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亮 副教授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波特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资本禀赋优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时,要素比较优势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过程。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中原地区位居中部,深厚的历史人文、文化传承以及传统产业结构是其小城镇的主要特征。比如西峡双龙镇的香菇、猕猴桃种植深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镇平石佛寺镇的玉石文化与加工服务一条龙产业闻名中外,还有许昌市神垕镇借助传统产业优势发展钧瓷事业稳中有升,后起之秀鲁山县张良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这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各有千秋,却有着共同弱点——往往忽视技术研发、管理创新核心问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发展较慢,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发挥传统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创新必然带动要素投入和投资。人才、知识、技术、制度、管理几个要素已逐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中,在生产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创新驱动则将创新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并结合各类生产要素来驱动产业发展。Nasr,Nabil阐述了制造业中数字化制造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创新会驱动产业较快完成转型升级。李煜华采用结构方程与因子分析方法探索政府干预、组织单元的互博意愿、创新协同度是影响新兴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意愿与效率的主要因素。
从推动创新驱动的动力来看,创新驱动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以原有产品(服务)改造为目标的品质驱动,以新技术产业化、重塑产业链为目标的新产品开拓驱动,以占有基本市场层面为目标导向的创新商业模式驱动,以促进产业链知识共享为目标的制度规制驱动,以低成本创新实现为目标的发展业态驱动等动力机制。创新驱动除了能有效解决生产效率问题,更是依托制定激励创新制度、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等无形要素整合有形要素,是基于科学知识技术研究来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增长要素,从而在过程形式上依靠新技术产品、创新型产业部门和积累创新要素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关于如何定义小城镇的概念,社会上各执一词,其中国务院于2000 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对小城镇的内涵进行了明确规定,即“经国家审批允许建制的乡镇,包括普通建制镇和市(县)政府所在地的镇”。本文对此不再过多阐述,小城镇包括普通建制镇和乡。
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城镇经济发展和文化内涵的象征,也是当地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构成。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把那些相对于其他的普通小城镇在某些产业方面具有一定规模优势、有较强竞争力或者是传承历史优势,并且该产业所在区域内有一定的特色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小城镇称作传统特色产业小城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6 年末,河南省共有乡镇级别单位2435 个,其中镇1120 个,乡682 个,街道633 个。虽然每个城镇都有一定的传统产业,但是本文研究对象为传统特色产业小城镇而非普通小城镇,因此研究对象并非所有乡镇。其次,2016 年和2017 年国家住建部分别确定了两批全国特色小镇,河南省共有15 个小城镇上榜,虽然这15 个小城镇在研究范畴上与本文研究对象基本一致,但是因为这些小镇属于层层筛选出来的优势小镇,不具有全部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也不以此为对象。经过对各种统计资料的比较,本文研究所确定的对象为2016年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确定的全国3675个重点镇,其中涉及河南省203 个。作为全国重点镇,这些城镇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同时这些产业优势相较于普通乡镇来说具有一定的特色比较优势,符合本文研究所确定的对象。同时,基于研究过程和工作量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该名单中的邓州市穰东镇、赵集镇、构林镇和许昌市许昌县五女店镇、灵井镇,鄢陵县陈化店镇,襄城县紫云镇,以及南阳市下属宛城区红泥湾镇,卧龙区蒲山镇,南召县云阳镇、南河店镇,西峡县双龙镇,镇平县石佛寺镇、贾宋镇,内乡县马山口镇,淅川县荆紫关镇、丹阳镇,唐河县毕店镇,新野县歪子镇,桐柏县埠江镇、安棚镇共21 个小城镇为研究对象。
结合文献汇总与事件分析,基于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连续性原则,本研究通过创新驱动的创新支撑能力、加工制造提升能力、创新产业转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指标构建。一方面,中原地区传统产业特色小镇所涉及行业众多;另一方面,对小城镇级别传统产业创新有关数据搜集具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将在数据整理分析之后选择若干个典型小镇做具体研究,尽量使每一个分类下面的指标都体现其特色,具有典型代表性。
表1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研究,创新驱动的支撑条件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包括产业中科技人员比重的比例(%)、具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传统产业的金融支持程度、国家、地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当地科技、信息技术利用的水平和氛围五个方面;加工制造提升能力指标包括:产业科技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发明专利申请年增长率(%)、开展信息化项目企业所占的比重(%)、技术人员比重(%)、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产业转化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网络营销与跨境电商等新商业模式带来增值的比重(%)、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或引进人才带来的产业增值率。
创新驱动产业评价指标确定之后,重要任务是要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客观赋值,只需要根据相关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或异化情况来确定其权重;另一类是主观赋值,通常采用询问- 评价分析的定性方法,例如德尔斐法、层次分析、熵权法等。
本研究对创新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通过熵权法,如表1 所示。
设计 “创新驱动河南省产业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调查问卷”,对河南省小城镇相关情况进行评价。调查的评价定为5 个级别,自高到底依次为V={V1,V2,V3,V4,V5}={ 完全满足,基本满足,某种程度上满足,只有极少满足,完全不满足}={100,75,50,25,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模糊转置矩阵。例如,通过将创新支撑能力A1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得到模糊转换矩阵R1: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该创新支撑能力指数:
A1=(0.194643876,0.39299,0.200313,0.043016,0.169037)×R1= (0.223569275,0.543600538,0.120031288,0.056399388,0.056399388)
A1i=0.223569275×100+0.543600538×75+0.120031288×50+0.056399388×25+0.056399388×0=70.53851694
以此类推,将其他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河南省创新驱动的加工制造业提升能力指数A2i=72.33364017 和创新产业转化能力指数A3i=63.99956056。
从分析数据结果来看,创新驱动对河南省特色产业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够平衡。首先,在三类指标中,加工制造业提升能力指数略高,反映出河南省特色产业小城镇在传统加工制造业市场化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对市场能够及时应变,在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技术人员引进以及申请发明方面有一定提升。其次,创新支撑能力指数较低,说明河南省创新驱动对特色产业小城镇在产业中科技人员比重的比例、具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以及国家、地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传统产业的金融支持程度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最后,创新产业转化能力面临较大提升空间。
属于特色农业生产型小城镇主要有:五女店镇、陈化店镇、紫云镇、红泥湾镇、蒲山镇、云阳镇、南河店镇、双龙镇、贾宋镇、马山口镇、丹阳镇、毕店镇、歪子镇、埠江镇、赵集镇等。
从数量上来看,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特色农业生产型小城镇在河南省特色产业小镇所占比重最高,达到76%。从产业种类来看,以花卉、特色种植所占比重最高;各个小镇产业差异化特色明显,具有比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基本可以做到 “一镇一品”,特别是花卉、中药材种植尤为突出。
林果业特色小镇主要有紫云镇、双龙镇(板栗、猕猴桃)、埠江镇(林果业)、赵集镇(林业)。一方面。这些小镇多数处于山区或山区与平原结合部,地域面积广阔;另一方面,具有适宜特定品种发展的地形、气候条件。
重点发展畜牧养殖的小镇有陈化店镇、紫云镇、红泥湾镇、马山口镇、荆紫关镇(桑蚕、畜禽)、毕店镇(畜牧业)、歪子镇(黄牛等畜牧)、埠江镇(养殖业)、赵集镇(畜牧)。作为农业大省、中原粮仓,河南具有发展畜牧养殖的先天优势。
面临的问题:第一,作为河南特色小镇中的优势产业,尽管花卉、中药材产业特色明显,但是这些特色影响力扩散区域不大,多数特色产业仅为本省局部居民所知,在全国甚至全球有一定影响的较少。同时,产业链较短,多数产业仍局限于种植销售,产业附加值较低,对地方经济和人员就业带动有限。
第二,林、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原产地品牌知名度或注册商标知名度,物流不够发达,产业链较短,后加工不足。
第三,畜牧养殖仍然处于养殖业较低端,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不足,同质化、小规模问题比较突出。
属于工业加工型小城镇主要有:灵井镇、蒲山镇、云阳镇、南河店镇、石佛寺镇、安棚镇、穰东镇、构林镇等。
总体上,在河南省特色产业小镇中,工业型小城镇所占比率较低,为38%。这些工业产业主要分布在这些行业:建筑建材、矿产加工、化工、服装、玉雕等。各小城镇主要工业产业如下:灵井镇(煤炭、运输、档发),蒲山镇(水泥建材、石雕),云阳镇(建材、铸造、机械、矿产、农副产品加工),南河店镇(钙粉、石材、矿产),石佛寺镇(玉雕),安棚镇(碱硝化工、化工),穰东镇(农副产品粗加工产业、服装代工加工产业),构林镇(棉花加工产业、面粉加工产业、建材)。
面临的问题:这些产业具有相同特征,都是依靠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含量太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容易受环境波动影响,同时数量占比也有些不足,具体来说:
第一,大工业多属于传统生产,初级工业较多。如煤矿开采、矿业加工、钙粉、石材、碱硝化工等,产业链层次较低,同时因为生态环境与国家政策的影响,面临一定发展阻力。如蒲山建材、石雕行业因为环境问题关停较多,安棚镇化工业面临产业转型。
第二,轻工业规模普遍较小,传统轻工业缺乏协同管理,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聚集强度不足,影响力有限。比如像灵井镇档发工业、穰东服装加工等没有大规模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带领,产业分散。石佛寺镇的玉雕产业有一定规模和聚集效应,产业链协同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大都位于产业链下游,链条比较短小,附加产业价值几近于无,品牌影响度较低,产业辐射度较低。
属于商业贸易型小城镇主要有:五女店镇、石佛寺镇、贾宋镇、荆紫关镇、穰东镇、构林镇、马山口镇等。
河南省具有商业贸易型小城镇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小城镇在历史上处于多区域结合部,交通位置重要且交通便利,成为周围多区域商贸聚合中心,例如五女店镇,历史上是许扶官道重镇,商业发达;贾宋,地处312 国道和207 国道宁西铁路及宛坪高速汇合带,形成以商带工、以工促商、工商联动的产业结构。荆紫关镇,三省沿边交通枢纽、边贸中心地位,打造三省接合部中心镇。
第二,基于小城镇产业聚集所带来的商贸聚集,成为具有突出商贸特色的小城镇,如穰东基于服装贸易和物流带来商贸聚集、石佛寺基于玉雕和玉器市场的商贸聚集、马山口镇的中药材商贸、双龙镇基于香菇等特色农产品交易的商贸聚集,商贸带动物流运输、餐饮住宿、娱乐业的发展,从而使该小城镇成为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中心小城镇。
面临的问题:第一,基于传统地域区位的商贸小城镇,随着现代快速交通的改变与发展以及科技、通信的发达,传统区位优势逐渐降低,这些传统商贸小城镇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如紫荆关镇,古代荆紫关是中国南部与西北地区的货物中转站,但是随着现代高速交通网络的发达和改向,该镇商贸流通区位优势逐渐衰落。
第二,建立在当地产业基础上的商贸小城镇受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周期性、季节性比较明显,商贸繁荣聚集稳定性不足,如双龙镇、马山口镇等受产业季节性影响较大。
第三,传统商贸是中原小城镇的突出特色,但是因为交通的重构和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城镇化转移背景下,小城镇商贸随着区域人口的减少,优势逐渐削弱。
属于特色旅游型小城镇主要有:五女店镇、紫云镇、荆紫关镇、双龙镇、蒲山镇等。
旅游型小城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基于传统自然资源如山川地貌、古迹文化资源的自然人文旅游型城镇;二是基于小城镇的特色产业旅游型城镇。前者如紫云镇、荆紫关镇,后者如五女店镇、双龙镇、石佛寺镇。
面临的问题:第一,基于自然资源型旅游,除少数拥有具有较高知名度自然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具有较大旅游产业规模,多数旅游型小城镇因为地处大中城市偏远、旅游景点分散且影响不足,对游客吸引不足,产业效应有限。
第二,发展产业型旅游是近年来河南省小城镇的普遍诉求,特别是位于大中型中心区域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逐渐兴起较多生态农业、休闲等形式的生态旅游,这些旅游项目以附近大中城市为诉求对象,融合生态农业、采摘、运动、文化等于一体,深受城镇工薪阶层的欢迎。但是这些旅游项目往往季节性较强,一是农业产业本身的季节性,二是城镇居民休闲的季节性,从而使这些旅游项目持续性有限。如蒲山镇的月季旅游项目、双龙镇基于特色农业的生态旅游等。
属于多种产业复合型小城镇主要有:五女店镇、紫云镇、蒲山镇、云阳镇、双龙镇、南河店镇、穰东镇、构林镇、荆紫关镇等。
复合型小镇的共同优势是能够多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小城镇产业规模和影响力。不足的是,各个城镇生态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之间没有较好地融合发展,产业空间缺乏统一规划,协同不足,特别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对产业空间之间的协同、优势互补认识不足。
龙云安提出,健全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同时加强内外联系,才能促使产业结构成功转型。从产业结构来说,通过前面对河南不同产业类型小城镇所占比重的分析可以发现,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占比最高,达到76%,商贸型小城镇所占比率略低,为34%,工业型38%,旅游型23%,这个比重基本和总体小城镇产业结构比重相当,因此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对于农业主导型小城镇来说,应该在传统农业特色镇有效推行并加大农业产业化路径。同时,继续拓宽农产品初级加工领域并进行深层次加工,逐步提高农业镇的工业比重,通过对工农业深入挖掘,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层次。
对于工业主导型发展制造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工业的服务层次。一方面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提高非农在工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在文化旅游、商贸营销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城镇,需要尽可能发挥人口集聚作用,将产业结构中心由服务业向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等拓展,提高工业比重,增强小城镇经济影响力。例如,作为以商贸为突出特色的贾宋正在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市场内交易为主转变为内外并举,以外为主;二是以商贸为主转变为工商贸并举,以工为主;三是从间接交易为主,转变为间接、直接交易并举,以直销为主。优化产业价值链,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提高产业品牌附加值。
第一,以能人承包土地的方式实现农产品规模效应,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区,从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以服务业的振兴推动三次产业互相融合,进而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第二,通过新型科技加工产业与传统制造产业、资本与高密集劳动产业融合,利用农村低廉劳动力,发挥低成本优势,带动消费,同时保持城镇人口稳定增长;第三,通过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使农业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不断向产品深加工、零件制造、营销策划、打造品牌、配套服务一体化产品线延伸,形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的农业生产加工产业经营体系,拓展农业周边产业领域升级,提高产业链升级和产业聚集能力。
小城镇的城镇空间结构与其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决定城镇人口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土地数量、经济规模的扩张和提高是小城镇向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产业发展必将带来要素集聚,加快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
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互动。专业市场作为产业集群的主体市场,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石佛寺玉器市场发展为例,当地依靠石佛寺专业玉器市场为平台进行对接,发展为专业玉器市场为主导型的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首先,较长的玉器产业链以石佛寺玉器批发市场为存在前提,用较长的时间逐渐聚集,既得益于历史传统手工业继承,也得益于后天政策上对产业聚集的计划推进;其次,整个聚集过程伴随着产业功能的优化、纵向的延伸与横向的加强,同时也是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聚集;最后,以玉器市场为平台,形成了整个产业功能优化、社会功能完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推进。
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的互动。产业集聚区作为功能区通常以经济服务功能为主,合理搭配产业结构,充分安置各层次人员就业,不断加强特色产业主导地位,使城市和产业共同发展。产业聚集区的本质特征主要是“四集一转”,即集约利用资源、集中布局项目、集群发展产业、集合构造功能、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以商业中心为平台的互动。本文把依靠商业中心区为平台的,能够加快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模式称为商业中心模式。商业中心带动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发展有以下作用:第一,商业中心集合了最先进的行业动态,高度集中了相关产业,而且综合服务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第二,人口集中在商业中心区,人口流动量比较大。商业中心区一般都坐落于城(镇)黄金地带上,基本上都是城镇人口,单位面积内人口密集,有一定的交通运输压力;第三,因为商业中心在当地的地理条件非常好,基础设施完善,在信息传播、商品交易、客户流动方面比较频繁,集聚了许多产业不断进行内外交流,集中了大量经济活动。
以交通枢纽为载体的互动。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受益于交通枢纽布局,特别是全国性或大区域性交通枢纽布局对城镇化与城市产业的推进更是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几条主要高速公路、高铁线路穿过南阳,南阳市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交通枢纽的快速布局。例如新建的南阳南站位于规划建设的东二环与东三环之间的宛城区茶庵境内,距二广高速双铺站2.5 公里,为当地小城镇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外部空间扩展过程中,不要脱离对城镇内部空间的整合,使内外部空间协同一体,两者保持一定的融合,既做到合理分工,又做好相互支持,强化产业链联系,提高效率。首先,控制城镇空间的扩张规模,不追求一步到位、过于超前的规划,规划遵循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原则,在保持一定远期预期的情况下,把扩张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逐步实现。其次,协同外部扩张规划,对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例如,某些带状空间城镇或者多核组团式空间结构城镇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主城区难以辐射,这时应加强次中心的建立,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中心之间的联系,形成多中心联动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例如南河店镇沿G207 过道带状发展,由国道和河道交汇处集中延伸,形成一镇三区的空间格局。
河南特色产业小城镇具有悠久历史,城镇之间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不同类型的传统特色产业,对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探求基于创新驱动的河南省传统特色产业小城镇的城镇空间形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多产业良性互动等,实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效应发挥。由于河南省不同层次的特色产业小城镇数量庞大,本文所研究的二十多个城镇对象可能不足以完全代表全省情况,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