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古调传承和对琵琶的影响

2020-12-05 09:14苏霓莉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9期
关键词:师承崇明琵琶

苏霓莉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一、瀛州古调在崇明

崇明岛地处我国的长江入海口,位于上海的东北角区域。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崇明岛曾多次坍塌,结果就是南北地区的人民不得不在天灾的影响下不断迁移。基于此该地有着明显的南北文化和民俗交融,共同孕育了富有崇明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瀛州古调选区》中,作者认为乐曲最初出现在清朝的咸丰年间,相传一些为了逃避粤匪的文人带着许多古典乐曲来到了崇明岛,并发扬光大古典乐曲。也就是说瀛洲古调琵琶只有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1]。早在康熙年代就有贾公达师从白在湄的说法,当时的白在湄被称为四弦北排传人。可是当时却并没有确定瀛州古调这一派别关系,只是开始了是师承关系。当然在后面的《瀛州古调》开始申遗的时候,人们重新捋顺了崇明派之琵琶的历史。最后得出瀛州古调派直至今日已经有了300 年历史[2]。

虽然早期阶段崇明派就已经在门派传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建立了清晰的师承关系与线条。不过要强调的是在师承过程中,地域关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为交通十分闭塞。所以崇明派的学习只能就近,找到当地著名人士学习记忆。比如白氏父子、宋珩、贾公逵、黄东阳、蒋泰、罗明章、沈肇州等等。沈肇州是整理《瀛州古调》的重要人士[3]。沈肇州祖籍崇明,后来跟随世祖迁移到海门。年少的时候沈肇州非常喜欢音乐,于是师从黄秀亭学习琵琶乐曲,学习到了瀛洲古调真迹。仅仅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师承关系。但从地域的角度来看,瀛州古调的传承还涉猎到师生情节、乡土情结关系网。同门人往往也有同乡关系,学习琵琶技法的时候是一代接着一代学习的。以同乡人角度来看。因为存在乡土情结,所以这些人有着紧密相扣的关系,这层关系让瀛州古调得到了广泛传承,在崇明地区发扬光大。

二、瀛州古调琵琶曲传承

追溯历史瀛州古调最早的版本可以从《文板十二曲》中找到。到了1916 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帮助下沈肇州编撰并出版了《瀛州古调》。在这首谱子中,明确记录了师承关系与曲谱关系。而到了1936 年在徐立荪重新印制的时候,在沈肇州口述下又增加了《通论》一部分内容。随后徐立荪进一步调查和编辑《瀛洲古调》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拓展出三卷《瀛州古调》,当时又被称作《梅庵琵琶谱》。其中除了《十面埋伏》属于武板曲目以外其余曲目都属于文板曲目,每一首都是68 板,这些板可以独立演奏或是成套演奏。同《华氏谱》比较的话,其中收录的王君锡和陈牧夫两派琵琶谱中的《泣颜回》、《昭君怨》、《思春》属于文板曲,《诉冤》则与其有所不同,在《瀛州古调》当中《诉冤》是一首快板曲。而在《华氏铺》当中则属于文板曲目。《双飞燕》、《三通鼓》、《小月儿高》中的华氏谱并列为杂板,而到了《瀛州古调》以后,前面的几首又变成了快板。《平沙落雁》几乎在所有琵琶谱当中都存在,属于共有同名曲目。

通过翻阅瀛州古调当中的45 首曲目可以看到,其中很多都有借鉴之前乐谱出现过的曲目。这意味着当时琵琶曲有被频繁借鉴与整理,最后被归纳到一起。《五本传统琵琶谱》当中就有说过,不同于其他三种琵琶谱的是,瀛洲古调明显在互相交流。其中的很多传谱都是其他三者没有的,有充分展现自己的追求与特色。《瀛州古调》不仅有保留自身属性与特色,同时里面有很多收录曲目、名篇都属于小篇幅,充满乡土气息和韵味的曲目。

参照古调谱曲目排列方式可以看到《瀛洲古调》总共有22 首慢板。用12 首与10 首的方式划分,氛围两个部分。这个谱的说明为《飞花点翠》到《小银枪》属于一套部分。《鱼儿戏水》为大套部分。《苏堤春晓》到《玉如意》为大套。以上所说过的都是慢板曲目。《诉怨》到《小十面》是一套。到了《沙湖撩石》是一大套,《思春》到《汉宫秋月》是一套。从这种做法看来,《瀛州古调》和《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划分有着异曲同工效果,都是将很多小的曲牌整合到一起。在细腻、委婉中分成多种类型。

三、《瀛州古调》带给现代琵琶乐的影响

作为当代最具盛名的五大琵琶流派,崇明派琵琶所主张的演奏风格十分看中对传统技艺的还原,风格呈现端正、典雅、朴实的感受。在这种曲谱形势下,琵琶乐的创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潜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刘德海先生按照四季变化将《瀛州古调》当中的乐曲串联成组曲进行连缀演奏。其中《雀欲回巢》、《鱼儿戏水》、《小月儿高》描写的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色,万物在这样的背景下茁壮生长,大地开始苏醒。而《蜻蜓点水》则是一手描写夏天的歌曲,夏天出现了很多活泼、天真的蜻蜓翩翩起舞。秋季所用的代表曲目是《顽童》,表达孩子的天真烂漫。《狮子舞绣球》被用作表达春节,用于庆贺传统节日。

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很多曲目都和《瀛州古调》板式特征十分相似,单篇篇幅很小,能够组成套曲也能够单独演奏。其中《飞花点翠》淋淋尽致的展现了大自然特色。刘德海先生的乡土风情篇作品大多继承了《瀛州古调》,在对曲目的二度创作中,让原本被遗忘的曲目重新焕发新生。

结 语

传承并不是说直接使用,传统也不是僵化、陈旧的代名词。传统仍旧在吸收和流动。传统是对往日文化的积累。现代琵琶需要重视对传统的传承,打造天人合一的效果,这是技法、情感、声音统一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师承崇明琵琶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A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