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连根
在作文训练中,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都离不开人物的语言描写。常言说,“言为心声”。言语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因此一篇文章中,要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一般离不开人物的语言描写,因为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下面请看习作《期中考试以后》中的人物对话描写:
妈妈说:“期中考试的语文成绩出来了吗?”
我说:“出来了。”
妈妈说:“考了多少分?”
我说:“没有考好。”
妈妈说:“没有考好没关系,但要找出原因。”
我说:“我上课没有专心听讲。”
…………
对话主要写妈妈想知道“我”期中考试的语文成绩,以及要“我”找出没有考出好成绩的原因。但读着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味同嚼蜡?究其原因就是小作者描写对话只会“妈妈说”“我说”,一人一句,没有一点儿说话的提示语,读者无法知道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形式上,都是人物在前语言在后。假设人物的语言是红花,那没有绿叶相衬,就会显得单调、枯燥,就没有观赏的价值。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我不能失信》中的几处语言描写:
1. 她刚走到门口,突然停住了脚步,皱起了眉头。父亲看见了,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
2.“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改天再教小珍吧。”父亲说完,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
3.“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句1:因为庆龄是很想去伯伯家的,所以父亲看到她“停住了脚步,皱起了眉头”,觉得很“奇怪”,于是发出了疑问。这样写,读者就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奇怪”,为什么会发出疑问。
句2:一是提示语写出了父亲的动作。二是语言在前,说话人与提示语在后,这与上面一句说话人在前语言在后的形式不同。
句3:提示语写出了妈妈的动作与神态,而且是语言在两头,说话人在中间,形式上又与前两句不同。
上面三个例句中提示语的位置分别在前、后、中间,形式有变化。
描写人物的语言还有第四种形式,那就是不用提示语。用这种形式,前提是读者能明白是谁说的话。
在使用前三种形式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第一种形式,“说”字后面用冒号;第二种形式,“说”字后面用句号;第三种形式,“说”字后面用逗号。
提示语的写法多种多样,除了上面例句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外,还可以写说话的语气、声音大小、说话前的心理活动等。
只要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能够利用多种表达形式,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就能让文章语言活泼、生动,把人物的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红花还需绿叶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