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在艺术批评中的作用

2020-12-05 14:27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当代艺术艺术家

中国艺术批评在20世纪以来有很大发展,前几年中国文联建立了评论家协会和出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在高校分门类建立文艺评论基地,对文艺理论发展有积极作用。从民国时期开始,高校一直就是文艺评论的基地。1919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美术史教师吕澂和《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关于美术革命主张的通信,成为声势浩荡的美术革命和国画改革的先锋。校长刘海粟,傅雷等在文章写作和新艺术思潮的推动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30年代初上海,庞薰琴、倪贻德发起决澜社,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现代主义运动。他们学习西方现代派并举办展览,在杂志《艺术旬刊》发表宣言和文章,引起中西艺术融合,新旧思想交替的变革。《艺术旬刊》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艺术院校的教师。高等院校从民国开始就是艺术思潮的发源地。延安鲁艺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教学和实践中得到了极大发展,并诞生了周扬、王朝闻、胡蛮、蔡若虹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大家。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理论和当时的文艺创作结合起来,对我国艺术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苏俄文艺思想影响,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高尔基、涅多希文等人的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批评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我国的文联,作家协会,各个门类艺术家协会也共同推动当代艺术评论发展。典型的富有成就的批评家有王朝闻。他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紧密结合创作和欣赏,以审美鉴赏经验为基础从事艺术批评,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矛盾论哲学思想相结合,联系古代批评理论与当前文艺创作来评论中国当代文艺,提出“欣赏是再创造”“不到顶点”“一以当十”“虚与实”“具象与抽象”“想象与揣摩”“感悟与理性”等美学范畴,为艺术批评做出很大贡献,是一代大批评家。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十年,围绕党的政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现实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倡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创作方法上,遵循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艺术作品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方面有 《开国大典》《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颂扬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讴歌革命战争的胜利;另一类是劳动人民生活题材如《我们走在大路上》《矿山新兵》《金色季节》等,反映人民对新生活的殷切盼望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个时期艺术创作很丰富,留下许多优秀作品和批评文章。在美术方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理论教师和画家们如王朝闻、江丰、潘天寿、蒋兆和、吴作人、张仃、王逊等发表有关新年画、国画创新、油画民族化的批评文章,并对美术创作发生较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西方哲学、文化、艺术观念涌入中国,包括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形式主义美学等西方新的成果和观念也被介绍到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呈现活跃状态,艺术创作打破之前现实主义一花独放的局面,开始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如立体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方法进行新的创作试验。理论界也开始借鉴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形式主义、符号学等相关观念进行艺术评论活动。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批评理论呈现活跃现象,这对于艺术创作和批评理论建构、新艺术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同时,高校是艺术批评阵地,不少教师关注当下艺术现状与艺术思潮,并尝试不同风格样式、艺术媒介与艺术形式的创新活动。许多实验艺术都首先在高校进行,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不管是艺术批评还是创作都很活跃,取得丰硕的成果。

中国在古代就是批评大国,艺术批评发展很早,具有相当精彩丰富的理论。在先秦,有关音乐、绘画、诗歌的艺术批评理论就开始建立了。战国时期就出现音乐专门理论著作《乐记》,其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孔子《论语》提出音乐、舞蹈要“尽善尽美”,提出诗要“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把文艺创作与仁礼结合起来。汉魏六朝是中国艺术批评的高峰,出现诗书画三品:庾肩吾《书品》、谢赫《画品》和钟嵘《诗品》。同时期,书法领域出现了袁昂的《古今书评》,美术领域出现了顾恺之的《论画》。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艺术批评标准和原则,如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绘画“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成为后来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的金科玉律,在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中国艺术批评的借鉴。南朝陈代姚最在《续画品》中还提出“心师造化”的概念,对解决艺术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很有帮助。唐宋时期造型艺术里又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对艺术作品进行分品评价,推动了我国艺术批评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活动的发展。我国的艺术理论大部分都是在直接品评和论评艺术作品中建立起来的,艺术批评在构建中国艺术理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整个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艺术批评是走在最前面的,因为艺术批评是要直接与作品和艺术家接触,所以它最贴近艺术创作、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国的艺术批评在汉魏六朝时期最为丰富经典,它的发展拉动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发展。如谢赫的“六法”是作为艺术批评提出来的,但它本身又是一种美学理论,所以说艺术批评帮助构建了艺术理论。此外,艺术批评是对当时或前代的艺术家或者作品进行评论,这些文本后来构成艺术史的资料,所以艺术批评的文本也是艺术史的组成部分。比如说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一部艺术史的著作,但是它里面的材料也有部分是从谢赫的《画品》、姚最的《续画品》这些批评著作里面引用来的。所以艺术批评是一个先锋,它拉动了左右两个轮子,一个是艺术理论,一个是艺术史。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学不是纯抽象的东西,而是紧密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来进行的。这与我国古代艺术批评发达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中,史、论、评三者是不分家的。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点。

中国艺术批评有一套批评术语和概念,特定批评理论是针对特定的艺术、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体现出来的。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根据中国早期人物画的特点总结出来的。山水画讲究笔墨、虚实、气韵、情思、意境,画家和批评家总结出另有一些和山水画相关的概念,如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的概念,即气、韵、笔、墨、思、景,适应对山水画的批评。这些理论很精彩,具有鲜明的中国批评理论特色。

同时,中国绘画批评理论有一套核心价值观,即“兴成教化,戒鉴贤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的功能“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谢赫《画品》中也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说明不管诗歌、音乐、绘画、书法最基本的价值即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是有益的,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帮助“和天下”,使整个社会得到净化,变得更加团结和谐。人物画塑造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烈女贞后,就是给后代树立榜样,画夏桀商纣的形象则是给后人以警示教训。艺术起到一种风化作用,就像古代音乐一样,使听众受到感染。当今社会艺术批评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是艺术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都和中国古代儒家的文艺观的有存续关系。从毛泽东主席讲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到习近平主席讲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都是一脉相承的。当代艺术中有许多作品缺乏力度,缺乏历史深度和精神力量,就像习近平同志讲的“只有高原,没有高峰”,就是由于缺乏一种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情怀和伟大的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批评就是要发挥对文艺创作的引领作用,通过批评帮助艺术家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作出符合主流价值观,既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又有精湛的艺术形式的伟大作品。清华大学著名版画家代大权作品《重于泰山》,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和雄健的精神力量,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延安一个普通干部去世后,毛泽东同志亲自抬棺材为他送葬,后面以山峰做背景,密密麻麻的战士们给这位普通干部送葬。它的题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歌颂,而是采用一种悲剧的手法来表现。作为艺术批评,在面对这些作品的时候应该进一步挖掘,从中建立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艺术家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自身的一种厚重的、深沉的、巨大的精神情感。假如一个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很卑微、很渺小,根本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作为高校的艺术批评,应引导学生磨炼情感、思想和精神,而不仅仅是在大学里面学技术,学表演,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只有吸取内在的情感力量,并将内在精神和外在的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有精神价值和有力度的作品。

前段时间西方世界极度鼓吹当代艺术,一些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拍卖到一亿多港币的天价。当代艺术本来是个时间概念,但后来就演变成实验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的代名词,特别是有一些行为艺术是很极端的。一些学生看到那些先锋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卖得很高,就会效仿,出现了一些把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作为嘲讽和歪曲对象的哗众取宠的作品,颠覆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艺术市场秩序,也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青年脱离国家意识形态。所以高校的艺术批评必须要通过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和艺术创作课程,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艺术批评观,这也是大学美育精神的重要体现。蔡元培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提出要进行艺术社会化、艺术大众化的美育教育,实际上也是强调用艺术的审美作用加强对大众的引导。那么面对新的历史时代,高校承担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发挥高校对社会进行美育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高校更加深切地关注现实的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批评引领和激发艺术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高校的艺术批评必须关注当下艺术创作的一些新的动向、新的形式、新的试验、新的材料、新的创作思潮、新的流派,发现一些有生命力和独创性的青年艺术家,从而推动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批评和创作是互动的,而不是对立的。批评家要善于向艺术家学习,因为艺术家是直接进行创作的,他们是天天在与艺术的形式和材料打交道。艺术家创作上有新的进步,一定是因为有新的思想和观念而创作出来的,所以艺术批评家要参观艺术家画室获得第一手材料,善于总结艺术家新的创作成果,并加以概括、抽象,然后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高校艺术批评更紧密地关注现实,一方面可以总结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对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推荐,帮助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激励他们创作更好的作品,建立良性的循环,实现批评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艺术理论的研究者激活思维,避免思想僵化,照本宣科,避免教条主义,而用新的艺术实践补充和更新艺术理论与批评理论。这对高校从事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和批评工作是大有益处的。

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理论的更迭非常快,西方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不断地传入中国,我们总是跟在西方提出的理论后面追赶,而对我们民族自身优秀的传统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学习和挖掘不够。不可否认,在某一历史阶段,西方有许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但如果紧跟西方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将永远无法超越他们,并造成忽视我们固有的优秀文化和艺术理论,丢掉我们民族文化传统。近一百年来,我们介绍西方艺术理论美学理论批评理论不少,但我们建构自己的新的艺术理论批评理论显然不够。所以21世纪我们必须要在中国自己的艺术批评理论的建构方面做出努力,基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并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综合创造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批评理论。高校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和文艺研究力量,如综合大学中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文艺学专业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术团队力量强大,由陈美兰、王先霈、於可训等著名教授发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的重要论文,并提出相关的新的批评理论和观点。王先霈教授还出版批评理论专著《圆形批评论》。这几位教授的批评论著和观点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值得艺术院校的艺术批评工作者学习。高校艺术理论工作者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西方近现代批评理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中国艺术史和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探讨,运用跨学科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深厚民族文化艺术学术基础的、又有创新的学术观点的、既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的新的批评理论,推进艺术批评理论学科向前发展,促进当代艺术创作的繁荣。这是时代赋予高校艺术批评的重大任务。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