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主题报道,通常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而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是融新闻性、宣传性于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当前,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在积极探索改进主题性报道,力求使主题性报道获得最大效果。《零距离》作为江苏广电总台老牌的民生新闻栏目,2019年,在主题新闻报道上积极探索,摒弃了以往套路式的报道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新,《品读城市之美》系列报道便是实践之一。
2019年8月5日起,由江苏省文明办指导,江苏城市频道联合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在《零距离》栏目中推出《品读城市之美》系列报道,关注省内各地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智慧之笔、点睛之笔,通过主持人、记者的探访见闻,用纪实的手法充分展示这些治理措施带来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经济发展之美、文明风尚之美。
《品读城市之美》突破以往成就报道“高举高打”的传统模式,用全新的纪实报道手法,主持人、记者践行“四力”,走访拍摄。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特点,重点突出呈现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新亮点,用民生视角展现江苏各地城市文明建设的成果,用平常生活中的点滴折射新中国成立70年给江苏各地人民带来的变化。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特别是城市管理和治理、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江苏省内各地精心耕耘,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一个个富民举措不断实施,一个个创新探索不断涌现。《品读城市之美》系列报道将这些亮点串联起来,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幸福感与获得感”。
因为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各地施政方略也不尽相同,因城施策、因地制宜的情况较多,摄制组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拍摄最有代表性的管理措施,并加以提炼总结。如《盐城:130顶遮阳棚 挡了烈日风雨暖了民心民意》,报道的是盐城市城管局在市区部分非机动车道口新建了130个遮阳挡雨棚,为市民在等待红灯时提供了遮阳避雨的空间。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注意“因为遮阳挡雨棚的存在,‘闯红灯’都减少了”“遮阳棚三吨重,‘利奇马’也吹不动”等细节描述。这样的城市管理,这样的便民服务,让人由衷地感受到政策的善意。《品读城市之美》全部41篇报道,记录了省内各城市“精细化治理”经验41条,报道内容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把检验城市管理成效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上,同时把一些有价值的做法进行推介,更好地推动城市治理的精准化。
《品读城市之美》从节目创意、选题策划、素材筛选、画面拍摄到文稿创作、剪辑加工,也体现了精雕细琢、求新求变的“绣花功夫”。每一条成片出炉,都要经过十遍以上的反复审核。力争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美的画面,实实在在地反映江苏各地在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创建方面取得的成就。
例如,江阴在繁华闹市不影响正常交通的情况下,建设三十多公里空中绿道方便市民健身,报道小组利用航拍的拍摄手段,充分呈现“空中绿道”的结构特点。无锡的水环境治理,记者充分利用CCTV管道探伤机、水下摄像机等高科技设备,将拍摄视角“下沉”到市政管网内部、“潜入”正在整治的河道中,让观众能够透过设备的“眼睛”,看到环境治理的不易。淮安“拆围透绿”,记者到淮安市档案馆找到当年的卫星资料,进行今昔对比,让观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
《品读城市之美》6个拍摄小组走访江苏32个城市,综合运用航拍、水下摄影、运动跟拍、微矩摄影等多种技术手段,精心描摹出一幅起针精致、落针精细的“精美苏绣”。
《品读城市之美》系列报道关注了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更好满足;关注了江苏省内各城市在养老、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针对性举措;发现和报道了一批敢为人先、富有成效的创新之举……系列报道内容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参与和网友的热议。
《品读城市之美》除了在《零距离》节目中播出之外,也积极探索符合当代传播规律的表达方式。充分借助了荔枝新闻、我苏“两网两端”不断扩大节目影响,同时与抖音APP合作,面向全省征集“你身边的城市之美”,每天选取观众发来的2个短视频在节目中呈现,并从中发现线索深入报道。节目从开播以来,20多万人参与了话题讨论。扬州电视台、常州电视台、江阴发布、盐城发布、无线淮安、江海明珠网、金湖旅游等地方媒体、网站纷纷转载节目内容。由于有效的策划和议题设置,这组报道也使广大受众和用户聚焦到城市精细化管理、治理上,在政府管理的手段、措施和老百姓的愿望、愿景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各地城市管理上的“绣花功夫”相互借鉴、学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