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萍
(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是较单一地传授音乐知识、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课堂被简单的“读”和“唱”所占据,课堂效果一般。[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规避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通过新的理念与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兴趣和积极性,有非常深远的研究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符合时代的需求。
自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提出以来,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全国上下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音乐学习后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以音乐知识为基础的全方位音乐技能,是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键品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传递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与交流,教学时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步完成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美学意识。[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且对其良好品格的形成、更好地融入社会等方面均能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大有裨益。[4-6]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是每一个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注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导向。[7]特别是音乐学科,要通过激起学生心灵的关键点,通过欣赏、识谱、教唱等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初中音乐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更要完成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标志着学生全面学习各方面知识,注重全方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积累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塑造完整人格。[8]理论知识是学生各项能力的基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用,避免学生觉得枯燥而失去课程的吸引力。[9]注重乐理知识的培养和支撑,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人才体系中最缺乏的要点,学校必须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任务,注重教学任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空间中探索知识,激发创新意识。[10]完整人格的塑造同样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成长为有用之才不光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青春舞曲》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品,主要教学目标是学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领略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向往。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及创作手法,运用听唱、视唱、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深入了解作品,并对歌曲进行舞蹈创编,从而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并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好好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新疆风情图片和视频导入,让学生对新疆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包括文化特点、艺术历史、自然风光等)。随后聆听范唱,要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起活泼、欢快而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熟悉旋律并探究、发现旋律(重复、变化重复,“鱼咬尾”)的创作特点,并进行拓展延伸。带领学生熟悉歌词,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和范唱,逐渐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个别有难度的旋律可以加强、反复练习,最终实现完整旋律的掌握。加入即兴创编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在课堂的设计和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抓兴趣为动力,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及发展规律,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尽管舞蹈创编对学生来说非常难,但是通过一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还是能很快掌握所学的内容,灵感也得到一定的激发;三是充分调动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民族文化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可以运用很多其他的手段合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
一些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将审美的目的错误地定义为追求某种性质的表现,通过机械化的方式感受音乐,是无法深切体会到音乐审美体验的。音乐美是一种感官体会,过多的理性分析反而会影响美感体验效果。开展审美活动时要注重联想的“度”,不能因为过分联想而忽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
2.避免过度解释音乐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会结合教材内容为每首歌曲找到合适的解释和意义,让学生像理解课文一样去理解乐曲,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欣赏之中,误以为音乐欣赏以感知内容为主,而忽略了旋律的赏析,导致无法养成用心感受音乐的习惯和能力。
3.选择“情”“形”交融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和音乐演唱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两个重点,情”和“形”是音乐作品中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成功的作品必须二者兼备。青少年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时期,情感体验正在不断拓展,因此,应多给其提供体验音乐情感的机会。
想要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要注重加强其感性经验,就是通过多听来实现,为学生创造接触音乐的机会,广泛地涉猎各类音乐作品,避免接触的音乐种类过于单一。教师要加强引导,强调不同类型的音乐给学生带来的感知效果,丰富感性体验,从而完善其音乐欣赏能力。学生个体文化素养的培养与音乐课程的欣赏过程联系紧密,很多听者对音乐的美的感悟都是在一瞬间产生的,想要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核心素养,必须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培养,在音乐作品学习前,更多地了解创作背景,结合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内涵。
音乐核心素养离不开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不仅可以调整心态、舒缓心情,还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但乐理知识却是复杂而枯燥的,教师在乐理知识教学时,应通过一定的趣味学习让学生增加对音乐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兴趣的提升来带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青春舞曲》这首歌曲采用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节奏明快、韵味别致,唱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上台展示成果,并评选出最佳小组。师生合作探究,挖掘歌曲旋律的创作特点,体验歌曲的韵味,感悟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适当加入简单的新疆舞动作为歌曲创编。也可用“鱼咬尾”的创作特点让学生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合作精神。实践证明,这种“竞赛类游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核心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并能够在音乐中投入大量情感。在训练学生鉴赏能力和素养时,教师要为情景教学调动情感,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将准备好的素材导入到教学工作中,提升模拟情景的真实性和成效,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提升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围绕教学主题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实践活动,正确体验和感悟音乐内容,从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如激活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旋律中即兴填词,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或对亲人的挚爱,通过填词活动来培养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实践能力。在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空间,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素材,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对音乐热爱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创作音乐,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创作是不实际的,但是音乐可以成为学生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让学生自由表演或即兴发挥一段,也可鼓励学生创新串烧,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构建初中音乐课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必须依托精品课例,合理运用各类教学手法,规避教学模式弊端,合理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其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加强交流和引导,实现核心素养下精品课例的构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