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娜 罗征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两江分院呼吸科 重庆 400014)
2018 年9 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该培养计划紧紧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树立了“大健康”的理念,深化医、教协同,共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相融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医学专业,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1]。
我国早期的医学教育模式绝大多数都是沿袭前苏联50 年代,其框架为“基础-临床-实习”。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局限性。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二是重视医学知识的传播,轻视临床操作技能和能力的训练[2]。
课程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解决目前传统的“三段式”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如何进行医学教学改革,实现卓越医生培养?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难点[3]。
20 世纪50 年代,面对医学教育挑战,美国推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如今该模式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可,是里程碑氏的世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4]。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被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采用[5]。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和医疗卫生事业地发展,对医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如何对医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是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6]。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是当今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该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临床疾病为中心,以临床思维为导向,将基础与临床融合贯通,促进了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实践的结合。该模式既能督促学生将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更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器官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实施和推进整合课程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良医。
2010 年,重庆医科大学开始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改革将原有的课程进行重组,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度组建教学团队等方式,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整合课程,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相融合。学校推进“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医学整合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既是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全新挑战,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集中体现在横向联系和相互交叉融合两阶段。第一阶段,以人体结构与功能基础为主,主要涉及三大板块:①人体形态学概论(包含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②人体机能学概论(包含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③分子与细胞学(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第二阶段,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部分,支撑起该阶段医学整合课程的主体结构。经过9 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整合课程体系既能够减少交叉学科的重复学习,又能加强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医学各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在教学改革中发现在整合教材配套、各系统内容授课学时、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7]。
基于我校已有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背景下,构建小儿呼吸学“特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结合以问题导向为基础(PBL),以临床循证思维为方法,以人文精神为实质的医学教学改革,将医学基础知识直接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整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证实,医学整合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小儿呼吸科医学人才,服务卫生健康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8]。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是国内最早的四大儿科系之一,已建立5 年制、7 年制/5+3 一体化、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儿科教育体系。面对“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级“儿科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包括新增儿科学拓展课程等,较好地适应教学改革[9]。然而,仍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4.1 课时数急剧减少
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背景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纳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后,其大课教学、临床教学的课时数明显减少,甚至不涉及。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传授更多的医学知识;或者激发足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学习效果。
4.2 儿科学不是缩小的成人学科
小儿呼吸内科也不是成人呼吸内科学的缩影。作为“哑科”的儿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其诊疗难度大:①小儿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其个体差异、性别差异或年龄差异都很大,导致无论是对机体健康状态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都不适合用单一衡量标准;②小儿机体各系统生理和免疫特点与成人均不同;③小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与成人呼吸内科疾病谱相差甚远。儿科学作为二级学科,如何体现儿科医学的特点?小儿呼吸内科作为三级学科又该如何面对教学改革?因此,急需针对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特点,构建一套综合的儿童呼吸学科体系,为医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医学教育,而不是照搬成人的医学体系。
4.3 教师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不足。虽然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授课教师的知识面和教学方法尚有待提高。作为教学改革的授课教师都是传统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单一,授课的重点专一,绝大多数局限于三级学科,缺乏相关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导致部分整合课程改革仅体现在形式上,而内容上仍然为传统教学的内容。此外,参与整合课程的教师授课时对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讲解不透彻,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衔接生硬,已严重影响整合课题的教育教学质量。
面对目前医学教育教学的挑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整合课程能够解决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中各学科部分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该模式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改革,更对授课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方法。目前整合课程在成人内、外科教学中应用较好,但作为二级学科的儿科学和三级学科的小儿呼吸病学,如何更好地将“儿科特色”体现在整合医学课程中,急需在今后的医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这也是目前儿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