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婷 黄佩诗
近年来,内容创作新的增长点和市场空间正在出现。爆款剧频出的背景下,国产剧以杰出表现撬动了行业对于影视剧创作的固有观念,正悄然改变国产剧的风向。本文对话江苏稻草熊影业总经理邵成武,从制作方的角度来探讨爆款剧的产生。
《视听界》:近年来,好剧热剧数量不断增多,近期《庆余年》《隐秘的角落》《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等爆款剧频出,因为疫情影响,大家认为现在是影视行业的寒冬,但爆款剧又不断涌现,您怎样看待现在的电视剧创作环境?
邵成武:很多人说今年是影视寒冬,但是现在的横店,酒店基本爆满,大家都在密集地开剧,弥补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导致的缺口。从爆款剧的数量来说,前几年一年最多出现两三部爆款剧,比如《人民的名义》《延禧攻略》《我的前半生》《大江大河》等等。但近两年的爆款剧开始变多了,频次也变高了,比如去年以来《都挺好》《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以家人之名》等爆款剧陆续出现,而且出现了《隐秘的角落》这些新的品类。不只是爆款剧,准确地说,是这两年的好剧比前几年要多。
究其原因,一是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的“小大正”政策,即“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影视剧市场回归到相对理性的状态,现实题材的剧目增多。其实这类剧有的故事情节、历史情怀都不错,但形成话题较难。形成话题的最好方式是让观众在剧中能感受到当下的现实情感,像去年的《都挺好》、今年的《三十而已》都属于都市话题情感剧,主人公这个年龄层,经历过工作、婚姻、养育孩子,剧中的情节可以多维度地深入展开这些话题,这样的剧能够在观众当中形成一定的话题度。
二是目前台网的审查制度不同,网剧的审核标准相对台剧要宽松,这个宽松包括不受排挡的约束以及市场的容忍度高,因此,很多影视公司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网剧的制作上。在这种环境之下,爆款网剧就会更多地涌现出来,古装剧是主要类型之一,网络平台不受“限古令”的限制,古装剧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比如《陈情令》《传闻中的陈芊芊》等类型的古装剧成为网剧爆款。强情节类的网剧开始增多,前几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这类制作精良的涉案剧,让观众在强节奏中看得过瘾。最近的涉案剧在题材上有所创新,《隐秘的角落》从涉案的另一个维度去探讨孩子的犯罪心理,引起较大反响。
三是现在生产爆款剧的公司或者主体变得更集中。首先,爱奇艺、腾讯、优酷、芒果TV,这几家带有网络平台资质的公司,他们是最大的生产方。其次,国内重要的影视公司已经实现了从原来的疯狂生长变得更加理性,比如耀客、柠檬、新丽、正午阳光等,他们掌握了市场上最好的资源,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后期、平台等,所以他们出品的影视剧的质量基本都在水平线之上,这就是良性的聚合效应。好的出品公司能够吸引到导演、演员、后期、平台等各个方面的优质资源,主创搭建、画面质量、节奏剪辑、海报片花、后期音乐等,形成程序化、规模化、经验化的操作流程。未来大部分爆款剧还会在这些公司当中产生,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每个环节都用行业里最顶尖的团队去做,那么未来得到的回报肯定会比付出的要多,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视听界》:您觉得融媒体传播语境下的“爆款剧”应该如何界定?行业内部理解的爆款剧更看重哪些指标?
邵成武:爆款剧的衡量标准其实是多维度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参考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数据参数。包括收视率、点击量、百度指数、微博热搜、豆瓣评分等综合考虑,用这几个维度综合考量一个剧是不是爆款。
第二个维度是热点话题。是一个或多个话题形成交互式的推荐,比如身边人很频繁地谈这个剧的故事情节、导演主创等话题,那么我们就会去关注这部剧,形成交互式的推荐。
第三个维度是年龄层关注度。如果一部剧能够得到全年龄段受众的关注,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爆款。但是在细分的过程中,有些剧会产生圈层效应,比如《亲爱的,热爱的》《陈情令》,年轻圈层会更喜欢,这是圈层传播中的爆款。
第四个维度是演员火了。一部剧让观众记住了一个角色、一个演员,然后在一段时间内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明星效应,演员和剧目相互成就。
《视听界》:近年来影视剧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并且聚焦各种社会话题,比如《三十而已》关注女性成长,《都挺好》《以家人之名》揭露原生家庭带来的情感困境……您如何看待爆款剧题材的变化?
邵成武: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爆款剧不断涌现,主要类型有古装剧、现实题材剧(涉案类、反腐类等都包括)、都市情感剧等。第一,好品质的古装剧仍然有较大市场,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等,但是古装剧要做到之前爆款的难度比以前要大。第二,现实题材的强情节的类型剧较多,像《白夜追凶》《无罪之证》,这两部剧制作精良,观众在强情节的节奏当中能够看得过瘾。这个品种在美剧英剧里比较多,国产剧中较少。类型剧的内容也更有深度,《摩天大楼》关于谎言关于人的自救,使用罗生门式的叙事也很有新意。第三,《都挺好》《三十而已》等都市情感剧,这是爆款剧的一个强大品种类型。
《视听界》:网络热度通常代表着剧集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如今的电视剧市场,有没有刻意迎合年轻受众的口味?爆款剧是不是更易在年轻受众偏爱的类型中产生?
邵成武:之前提到的爆款剧分为全年龄段的爆款剧和一个圈层的爆款剧。有一些剧它的特质是全年龄段的,像《都挺好》《安家》这种是全年龄段的,甚至偏30 岁以后的观众群体。还有一种剧是偏年轻化的,这些剧的类型和气质在年轻圈层中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力,比如《陈情令》吸引的是女性的年轻受众。因为网络受众主要是年轻人,所以我们在剧目的创作中会进行一些年轻化元素的释放,比如在剧本、台词包括一些情节方面,都会有意识地加强处理,有助于剧目的销售和营收。
《视听界》:“大IP+ 大流量+ 大制作”曾经是业内的爆款剧制作公式,但如今影视行业资本退潮、寒冬笼罩,IP 改编剧是否还会被视作爆款的制造机?原创是不是更加艰难?
邵成武:其实爆款剧中,原创和IP 是一半一半的。首先,我们不排斥IP,只要不盲目。前几年受资本市场的影响,业内很多人囤了多部IP,当准备去改的时候,剧作市场的风向已经变了,这就导致大量IP 压箱底。但是好的IP 大家还会买,只是更加理性了,IP 只要不要给它妖魔化,它还是能够为我们所用。IP 能够给我们带来鲜活的素材,在创作、宣传方面会相对容易。一个好的IP 还是会有很多公司竞争的。其次,原创剧本难度会大一些,好的原创也会成为爆款。比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都是原创,都是编剧的经历和生活体验,但是它的创作周期会比IP 要长很多,基本上2-3 年时间做一个剧本。再次,IP 改编很重要,好的IP 可能改得很差,一般的IP 也可能改成一个很好的剧本。剧本是前提,从剧本到最终的成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底搭得好不好,哪个人去操盘,哪个公司去运营,都会影响到未来整个剧的品质。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一颗匠心、一个精益求精的意志去做剧,不管是原创还是IP。
《视听界》:当下各种题材的电视剧频出,制作方和播出方都精心打造和布局以迎合受众市场。如此竞争之下,您认为哪一类剧将会脱颖而出,掀起下一轮收视风暴?
邵成武:每个类型都有可能出爆款。第一类是古装剧,这两年缺了很多古装正剧,像《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这些剧已经好多年没有出现了。因为这些剧创作非常难,基本上都要5 年以上甚至更长周期的一个运作,但市场已经好久没有这种剧了,我觉得这种剧未来肯定会有。第二类是现实题材剧,这类剧有强烈的话题度,每年都有一两部成为爆款。因为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现实题材剧也在调整,但一定要紧贴现实,能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第三类是涉案剧,这类剧这两年大爆发,但未来很难突破前作,这一类型已经失去了它的题材优势。其实以现在一些国产剧的制作水平,如果把这些类型进一步地释放,是可以做出媲美国外高品质剧的内容。
《视听界》:随着网络播出平台的强势崛起,电视剧发展进入电视、网络双平台发展的两栖时代,电视剧、网络剧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不同的播出平台对电视剧实现现象级的传播效果有哪些影响?
邵成武:电视剧和网络剧的界限确实变得模糊,对于受众来说,这只是一部剧,不用区别对待是网络剧还是电视剧、是在网络平台播出还是在电视平台播出。爆款剧在网络平台播放的时候,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参与到剧情的讨论中去,受众的体验感会比较好。以前的爆款剧是多平台同时播出才能产生很大的效应,未来网台同播或者纯网络播出的爆款剧的几率会大一些。
《视听界》:网络剧这两年爆款频出,从前几年的《白夜追凶》《延禧攻略》,到近一年的《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庆余年》《隐秘的角落》,都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的精品,您能谈谈网络剧的发展趋势?
邵成武:首先,未来网络剧的制作方会更加集中,以网络平台为主导的制作模式也会越来越集中。网络剧的制作模式有四种:版权采购、自制模式、定制模式、分账模式。版权采购偏台网剧,自制模式和定制模式是网络平台最重视的两块。自制是网络平台自己投资、自己制作、自己把关;定制是平台委托影视公司去做这个剧,影视公司先垫资,制作过程中平台的参与度较高,但也给予影视公司一定的自由度。现在腾讯、爱奇艺、优酷、芒果TV 已经将市场占有得比较饱和了,其他平台难以跟他们竞争。
其次,视频平台也要花很大的心思研究做什么样的剧,比如近年来短剧较多,剧情节奏越来越快,反转越来越密集,画面呈现越来越接近电影化。这些剧基本上在12-16 集左右,不超过24 集的体量,有的甚至还在探索做5-6 集像英剧模式的短剧,这些剧体量小、电影化、强情节、正能量,是未来网剧的趋势。
《视听界》:互联网时代的爆款剧,热搜几乎已经成为了标配。除了剧集本身的质量之外,营销方如何结合剧情打造爆点,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营销上怎么找到那个爆点,实现剧目的导流和破圈?
邵成武:营销对于一部剧来说非常重要。比如《传闻中的陈芊芊》营销做得比较好,这部剧在微博上了40多次热搜,成为了爆款。营销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展开:
第一,内容营销。《摩天大楼》这部剧其实品质很好,但是开播10 天点击量才1 亿多,还不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一期的点击量,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宣传点。《摩天大楼》有很多话题的展开空间,剧中涉及性侵、重组家庭、家庭暴力等,但是在宣传的时候一个点都没有找出来。他们只抓住了演员这个点,虽然演员是很重要的宣传点,但它不是唯一的,因为现在明星效应对观众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稀缺了,反而剧的内容和核心价值才是营销应该侧重的点。
第二,播放策略。超前点映和VIP 是平台的一种饥饿营销。现在短剧比较多,当平台释放一部分剧集出来以后,有些人通过超前点映已经看到了结尾,这个结尾就会反过来去助推整部剧的宣传,这是渠道播放的策略。
第三,“自来水”。“自来水”对于一部剧口碑效应的宣传是感性的营销,这个营销相当于微博大V、豆瓣、知乎等一些评论性的宣传。
第四,明星效应。明星与剧目宣传捆绑,是明星效应的一个展现。
《视听界》:面对影视剧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受众消费、题材变迁等方面的变化,作为制作方,在电视剧的开发与孵化上,有哪些要注意的点?为打造爆款剧在制作环节上会做哪些准备?
邵成武:作为制作方,我们在做开发的时候考虑最多的是未来这个项目卖给谁?在保证盈亏平衡的基础上启动项目。做项目的时候就涉及到剧本的孵化和研发。不是所有项目最后都能孵化出来,另外孵化出来后能否被市场认可也是我们要去探讨和摸索的。在爆款剧的制作环节上我们会注意以下几点:
题材上贴近政策、迎合观众。首先,在某个宣传点上,需要什么样的剧,我们会做一些这个方向的孵化,在当前“小大正”的路径中探索一些现实题材的剧。另外,研究网络平台的喜好,然后在这些类型中做一些极致化的研发。比如古装剧,除了玄幻、架空历史等,我们做多元素的融合,强情节加甜宠,再加悬疑,让观众能够在这个剧里面看到很多的元素,然后匹配好的制作和后期来迎合观众。
第二,适合比流量更重要。在制作前期,我们会根据剧本的特质,找适合的导演,再去找适合的演员,一定不是找那种特别贵的演员,而是适合的演员。从最近比较火的剧能看出:适合比流量更重要。演员跟角色匹配,在观众中有一定观众缘的演员是制作方的目标。
第三,创作中环环相扣。在主创团队的搭建上尽可能在预算范围内用国内顶尖的团队去做,原本剧本70、80 分,如果用好的团队最终的成品可能达到80、90 分,但如果团队某个方面做得不到位的话,有可能成品只能达到及格线。所以爆款剧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塌陷。
第四,品控贯穿全程。品控贯穿在整部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比如定制剧,如果品控做不好,就会容易失控,可能出现一部剧拍着拍着没钱了,拍的素材质量不好,没有资金去做后期,这就是品控没有做好。现在制作方对品控都很重视。
这些环节因素缺一不可,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剧作本身,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剧本质量好的话大家都有信心,好的主创团队都会来加持。一部剧能够称为爆款,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它一定是在必然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