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菁
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互动性强的内容随时随地被推送至用户眼前。相较而言,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不足、到达率欠缺等弊端逐渐显现,其中县级媒体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县级媒体一方面要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另一方面也亟须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效率。
电子海报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通过巧妙的构思吸引用户,并协助其理解、记忆、接受海报的主旨,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其可谓是一股清流:适应手机屏幕大小的一张张图片,浓缩了简洁明快的文字、视觉突出的图形、旨在引流的二维码、辨识度高的传媒品牌等内容,信息层次多又不冗余;体量轻、传播快的特点又能完美契合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而二维码背后的报纸版面、新闻视频、专题报道、图文视频直播等,则能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内容消费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轻量化”的电子海报就充分发挥移动传播“急先锋”的优势,快速高效地讲述时代故事,引起用户共鸣,在网络舆论的基层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各大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电子海报,用以宣传政策措施,科普防控知识,速写抗“疫”故事,提振信心斗志。
在举国上下都密切关注这场全民战“疫”的时刻,基层媒体只有充分发挥接近性优势,围绕本土化进行内容生产,才能提高竞争力。如在2020年1月26日江阴市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一级响应防控措施的当天,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就推出《众志成城 江阴启动一级响应》海报,后续陆续更新推出《快讯》海报,从侧面反映防控工作开展进度,突出传播的时效性,为江阴百姓快速了解本地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切入点,彰显主流媒体本色。
科普报道因专业性强等因素,一直有着较高的阅读门槛,但在特殊时期,科普又极其必要。如何深入浅出地做好知识性报道,让用户看得见、愿意看、看得懂,对于基层媒体也是一场考验。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利用电子海报的“轻量化”优势,依据疫情防控不同时期的舆情,策划推出《因为爱你 离你一米》《战疫“三字经”》《给返岗人员的防护建议》等海报,用朗朗上口、易懂好背的语言普及日常防控知识,降低知识获取门槛,履行媒体职责。
电子海报继承了传统海报形象醒目、主题突出、富有感召力等特质,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中,能够快速起到宣传引导、凝聚人心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初期,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用调查事实说话,接连推出《江阴物资充沛 请勿囤货》《存粮不够 别慌》等海报,以权威背书,纾解社会情绪,引导社会秩序;在援鄂医疗队出发、支援、返澄等不同时间节点,依次推出《一定平安》《前线日志》《回家:一个都不少》等海报,从微观上持续关注个体命运,速写抗“疫”中的凡人善举,传递温暖与正能量,谱写城市主旋律。
在疫情防控期间,电子海报的主要投放渠道是微信朋友圈。如何在熟人分享的密集信息流里截留用户注意力,有效传递海报的文案内容,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必不可少。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百余张电子海报清一色使用“竖屏”排版,有效适配移动端平台的传播特征,便于手机用户全屏阅读欣赏,而根据主流手机比例进行的海报尺寸优化调整,更便于用户阅读,使传播效率得以优化。
电子海报没有固定创作程式,可以通过手绘、摄影、平面设计、动态视频等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主题,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江阴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系列动态海报《陪你宅家 共同抗疫》,就让主持人现身说法,直观明了表达媒体观点,稳住主持人粉丝群体和中老年用户的“基本盘”;《惊蛰到 百病消》用幼小绿苗从冠状病毒中破壳而出的“非常态化”场景,表现生命的蓬勃与昂扬,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力;《为最爱的人 守最爱的城》系列海报用质朴的摄影作品直观呈现夫妻携手一线战“疫”的瞬间,丰富大城小爱的内涵,培养女性用户的持续关注;《战“疫”之我们在行动》系列海报,采用色彩鲜明的手绘方式,定格记录公安干警、环卫工人、网格员、志愿者等为民服务的瞬间,使媒体形象更加亲民活泼。
电子海报不仅是静态的图片,更是融合了“图文音视”的电子传播媒介。媒体可以充分利用海报上的二维码和辨识度高的传媒品牌,将用户连接引流至报纸版面、在线广播、短视频、客户端等一系列内容产品,再通过优质的平台内容促成转发、互动,留下可供二次传播的更优质的内容,从而减缓用户使用路径迁移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如江阴市融媒体中心自始至终用中心品牌这个“超级符号”贯穿所有出品的碎片化电子海报,使其可看、可传、可关联。
在抗“疫”初期,面对报纸投递受阻,《江阴日报》积极创新传播手段,以每天在朋友圈分发电子海报的方式,推广“共克时艰”掌上读报服务,通过二维码引流,仅数字报H5页面日均浏览量就达5000次左右,平均访问时长约1分20秒,有效克服渠道分发的短板,提高内容到达率,成为报纸用户的新增量。《我要抱抱你》《此情此警》等海报将故事化场景定格在某个瞬间,从而引发用户的好奇心,继而将其引流至海报背后的音视频,用细节感人、内容真实、制作精良的音视频引发用户共情之后,再推出连载海报,滚雪球式吸引更多用户,延长系列广播剧和电视专题的热度周期。
在“全民网课”时期,《一起来上课》系列海报,以名校校长、学科带头人等江阴教育界的KOL为海报主角,增加产品内容的专业度、可信度,吸引教师、学生、家长等积极评论、点赞、转发,形成口碑效应,借此孵化“传媒教育”这个垂直细分领域的新IP,拓展其品牌影响力。海报《红汤面为热干面加油》将江阴地域美食融入全国抗“疫”,以富有烟火味的方式声援同饮长江水的武汉同胞,以情动人,引发江阴本土用户分享热潮,而通过前期预埋的美食栏目《吃香喝辣》品牌Logo,又能在二次传播中提高用户对江阴本土美食IP的感知度,紧接着推出《非常晚高峰》系列海报,预告“每天一个大厨教你在家做酒店的味道”服务,满足用户对美食求而不得的情感需求,创造品牌情感价值,从而进行营销预埋、产品勾连,提升栏目品牌附加值。
电子海报对于基层融媒的内容生产起到了创新传播语态、优化传播效率的效用,但其在传播效果上,仍然存在以下壁垒:每张海报的阅读量、注意时长、转发量等数据都未能量化,用户对于品牌和内容的反馈和互动机制不健全,导致传播效果难以检测,更难以给不同用户进行精准画像。
电子海报的表现形式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和技术语言,是一张时髦的“面子”。在新时代要想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关键还是要看“里子”,也就是海报背后的思想和内容。基层媒体只有继续发挥公信力与权威性、本土化与贴近性的优势,不断深耕内容,将电子海报的“里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创新传播语态,将电子海报的“面子”与新媒体技术充分结合,才能将“里子”和“面子”深度融合,为基层融媒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