祈祷下舞刀作法求雨。

“咚咚推”与天井寨中盘古庙和飞山庙的祭祀活动结合进行,其中傩面具是“咚咚推”存在的物质保障。1949年以前,天井寨每年都演出“咚咚推”,后来解放军进驻村子,百姓不明真相四处逃散,盘古庙里的傩面具也散落到各地。没有了面具,“咚咚推”的演出也遇到了很多困难,1956年,虽然学者从各个领域渴望对“咚咚推”进行研究,但由于没有见过真正的演出,也只有不了了之。改革开放后,新晃文化馆吴声到天井寨深入调查,走访老人和相关知情者,写成《新晃侗族傩戏简介》(3)吴声:《新晃侗族傩戏简介》,《湖南地方戏曲史料(四)湖南傩堂戏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9月,第71页。后来《中国演员》2010年第5期刊载吴声《新晃侗族傩戏》一文。一文,“咚咚推”这项侗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才被人们所初识。1992年,在文化馆及天井寨村民的合力协作下,新的傩戏面具制作出来了,天井寨“咚咚推”现存面具36具:“三国人物12具;神鬼面具8具;动物面具3具;其他人物13具。”(4)杨世英:《侗族傩戏现状令人忧》,《中国文化报》2011年4月26日。在政府部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咚咚推”终于在观众面前得以展现。除傩戏面具比较独特之外,“咚咚推”还有其独具特色的头饰。头饰为黑色的丝帕,约8尺来长,帕两端拖在地上,表演时,头帕搭在双肩,能协助演员进行一些象征性的表演动作,如骑马、牵牛、摸胡子等。

“咚咚推”念唱全用侗语,综合了舞蹈、对白、演唱等艺术,整场表演都在跳跃中进行,风格原始、粗犷、神秘。“咚咚推”现有剧目中,《跳土地》《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等再现了侗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跳土地》是开场节目,也是“咚咚推”最主要的剧目。《跳土地》之前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完毕,人们才能拿起演出的面具和道具,待锣鼓声响,演出开始。《跳土地》讲述一个叫龙渊的侗族青年农民遇到土地公公,求他保佑庄稼丰收、六畜兴旺、驱瘟逐疫、家宅平安。土地神在锣鼓声中舞蹈,同时念念有词:“我是土地,天上土地、地上土地、桥头土地、桥尾土地……十二土地都是我。”龙渊发现土地公公来到之后,对他提出自己的各种请求:“你老人家要保佑我们哩,现在稻秧开始有虫,包谷起死芯了,你老人家要攒劲保佑我哩。”土地公公对龙渊的请求表现得很爽快,很轻松地就答应下来了:“哦,哦!这个好说好说,我给你们将这些瘟疫都收去了就是。”(5)此处三处念白都是笔者在天井寨调研时,根据村民现场表演剧目的《跳土地》剧情采录。于是土地公公施展法术,“东方收去五百里,西方收去五百里”。之后龙渊又希望土地公公能保佑家里的牛、猪、鸡,保佑人身体健康,保佑年成好,对这些要求,土地神也逐一答应并施展法术满足了他的要求。

《跳土地》剧情情节简单,古朴率真,是质朴的天井人期望与神对话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天地养人天地愁,土地老者在哪里。给我们收虫又保佑,茄瓜豆角像串珠。谷好苕好样都好,这回有吃我们不愁。”在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里,农民感觉土地神是最亲切的,就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所以不管是地头田头,路边山里,到处都有或简陋或稍显齐整的用石板砌就的土地坛。在天井寨《跳土地》这出敬奉土地神的傩戏中,农民请求土地公公给予各种保佑,土地公公很爽快地一一允诺,这让虔诚信仰土地神的人心里得到莫大的安慰。土地神庙在天井寨也随处可见,和别处高大宏伟的土地庙不同的是,天井寨的土地庙要简陋得多,大多用泥砖堆成,四四方方的,但从里面满满的烧尽了的香灰可以得知,当地人的供奉是很虔诚的。他们认为任何在土地庙旁的不雅行为都会亵渎神灵,都会影响土地神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丰收兴旺。《跳土地》作为傩戏“咚咚推”的第一出戏,足见天井人对土地神的尊崇,这出戏将农耕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戏剧表演艺术之中,充分表现了“咚咚推”与原始农耕信仰的密切关系。

天井寨人对土地的虔诚程度在“咚咚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子明和龙开春身上表现得很充分。天井寨傩戏“咚咚推”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也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是值得铭记的,特别是已过世的国家级传承人龙子明。他从几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咚咚推”,长达90多年的“咚咚推”演出经验使他的表演出神入化,“文革”时期禁演傩戏,他坚持悄悄练习,在当时还没有图像和文字记载的年代里,龙子明通过记忆完整地保存了21出傩戏剧目,使“咚咚推”这种民族艺术得以在今天大放异彩。另一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开春是龙子明的亲侄子,他对采访者是这样描述自己对土地神的真实内心感受的:“演(‘咚咚推’)之前主要摆点肉,烧香点蜡烛,恭恭敬敬地搞,一心一意的。里面求丰收的,就是感谢土地神消灾,拜土地就是求丰收。古老的时候就是这么说,收完稻谷以后就唱庆丰收,感谢天地了。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工可打,就靠这个田地生活为主,也困难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过节也好,我同样地买点肉,买点酒,烧点香,我还到那里去敬一下子咧!我还要敬神的,我去拜土地。大门那两个土地是我搞的,原来我去贵州买的土地像,开始我去端的时候蛮重的,搬都搬不起,等我付钱以后,就变得轻了,好背了,两个240元,我自己出的钱,我包好了背回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回来砌的庙,没要群众一分钱,我们古老传说的是,我们侗寨跳土地要是土地没得,就没得意思,没得证据。”(6)转引自穆昭阳、杨长沛:《傩戏“咚咚推”与天井侗族的文化记忆》,《戏剧文学》2012年第11期。傩戏在远古产生之初本来就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艺术,人们在生产力不够发达时对各种自然现象不够了解,对神的敬仰之情使他们希望通过傩戏这种形式与神发生对话,发生联系,获得神的庇护。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的天井寨人离不开故土,离不开田地,他们通过演傩戏“咚咚推”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了对土地充满感恩之外,天井寨人每天和牛朝夕相处,亲如家人,对牛也充满感情,由于牛在农耕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井寨人感激牛、爱护牛。据说“咚咚推”的基本舞步“跳三角”,就和牛相关,因为牛的两条后腿和牛尾形成一个三角形,牛的两条前腿和牛的头又形成一个三角形。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但由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天井寨侗族心中的地位,各种崇尚牛的传说和习俗也延续至今。

侗族对牛的推崇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侗族先民在祭祀神灵时,就把牛作为最好的吉祥之物奉献给神灵。祭祀开始之后,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举行各种狂欢活动。为了娱神,他们有的头顶牛角模仿牛进行角斗,引来阵阵喝彩。新晃侗族斗牛习俗也与农耕信仰密切相关,据说古时候侗族人民种水稻,只会把稻种撒在田里,秧苗虽然长得密密麻麻,但谷穗短小,收成微薄。有一次侗族老汉卜老耶旺偶然看见两头牛在稻田里打架,把一丘陵整整齐齐的秧田打得稀烂,最后只剩下一些稀稀拉拉的秧苗。卜老耶旺看到秧苗被踩烂,很是生气,于是把牛杀掉吃了。谁知被牛踩烂的这块田,剩下的秧苗比其他田块长势好得多,收成也多得多。第二年他有意把牛放到秧田里去打架,然后根据秧的疏密进行补栽,结果也得到好收成。从此大家悟出了秧苗移栽后可获丰收的规律,学会了育秧移栽技术。为了纪念这个经历,预卜丰收,侗族每年开展斗牛活动,逐渐形成了节日。

斗牛活动在侗族已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大家在农闲或节日时举行斗牛活动,身心得到放松。新晃县还借助斗牛这种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晃县城东部创办了新晃“夜郎动物奥运村”。动物奥运村中的斗牛场设施完备,活动精彩,成为新晃发展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

天井寨人爱牛的真挚情感在“咚咚推”的剧目中也有所描述,如《癞子偷牛》中的癞子整天游手好闲,偷了秀才的牛还不肯承认,最后被告上衙门受到惩罚。《刘高斩瓜精》中老瓜精也因为偷盗牛而被刘高斩首。

而“咚咚推”剧目《老汉推车》和《驱虎》表现的是农耕社会里侗族人民淳朴的自主爱情观。《老汉推车》中侗族后生看上了老汉的闺女,想搭讪,闺女有些羞涩,但老汉很开明地加以撮合。《驱虎》中王员外对女儿自主恋爱的态度,虽然开始是嫌贫爱富,但也不好直接反对,最终还是应允了。这两个剧目都反映了侗族人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的认可。自古以来,侗族人的择偶方式就是主要通过行歌坐月等自由恋爱习俗达成婚姻。赶场天、节日盛会时路边山头随处可见青年男女对唱情歌的场景,处处都可以听到嘹亮、清脆、悦耳的歌声。据清人《百苗图》记载:“(侗族)未婚者,于平旷之所为月场。男弦而女歌,其清音不绝,与诸苗不同。相悦者,自行配合,亦名‘跳月’。虽父母在旁观之,亦不为意也。”(7)杨庭硕、潘盛之:《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3页。另据《黔记》中记载:“(侗族)未婚男子称曰‘罗汉’,女子曰‘老信’。春日晴和,携酒食于高冈,男歌女和。相悦者以牛角盛酒欢饮,奔而苟合。”(8)李宗昉:《黔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文中“月场”指的就是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后来又被称为“行歌坐月”。在侗族村寨中都有供青年男女社交用的“月堂”或“月场”。青年男女们“行歌坐月”的时候是以歌代言,并以芦笙、月琴、琵琶、木叶等伴奏。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贡溪乡四路村大体上沿袭了以前的恋爱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基本上通过玩山、坐夜来结识异性,他们利用芦笙会、斗牛节、赶场天、赶歌场等机会,中秋之夜偷月亮菜,喝众茶,“以歌为媒”建立恋爱关系,然后再请媒人上门提亲来共结良缘。在举行婚庆的三天里,对歌依然是婚庆中最为吸引人和最具特色的习俗。

新晃侗族中秋之夜的偷“月亮菜”实则是男女约会的习俗。侗族民间一直有月神崇拜的传统,所以青年男女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喜欢到意中人的园子里去偷蔬菜瓜果。偷月亮菜的活动一般是在热闹欢庆的芦笙比赛之后的中秋晚上,满园子沉甸甸的柑桔、饱满的豆荚、又大又圆的南瓜,大个儿的红薯也遍地都是。在中秋之夜来临之前,有菜园果园的人家早早做好了准备,有的在已成熟的瓜果旁插着草标,这个草标是为了使“小偷”偷菜时,不至于因紧张而手忙脚乱,“偷”到没成熟的菜;有的家中准备好了丰盛的食品,等着大伙过来享用。姑娘们有时还结伴去偷,边偷边嬉笑打闹,以引出自己的意中人。偷月亮菜时,姑娘们渴望摘到成双成对生长的豆角或并蒂的瓜果,因为她们相信,这是能收获爱情的预兆。她们还喜欢摘葱和蒜,至今当地还有这样的俗语:“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蒜,嫁好婿;偷把山菌得好运。”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一样,也希望得到月宫仙女的恩赐,所以他们中秋节晚上也偷“月亮菜”。

经过一整天的芦笙比赛,大家已基本熟识,这时候如果客寨姑娘看中了主寨的小伙子,就会到处打听主寨小伙子的菜园子的位置;或者是主寨小伙子看中了客寨的姑娘,也会转弯抹角地告诉所爱慕的姑娘,他家菜园的位置在哪。晚上,在主寨男青年的菜园子里,三三两两出现了前来偷菜的姑娘。姑娘们偷的菜里必须有韭菜和葱,因为在侗族习俗里,韭葱共园,是结为秦晋之好的意思。有首侗歌这样唱道:“葱和韭菜共园子,你和我共家园。”

据说,姑娘们是不能去小伙子家唱歌的,只有小伙子到姑娘家唱歌,因此去心仪的小伙子家偷月亮菜,成为姑娘向心上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在姑娘们去主寨男青年家偷过菜之后,主寨男青年便顺理成章地踏着月光,吹着侗笛,来到客寨姑娘们落脚的家里,吃她们偷来的月亮菜,和心仪的姑娘对歌、谈心,直至深夜。

虽然现在偷月亮菜、“行歌坐月”等代表自由恋爱的传统习俗已不存在了,但“咚咚推”剧目中侗族山歌对唱的场景,再现了原始农耕社会里侗族先民自由淳朴的爱情生活。

三、移民搬迁与祖先英雄崇拜

“当人们日益摆脱温饱等生存危机的时候,以歌功颂德为外在表象的祖先英雄祭祀也就出现了,甚至有的可以取代率先兴盛的农耕祭祀,但其根基却仍在那不可磨灭的农耕文明。”(9)刘雨亭:《从农耕信仰到祖先崇拜——〈诗经〉周人祭歌中文化流变的探源性阐释》,《齐鲁学刊》1999年第2期。和其他侗族人一样,天井寨居民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他们尊盘古和飞山公杨再思为傩神,尊侗族始祖神姜良姜妹为傩公傩母。“文革”之前天井寨还有一座盘古庙和一座飞山庙,旧时天井人对盘古、杨再思二神的供奉十分虔诚,庙内香火不断。从“咚咚推”演唱之前的祭祀仪式及演唱剧目也可以看出,天井寨居民的祖先英雄崇拜以盘古和杨再思最为虔诚。

据贡溪乡文化站站长杨世英介绍(10)访谈对象:杨世英;访谈人:李琳;访谈时间:2019年3月15日;访谈地点:杨世英家中。,侗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相对封闭的地方,大多数侗民就在本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亲人们朝夕相处。四路村天井寨里住有龙、姚、杨三姓村民,由于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文化事象只能口耳相传。天井寨老人们都说,村子里以前有一口公用的水井,水井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龙姓、姚姓和杨姓祖先的姓名,据说这块石碑是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修缮的。这说明至少在乾隆年间,三姓就已定居在天井寨了。最早搬迁来此的是龙姓,根据《龙氏族谱》记载,龙姓第45代子孙龙地盛和龙地文两兄弟于1334年离开贵州榕江县,先是在湖南靖州暂时安顿下来,一年之后又迁徙到新晃平溪龙寨,直到1419年才在天井寨定居下来。(11)笔者依据在天井寨调研时村民提供的2000年新修《龙氏族谱》,龙景洋、龙景廷、龙立军主修。也就是说龙姓在元代就已从贵州搬迁至湖南新晃,明代开始举族定居在天井寨。

龙姓祖先移民到达天井寨后,选择尚未开垦的土地辟荆而居,就近创建家园,后来人口繁衍、支派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凝聚人心、加强管理,再加上姚姓和杨姓也移民过来,形成资源竞争,祠堂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祠堂成为宗族祭祀的中心,也是宗族议事、执法和宗族管理的中心”(12)吴雪梅:《多中心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以明清时期两湖地区为考察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天井寨移民较早,区域相对边缘和封闭,最先搬迁的龙姓和姚姓聚族建立祠堂,修缮家谱,演唱傩戏“咚咚推”,并举行祭祀盘古、杨再思等祖先英雄的活动,这些共同的祭祀与信仰增强了他们的家族凝聚力。

天井寨以龙姓为第一大姓氏,“咚咚推”的传承人也主要是龙氏家族中人。以前天井寨只有龙姓和姚姓演出“咚咚推”,后来杨姓也加入演出的队伍。龙氏家族现存的族谱对戏场的位置还进行了特别的规定:“一处天井,雾云戏场,园圃一屯,系我秀环公后裔公共之地。”(13)摘自新晃侗族天井寨《龙氏族谱》,龙继湘主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这里所提的戏场就是表演“咚咚推”的场所,其实就是一块作为公共用地的菜地,但在天井寨人心中却是一处神圣之地,有重要事情时一般都要先进入戏场烧纸焚香祭拜神灵。

演唱“咚咚推”之前,全寨人聚集在一起,摆上八仙桌,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请出傩戏面具一一靠墙摆放,祭拜祖先神灵。其中,盘古和飞山公是首先要祭拜的,各位先祖自然也是祭拜对象。人们呈上猪头、雄鸡、家鸭、糯米粑、豆腐、肉坨、米酒、水果等供品,烧纸上香,一字排开,对香案作揖,礼毕,主祭人独自上前一步,闭目默念一段唱白,向神灵禀明本次演唱“咚咚推”的主要目的,请求各位祖先神灵的庇佑。这是开傩场子的第一道程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除了在表演“咚咚推”时对傩神盘古大王和杨再思举行各种请、迎、会、送的舞祭仪式外,天井人的祖先英雄崇拜还体现在《盘古会》《背盘古喊冤》等剧目及《关公捉貂婵》《华佗救民》等三国戏中。《盘古会》中的盘古是人类及万物的主宰,他可以决定人类和动物寿命的长短,决定他们工作的分配,但他善于倾听大家的意见,表现了侗族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剧中叙述盘古本来安排人类只有20年寿命,不愁吃穿,后来牛、马、鸡嫌自己寿命又长又太辛苦,而人嫌自己寿命太短,所以盘古决定把牛、马、鸡不想要的45年寿命全部分给了人类,但人类只有20年不愁吃穿,其他加上的寿命都是很辛苦的,《盘古会》表现了天井人对生命的淳朴理解。《背盘古喊冤》中,龙根的一片棕树被人割了不少,疑是本寨的姚艮偷割。老实巴交的农民姚艮被龙根诬陷,百口莫辩,只好请求保董出面讲理,但保董见姚艮太穷,觉得自己没有利益可图,便再三推诿。姚艮又想请求龙根放过自己,但龙根只催他快快赔棕钱。姚艮悲愤交加,无处申冤,觉得只有庙中的盘古才是他唯一可以申诉的对象,于是他毅然背起盘古神像,一路喊冤,逢庙必拜,遇神烧香,求神主持公道,还他清白。姚艮从早喊到天黑,直至声嘶力竭,最后盘古神显灵,无端诬陷他的龙根受到神灵惩治疼痛而死。《背盘古喊冤》表现了底层百姓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时无法申诉只好求助他们最信任的神灵盘古,这出戏也教育大家不要无端诬陷好人,否则是会受到盘古惩罚的。

侗族民间祭祀中普遍存在着盘古崇拜,其实盘古作为一个创世神,不管是在汉民族文化系统记录中,还是在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历史记忆或民间文化实践中,其形象都大体相似,都是宇宙天地的开辟者,是人类共同的始祖。盘古歌的流传面较广,在苗、瑶、畲、侗、汉族都有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交融和共通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中“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侗族《盘古歌》说盘古儿子坐九州,把九州和盘古追溯在一起,使“九州”一词赋上更加原始的色彩,以此说明侗族和盘古的联系更为古老。

而飞山大王杨再思则是侗族的民族英雄。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生辰)和十月二十六(忌日),是侗族人祭祀飞山公杨再思的日子。据方志记载,五代时,侗族英雄杨再思率领侗民归附马楚政权,并团结各民族励精图治,使“飞山蛮”进入兴盛时期。“飞山之神,自有靖州以来,已著灵迹,元丰元年,赐庙显灵,三十年封威远侯。正庙在飞山绝顶,一州之民,凡有祷祀,皆登险高峰,其上旧有行祠,建于刀弩营前”(14)魏德畹等修:《道光靖州直隶州志·艺文志》(卷12上补续),刻印本,第42-43页。,飞山公杨再思也得到了侗民的广泛拥戴和中央王朝的多次敕封,飞山庙在侗族的兴盛一度达到了“五步一庵、百步一寺”(15)柏润等:《千年飞山 精神家园》,《湖南日报》2013年11月21日。的程度。

“咚咚推”中的三国戏也表现了侗族民众的英雄崇拜。“咚咚推”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侗族傩戏,其剧目既有反映侗族生活的祭祀剧《跳土地》《跳小鬼》等,也有《癞子偷牛》《老汉推车》等生活剧,还有反映汉族文化的三国戏《关公捉貂婵》《华佗救民》等。根据方志记载(16)新晃县地方志编委会主编:《新晃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153页。和民间传说,天井寨“咚咚推”很可能是1334年从贵州传入的。元代末年,战乱使龙家族人离开家乡贵州,往东边迁徙,先是到达湖南靖州飞山,最后在新晃天井定居下来。龙姓从贵州到湖南的迁徙使“咚咚推”带有贵州地戏的痕迹。“咚咚推”和贵州地戏都以武戏为主,都叫“跳戏”,二者在表演形式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面具中有动物面具,而其他傩戏中只有人脸面具,等等。但这并不等于“咚咚推”就是远古驱除疫鬼、冲傩还愿的原始傩戏,它比原始傩戏更为成熟,受后代文明社会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更深。由于贵州在三国时期属蜀国的领土管辖范围内,贵州地戏和“咚咚推”都多演三国戏,至今流传的“咚咚推”中还保存着七出较为完整的三国戏。天井人在三国戏中爱憎分明,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在这些戏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们敬重关老爷,爱戴华佗,如《天府掳瘟》讲的是神医华佗用神药为村民们驱除瘟疫的故事,即使是在生产力低下、瘟疫流行的时期,他们还是鄙弃巫师,歌颂华佗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过五关》《云长养伤》讲的是关公的英雄事迹,歌颂忠勇双全的关公;而《造反》是每次“咚咚推”演出时的压轴剧目,由戴着关公、蔡阳面具的艺人各领一队人马,跳场穿花,最后傩戏就在这样浩浩荡荡的队伍中热闹而威风凛凛地终场了。

天井寨地势高峻,交通不便,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少,所以能保持其粗犷、古朴的原生特质。“咚咚推”是天井人的集体活动,不为私家演唱,它和其他传承历史悠久、只准男性参加演出的传统民间戏剧不同的是,女性也能学习和参与演出“咚咚推”,如三国戏中刘备的两位夫人糜夫人和甘夫人,还有用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的貂蝉,都是由女性村民来扮演。由于“咚咚推”的表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每一个天井人从少年时代一直到去世都要参与“咚咚推”的演出,使得这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得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下来。

四、结语

傩戏“咚咚推”是天井寨人世代相传的演剧形态,最开始可能是一种傩祭性质的集体祈福禳灾仪式。例如,《跳土地》便是傩仪戏剧化的产物,由原始农耕文化孕育而来,情节简单,表现了作为农耕民族的侗族先民对土地等自然神灵的崇拜,具有古朴的原始遗风、鲜明的个性风格和强烈的农耕气息。

“咚咚推”也表现了侗族人对盘古、杨再思、关羽等祖先、神灵和英雄的崇祀。天井寨祖先为避战乱从贵州移民来到湖南,在新的聚居地家族成员定时演出“咚咚推”,共同的祭祀与信仰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世俗生活的一些与傩仪无关的戏剧,如《癞子偷牛》《杨皮借锉子》《土保走亲》等进入到“咚咚推”中,展示出天井人独特的文化性格与审美情感。

作为一种在元代末年从贵州传入湖南的以侗语演唱的剧种,“咚咚推”受到元末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如《背盘古喊冤》《盘古会》中的盘古是侗、瑶、苗等民族共同崇祀的祖先,天井人在祖庙还供奉着系兄妹成婚的傩神“南山圣母、东山圣公”,汉族称为伏羲、女娲,吴声《新晃侗族傩戏简介》则认为“平时供奉在祖庙中的神像为姜良姜妹”(17)吴声:《新晃侗族傩戏简介》,《湖南地方戏曲史料(四)湖南傩堂戏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9月,第71页。(姜良姜妹为侗族始祖神)。对这两位傩神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出天井寨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痕迹。而《古城会》《刘高斩瓜精》则是宋元杂剧的剧目,还有诸多的三国戏都说明了“咚咚推”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咚咚推”作为天井寨人独有的一种戏剧形式,为研究南方民族在迁徙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交融提供了极为难得而生动的活动文本。

猜你喜欢
新晃傩戏盘古
新晃:努力办好优质均衡教育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盘古开天辟地
新晃侗藏红米: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盘古
盘古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新晃有颗“红宝石”
贫困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