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化
——艺术节的未来之路

2020-12-06 00:37杨锦峰
新世纪剧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品牌效应评奖艺术节

杨锦峰

定期开展具有较高水准、相应规模和一定影响力的艺术赛事,对于激励艺术创作、引导艺术生产和提升艺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和国建立以后,这种赛事以汇演、调演等形式显现出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发展的积极而巨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区层面的艺术赛事得到新的提升,艺术节就是其中最为普遍的形式。事实证明,那些坚持举办这类艺术赛事、尤其是不断升级、拓展、优化艺术节活动的地区,不但为本地艺术创作搭建了展示、推广的重要平台,而且为优化区域文化生态、构造区域文化地位和吸引国内国际文化关注创造了重要契机。

辽宁省艺术节是举办较早、长期坚持的省级重要艺术赛事,到本次艺术节的举办,已经经历了十一届。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艺术节已经成为推出本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平台,不断为辽宁赢得了艺术荣耀和文化声誉。同时,艺术节的举办对于全省舞台艺术生产起到了引导作用,对于各地创作规划、剧目生产和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新一轮文艺体制改革之后,在突发性疫情影响的情形下,本届艺术节仍表现出数目可观、优秀剧目有所涌现的状态,是这种积极影响的再次印证。当然,作为一省最为重要的艺术赛事、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也有着需要慎思的问题和需要提升的空间。如何强化导向作用、如何提高艺术质量、如何拓展文化影响等等,需要面对的课题颇多。问题的解决和功能的优化,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命题:品质化。只有真正品质化的艺术节,才是不断进步、前程远大的艺术节,是艺术节这类活动必须选择的未来之路。

品质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就辽宁的情形看,艺术节品质化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精品生产、形式创新、品牌效应三个方面。

一、优化机制,激励精品生产

以艺术创作为中心任务,是艺术工作的永恒天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艺术作品,是艺术工作的最高追求。包括艺术节在内,所有艺术工作机制的建立,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种天职和追求。尤其作为以推进和展现艺术创作成果为目的的工作机制的设置,更应鲜明而强烈地表现出激励艺术精品生产的功能和效应。艺术节的实践也证明,大凡坚守艺术生产阵地、坚持创作中心任务、坚定艺术精品信念的地方、团体,往往能够出现高品质的作品,反之则疲于应付,点缀了事。

为激励和凸显艺术精品,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艺术节机制进行优化。

其一,优化遴选机制。现有遴选主要是在艺术节开始之前组织临时班子,按照各地所分配的“指标”对已经排演的作品进行初选。一般情况下,各地均可以有作品入选,但相互间的质量差异往往很大,造成有些质量较高的作品没有机会亮相艺术节,而有些质量明显很低的作品因占有“名额”而站上艺术节舞台,并同样可以获奖。这种情形不利于激励,也形不成鞭策,反而对一些平时不重视、不投入艺术精品创作的情形给足了“面子”,放开了“活路”。现有遴选机制的另一种尴尬,是遴选时所面对的是业已形成的作品,即便存在明显问题和重大提升空间,也很难重启再创作进程了。

优化遴选机制,首先要建立先期创作介入机制。应组织专门班子,协同各地各艺术团体制定创作规划,论证创作选题,研讨创作问题,协调创作工作。在较为充分的创作论证、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中,反复打磨、不断提升,才可能涌现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才可期待较多艺术精品的出现,也才真正体现出“遴选”的积极意义。同时,要建立淘汰制度。在艺术节总指标基础上,以质量为标准对参赛指标进行弹性把控。弹性把控的作用,在于将优秀的创作淘出来,将劣质的作品汰出去。如果考虑文化工作考评问题,则可为进行了作品生产的地方计分或差别化计分,但艺术节遴选标准仍要坚持。激励艺术精品创作,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优胜劣汰,方可形成精品生产的良好生态。

其二,优化赛制。赛制安排看似“日程”之类问题,其实对于优秀创作的凸显具有重要作用。许多体育比赛的赛制安排,除精化重要比赛的日程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了高水平比赛的地位,突出了高水平运动的感召力。现有艺术节赛事安排多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一地,一种是分散各地。前一种蔚为大观,后一种洋洋洒洒。可考虑将两种形式加以综合,即在遴选入围剧目所在地举办“初赛”阶段演出,进行再遴选或评奖后集中优秀剧目于一地,举办更为盛大的“决赛”阶段演出。这种赛制设置,有利于艺术竞争,有利于精品荟萃,也有利于良好社会影响的形成。

在优化赛制的基础上,还应延展艺术节精品创作的影响力。一是鼓励和扶植优秀作品在本省的巡演展演,二是向外地、向更高级赛事宣传推介。对一些适合的作品,还可组织相关产品的再转化、再开发、再创作、再推广。

其三,优化评奖机制。评奖机制对于艺术精品创作具有更有力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因此,评奖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带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艺术节评奖机制出现了“平均主义”倾向,看似都给些鼓励,实则淹没了优秀掩饰了不足,不但伤害了艰苦投入精品创作的能动性,而且养成了临时抱佛脚的惰性。权衡利害,评奖机制的优化是不能不重视的问题。优化评奖机制,首先也是要建立具有弹性特征的“淘汰制”,以优秀剧目为等级,划分评奖基础数额,确定单项奖的最后评定名单。同时,进一步树立和扩大评奖委员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包括建立和完善评奖专家业务水准考量机制、业内业外专家结合机制、本地外地专家搭配机制,以及评议和投票机制等。

二、与时俱进,实现形式创新

艺术节是激励和展示艺术精品创作的有效形式,但也面临着形式创新的课题。好的机制需要好的形式载体。好的形式载体是艺术节质量的重要标识,也是强大社会影响力和良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依托。现在举办艺术节的基本形式,源自数十年前的文化生活背景、文化创作基础和文化技术手段,应该说已经暴露出视野、覆盖、手段等方面的局限性。与艺术节品质提升的诉求相比,艺术节形式的滞后性愈发明显。因此,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势和需求,在形式创新上下一番功夫,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一,拓展参与形式。努力加大艺术节的社会参与度,其实是与艺术节内容的扩展、丰富直接联系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艺术节已经吸纳了群众文艺的加入,对扩大艺术节群众性产生了良好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到,当今艺术创作的主体群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网络和自媒体为依托的新文艺群体大量出现,以企业和社团为依托的社会文艺实体遍布各地,以项目组合为依托的文艺创作生产形式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态势,作为一省顶级艺术赛事,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适时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的形式,拓展为更具大视野、覆盖力、代表性的全区域舞台艺术盛会。全区域盛会,有利于培植更为丰沃深厚的艺术土壤,创造更为灵活多样的精品契机,造就更为声势壮大的社会影响,实现更为有力有效的导向效应。

参与形式的拓展,可先采用分组方式,例如按照惯例的“专业组”+“群文组”继续加下去,包括“院校组”“社会组”“新媒体组”“组合组”等。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在分组的基础上,逐渐使各路力量在“决赛”阶段实现“会师”。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提升,是艺术节类活动所应实现的最佳功效之一。

其二,创新传播推介形式。以往艺术节也算红火并不断有精品出现,却在适应现代传播推介形式方面相对滞后,以至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给人窝里热闹的感觉。以新的传播推介手段和运营方式,大力拓展剧场演出渠道,仍是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舞台艺术的根本阵地在剧场,舞台艺术的真正魅力也在剧场。虽然剧场艺术在现时段有些冷落,但剧场艺术吸引力复苏的趋势是必然的,态势也已出现。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剧场艺术的前景可期。

同时需要重视的,是如何采用现代传媒手段对艺术节的活动、产品进行全方位、多样式的传播推介。在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平台作用的同时,尤其重视适用融媒体、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重视开辟各类新媒体、自媒体的推介渠道。在此基础上,制作和推广用于传播推介的“产品”。譬如,拍摄优秀作品的舞台艺术片、反映艺术节盛况和亮点的宣传片和纪录片、艺术团体和艺术人物专题片等。譬如,制作艺术节掠影集锦花絮等优美或趣味的抖音、舞台艺术创作探秘短视频等。譬如,开辟线上艺术互动,面对面、大家谈、走进幕后、竞猜竞艺竞技、相约看戏觅知音等。譬如,打造现场或线上艺术精品推介活动、作品转换开发和衍生产品交流活动、艺术项目合作恳谈活动等。新的传播推介方式的不断采用,推动新的传播推介思路的不断拓展,对于提升艺术节自身的品质效应和推进全区域艺术繁荣、艺术精品涌现,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拓展影响,打造品牌效应

艺术节不仅成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而且成为一种有效益的文化品牌,其间道理不言自明。作为区域性顶级艺术赛事,将其打造为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其间意义更为诱人。品牌效应,说到底是影响力问题。包括前面提及的艺术质量和数量、传播推介和其他延展手段在内,影响力的形成和拓展,共同构成了艺术节前景的决定性要素。就目前情形看,拓展艺术节影响力的重点工作应放在三个方面。

其一,进行“节庆化”设计。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大赛时战事是要中止的,戏剧大赛时人民是要放假的。古希腊对于文化体育盛事的如此重视,打造了延续至今、惠及世界的古希腊文化品牌效应。艺术节不应龟缩于剧场一隅,更不应是圈里人自娱自乐。艺术节要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成为人民的文化盛典。这也是一种文化惠民,是更具品质更具感染力的惠民行动。在艺术节举办地,灌注氤氲充盈的艺术气息,打造汪洋恣肆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将文旅融合聚焦于艺术节庆期间,不但给予艺术欣赏的便利契机,而且给予共度美好时光的自由天地,让大众感受艺术、愉悦身心、享受生活、赞美时代。追逐文化的心理态势在大众中形成之际,艺术庆典成为大众热衷的生活内容之际,艺术节的影响力便扎根于人民之中,便在更大的广度和更高的维度上实现了艺术节的文化目的。

其二,制造本土艺术品牌。艺术节的品牌效应,很重要的程度上依赖本土艺术品牌的支撑。日常培养与艺术节发现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素养、优秀品质和上升态势的艺术作品、艺术团体、艺术家,通过多重手段扶植、打造、推介,使之成为本土艺术精品创作的标志性、代表性群落,成为保障艺术节品质、增大艺术节声望的中间力量。

同时,要放大本土艺术精品、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品牌效应。对于在艺术节平台展现了优秀品质的作品、团队和艺术家,给予特别的推广,尤其是向国内重要艺术赛事推广、向国内外重要艺术活动和演出市场推广。来自艺术节的品牌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赢得更为响亮的艺术荣誉、收获更为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节自身的品牌效应自然随之被认可,被证实,被释放。

其三,提升国内、国际关注度。艺术节的品牌效应植根于本土,又有赖于更广阔范围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一些地区多年创新、实践的经验证明,区域性活动完全有可能上升为具有国内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盛事,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不断放大。反之,没有这样的影响力的艺术节,即便有些水准,也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品牌效应,限制了区域文化形象塑造力和文化影响力。

除国内、国际范围的广泛宣传外,更为直截有效的方式是开放艺术大门,有选择、有吸引力地将国内、国际优秀艺术创作吸纳到区域性艺术节中来。大门开放起码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丰富和提高区域性艺术节的内容和质量、提升区域文化生活品位,二是通过吸引国内国际参与,唤起相应的国内国际影响,增大相应的关注度和知名度。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加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到来,区域性艺术节便成为有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其品牌效应也便随之产生,随之放射。

猜你喜欢
品牌效应评奖艺术节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第二届“重宇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评奖揭晓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信息时代工程造价咨询发展趋势与完善措施
透过世纪之窗再看中国南通纺织业
论新时代实施群众文化“品牌效应”的重要性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