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毅哲
近日,著名感染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杭州一所学校勉励小学生:“社会上到处都有科学难题,只要你善于思考研究,坚持不懈。希望你们从小开始,培养爱科学、爱钻研的品质,善于问为什么。”有两名小朋友向李兰娟呈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兰娟直言“非常感动,在你们身上看到了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钻研、善于探究的精神,这也是科学家的精神”。
对小朋友来说,李兰娟是不折不扣的“大科学家”。这样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按说饱经沧桑,一辈子研究的都是高深题目,却对小朋友寄语要“善于问为什么”,其中蕴含的教育深意,值得深思。
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大科学家看重“为什么”,是他们职业生涯对思维方式的反馈。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好奇心的科学家能做出多大的科研成就。2019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给山东大学新生上开学第一课,特意强调“科学家的好奇心比论文重要”,揭示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的不竭动力。不仅是科学家,纵观各行各业取得成绩的人物,好奇心和发问都是引领他们在工作上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社会分工加速重构,好奇和发问这一古老的思维本能,显得尤其重要。不断求索未知,不断重塑自我,将是个人乃至国家在未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李兰娟所说的“善于问为什么”,第一层含义是精神层面的,即要求学生敢于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应处于随时准备发问的状态。但是目前在一些课堂中,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只有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学生默不作声的情况。“广大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做到这一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至关重要。人们常常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在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可能会衰减。这与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关系很大。教师和学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注重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既传授知识,也能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摒弃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观念,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善于问为什么”的第二层含义是能力层面的。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学生问为什么,要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善于思考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能否问出有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学习是否进入了高阶段。“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技能,提出新的想法,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促进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问任何问题,那就意味着他只是在进行机械的学习,并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学生平日要在学习中打好基本功,勤于思考,训练科学的学科思维,这样才能在发问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善问的重要性。《礼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发问的人,犹如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导向的是最终解决之道,这也是钻研科学问题的客观规律。从人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讲,敢问为什么,能问为什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使命与担当。教师更要积极引导,从小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为什么的能力与素养。
这篇议论文围绕“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开头从著名感染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勉励小学生写起,紧扣时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本文要研讨的话题。然后,作者提出“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这一分论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给山东大学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为例,强调“好奇和发问这一古老的思维本能”的“尤其重要”。接着,作者提出“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这一见解,并指出李兰娟所说的“善于问为什么”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精神层面的,即要求学生敢于发问;第二层含义是能力层面的,即“学生问为什么,要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最后,作者引用《礼记》中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段论述,再次强调了教师在“从小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为什么的能力与素养”上的积极引导作用。文章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说服力。
1.第3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2.以下是顾颉刚《怀疑与学问》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