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芙
开播八年以来,《一站到底》不断更新节目互动方式,让选手、节目、观众三者能够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不断更迭竞技内容,让题目包罗万象、全面多元,从而在综艺娱乐节目井喷式增长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自己平民化的寓教于乐之风,利用适合自己的节目互动方式赢得了无数忠实观众,成为我国益智类竞技节目中的一个标杆。
1.面向大众的选手选拔策略
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一站到底》一直以来将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作为海选群体,其中不乏老师、学生、工人、军人、自由职业等,避免了网红、焦点人物的参与。有意向报名参加的选手只需要通过简单便捷的渠道便有机会走上舞台。《一站到底》不利用噱头而是借助选手之间的公平竞争制造节目看点,注重平民中的发光体,善于发掘平民中的闪光人事物,回归到竞技节目本质中,确实是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2.利用媒体将节目互动模式多元化
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一站到底》节目组也在各大视频媒体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账户来与观众进行沟通和宣传。在我国综艺环境下,大部分综艺仅使用单向互动模式,即通过节目本身内容影响观众心理及行为。但《一站到底》将单向互动模式与循环互动模式(即将内容传达给观众后,再通过媒体开放观众反馈渠道)有所结合,恰当地维护了节目与观众的关系。
其中,《一站到底》的单向互动运用在对节目内容的同步开发上。为了让《一站到底》的观众能够与节目更具互动感,《一站到底》在早年开发了同名游戏APP,让更多喜爱以及梦想站到《一站到底》舞台上的人们能够在线体验益智问答的刺激与乐趣,同时以这种快捷休闲的方式丰富用户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和发展,目前《一站到底》也在微信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平台,用户可通过在线答题赢得站上《一站到底》舞台的机会。《一站到底》以同步开发电视节目与线上平台的方式拓宽了受众市场,以此展开了一场互动营销,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观众对节目的依赖度,也大幅度地提升了玩家及观众数量。观众能够在寓教于乐中体验、休闲、学习,《一站到底》也能获得口碑及收益。
《一站到底》不仅一直保持平民化报名参与的方式,节目组也在不断吸收观众建议和需求的基础上策划了《英雄联盟》《世界名校争霸赛》等多个特别板块,让观众不仅能够接收节目信息,也能成为推进节目的参与者与决策者,使观众了解到节目组对观众的重视度,由此让他们对节目更加信赖和热爱。这便是运用了当下最受欢迎的循环互动模式。
开播多年以来,《一站到底》一直以主持人念题,选手们竞争答题为竞技规则。但是在2017年2月6日,节目在升级改版过后曾推出“人机大战”,即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汪仔”与每期最终获胜选手进行比拼。这使得《一站到底》的互动模式中又增加了一位主体,使互动更具多元化。在“汪仔”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大数据算法技术给予了“人机大战”极大的技术支持,选手需要与其比拼速度和正确率。在这期间,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念出题目后,选手与“汪仔”要一同作为受传者接收题目后给出回答反馈,这便构成了互动的对话传播模式。这种人机构成的互动模式对节目本身的赛制有所创新,让选手及观众都眼前一亮。但是面对种种围绕历史文化、诗词歌赋、艺术名作等情感丰富的题目时,人机“汪仔”也存在着极多薄弱之处。尽管科技水平的进步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已能分析和理解人类的情感表达,比如“汪仔”能够不时地在舞台与主持人、选手调侃聊天,但是由于依然缺少人类情感共鸣,使得其在人机大战中不能完美充当一个合格对手。因此,这场由“人机大战”带来的多元化互动在2018年3月的节目升级中便不再保留。
《一站到底》中的选手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包含了他们的职业、身份、性格、特长、经历等等,而这些标签正好拼凑成了混杂故事文本,构成了节目的“叙事流”特征。通过选手与选手之间、选手与主持人之间、选手与观众之间的多层互动,节目能够激发出选手本身的个性及故事。生动的选手才是竞技节目的灵魂,通过选手的不断表达和节目制作的合理剪辑和放大,观众能够清晰地发现每个选手的个性和特征,最终构成一个具有故事性和生命张力的益智类竞技节目,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作为江苏卫视的周间节目,寓教于乐是《一站到底》的最显著特征。正因为迎合了观众的作息情绪规律,《一站到底》不同于其他快节奏竞技节目的只究对错,凸显对抗。无论是主持人与选手的赛前对话,还是选手答题时的快速述论,都诠释了《一站到底》并没有把“竞技”当作目的,而更多的是利用竞技触发情感观念。
菲斯克曾提出了“视觉快感”的概念,他将这种视觉快感分为两种类型:躲避式快感,即在社会中有意或无意地引发冒犯及中伤;生产诸种意义时引发的快感,即围绕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一站到底》的观众而言,观演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观众独特的快感心理。
众多观众为何对《一站到底》这一电视品牌具有依赖感和信赖感,主要源自于两种心理快感。一则,观众并不喜欢一气呵成的竞技赛事,反而起伏跌宕的节目内容更能吸引观众眼球。换言之,观众更希望看到参赛选手存在失误,从而激发观众的刺激度,以此满足观众的正常心理反应。我们称此为“冒犯式快感”。二则,一定时间的观看节目后,观众会自动将自己带入到竞技当中,即自己成为节目互动的主体。因此,观众身临其境与选手一同答题,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强烈认同感,此时观众把自己的心理预期和目标自动带入到选手身上,仿佛与选手“共同命运”。但实则多数情况下观众不会在意选手结果的好坏,反而只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情感、心理、行为的认同,我们称此为“介入式”快感。
不同于真人秀、选秀及其他电视节目,《一站到底》具有一定互联网特征——碎片化、伴随状、随时性。节目板块分明、自成体系,不存在大量连载内容的现象,因此观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休闲时间进行节目的观看从而逐渐产生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是相似的。如今人们每天都处在信息过剩的状态下,《一站到底》这种干脆利落的电视节目反而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对节目的享受。相比得知竞技的输赢和对错,观众们更希望在闲暇时间内通过节目获取知识并达到娱乐效果。
对于《一站到底》的未来发展,其可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跟随大众化电视节目的发展脚步,不断创新,增添新板块及节目形式,让更多益智类问题出现在节目中,进一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此外,可以设立外景录制,让节目走出固化演播室,规避观众的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