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鹏 副教授
(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化体系,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以市场化、法制化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在《2020 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 位,营商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正是市场化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果。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也是经济和产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区域经济市场化水平较高,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到流通产业,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流通产业发展,围绕城市群一体化步伐,长三角正加快轨道交通、机场、港口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区域联动建设,并从制度、政务、技术等方面出发,加快制定符合长三角流通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手段。
市场化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的经济意义不言自明,加快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有利于扫除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 “障碍”,规范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行为(郑烨等,2020)。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流通方式发展,鼓励小微企业更多参与流通产业(钱锦宇和刘学涛,2019)。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周永莲(2019)认为,以国有流通企业产权调整来促进非公有制流通组织的发展,通过优化流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提高流通经济发展效率。张美莎等(2019)则指出,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激活流通产业市场主体的参与活力,提高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营商环境来看,阮舟一和许志端(2020)在研究中指出,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中间构成,流通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受区域营商环境的影响较大。从外部需求来看,区域营商环境越好的地区,商业活动越频繁,对流通业的需求更大。从流通行业自身而言,营商环境越好,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会越低,受到的外部政策、技术、信息支持越大,对行业整体发展效率的提升有益(陈冰,2018)。综合学者已有研究来看,目前较少有文章直接研究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且并未详细阐述市场化的作用机制。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构成,流通产业高级化将对新时期下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带来重要影响(钱锦宇和刘学涛,2019)。基于此,本文在分别检验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对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交互项变量,检验市场化改革通过何种机制影响流通产业发展,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流通业发展。流通产业发展规模经常被用来衡量流通产业发展质量(雷飞等,2020)。然而笔者认为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在效率上,即投入产出比例的相对增加。因此以社会零售品销售额为产出指标,将流通业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入指标,运用DEA 模型进行测度,因篇幅限制,本文未报告DEA 模型的计算过程,具体步骤可参考石磊(2019)。
市场化水平。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衡量我国区域市场化水平。本文在实证过程中选择引用樊纲等(2020)公布的分地区市场化指数,之所以选择这一数据原因有二:首先该指数综合衡量了民营经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以及中介组织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该指数构建过程较为合理;其次,该数据自公布以来便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使用,在实证中得到了不断检验。
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对营商环境的定义是:在一个经济体内在开办企业、金融信贷、投资者保护、纳税等覆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与成本之和。以此为基础,一些学者对营商环境构建丰富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营商环境不仅包含了以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代表的 “软环境”,同时也包含以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为代表的 “硬环境”,因此构建如表1 所示的评价指标。其中自然环境包含区位、耕地资源与自然条件变量,基础设施则包含区域交通、通信与供电条件,政务环境则分别从政府支出和服务效率来考虑,市场环境则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和招商引资等因素,社会环境则参考了科技、教育和工资福利等变量。为避免因指标评价标准不一带来的差异化问题,本文对指标中的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基于专家打分法赋予相关权重,并对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参考王美美(2019)等的研究成果,分别构建如下计量模型,以检验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对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HCI 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在式(1)中,τ1估计了市场化指数与流通产业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在式(2)中,βi则分别估计了自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与流通业发展质量之间的关联性;μ为个体固定效应;λ为时间固定效应;α表示截距项;ε为误差项。进一步的,为了检验市场化改革是否会与营商环境产生协同效果,本文构建两者之间的交互项变量,具体见式(3):
根据最新的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已全部覆盖安徽、江苏、上海及浙江三省一市全境范围,共包含41 个地级市。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为长三角城市群41 个城市级别的行政单元,研究周期为2010-2019 年,表2 为本文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在DEA模型中,长三角城市群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最高的为2019年的上海市,发展质量最低的为2010 年的盐城市。从市场化指数变量来看,虽然各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主要是因为面板数据带来的时间差异,从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市场化指数均值领先于我国同期平均水平(研究期内为5.27)。从营商环境各变量比较来看,由于对营商环境变量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因此各个类别营商环境变量的取值范围均在0-1 之间。以标准差为基础,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环境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基础设施及社会环境是造成长三角不同城市间营商环境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中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教育创新资源、城市基础设施上都具有更强比较优势。
在进行实证回归结果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主要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本文主要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首先采用LLC 检验对流通业发展质量、市场化水平及营商环境变量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偏差校正的t 统计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面板数据具备平稳过程。同样,本文进一步进行Fisher-ADF 检验,结果也同样支持数据平稳的结论。
表1 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 为本文实证回归结果,第(1)-(2)列为全样本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市场化水平变量与流通产业发展质量之间呈现正向相关性,且通过了5%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与周永莲(2020)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市场化改革为流通产业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激发了流通要素市场活力,提高了资源在流通行业的分配效率,从而促进了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从营商环境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自然环境与政务环境与流通产业发展质量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性。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自然环境带来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及地理位置邻近使得政府间交流沟通机会较多,各个城市间政务环境差异较小,同时考虑到长三角地区整体政务相对宽松,因此整体上对流通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有限。流通产业具有较强的交通导向性,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驱动下,加快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发挥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联动效应有利于实现流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随着流通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经济发展为代表的市场环境优化为流通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需求,刺激了流通产业的内部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提高了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而以科技进步为代表的社会环境改善对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工具,是提升流通产业单位效能的重要支撑力。
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看,以上海、宁波、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核心区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更高。一些城市毗邻港口,受海洋运输利好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经连续11 年位于全球第一。另一部分城市则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例如无锡市和苏州市,城市经济发展较快,流通业市场基础相对较好。因此,本文按照《2019 年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纲要》的相关内容,将研究样本分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结果显示,核心区城市市场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质量的边际影响更大。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化改革加速了流通要素的集中,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对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越有利,越能够吸引流通资源的集聚,从而产生非线性正向相关关系。这种递增的非线性关系意味着市场化改革会加速催生我国区域流通中心城市。
从营商环境变量来看,非核心城市对基础设施的敏感性较差,同时非核心城市社会环境变量的估计系数要小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仍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长三角交通联动体系尚未完全打通。长三角非核心区由于历史等原因,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对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果不明显。而以上海、宁波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具有发展流通产业的先天优势,例如港口、区位等,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更强。此外不容忽视的是,长三角核心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同样产生了较大正向影响。
市场化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检验,但现有研究仅使用单一的营商环境指数指标。正如前文所述,营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硬环境”,也包含以政务环境为代表的“软环境”。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各类型营商环境变量与市场化指数的交互项,以检验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营商环境差异如何影响流通产业发展。
表5 为协同效应检验结果。在所有交互项变量中,市场化指数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等 “软环境” 产生了正向协同效应,且至少通过了5%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但与以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为代表的 “硬环境” 的正向相关性并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硬环境差异并不能仅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抹平,现阶段长三角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加快,但主要针对政务协同、经济联动,在 “软环境” 指标上各地区增长较快,为流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虽然基础设施联动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议题,但基础设施初期投入大、见效慢,现阶段并未与市场化产生协同效应。且随着长三角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性愈发明显。此外,自然地理因素受市场化影响较小,因此也未产生协同效果。综合来看,以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代表的 “软环境” 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流通产业发展产生乘数效应,但以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为代表的 “硬环境” 并不会与市场化水平产生正向协同效果。这说明市场化改革是 “软环境” 的催化剂,能够为营商环境的经济溢出效应带来制度倍增效果。
表3 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 实证回归结果
表5 市场化协同效应检验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营商环境优化为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基于2010-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化水平、营商环境与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带动流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并且对核心城市的边际贡献更大;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正相关,对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而言,基础设施与社会环境对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这种差异会加速形成区域流通中心城市;协同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市场化改革能够与以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代表的 “软环境” 产生显著正向联动效果。本次实证研究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如下:
第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尽早实现制度改革红利。市场化改革所释放的制度红利已经被证实有利于促进流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因此,长三角地区应该抓住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提高市场化改革效能。通过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善合理的市场制度,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要进一步优化长三角流通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在基础设施上,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硬件支持,尽早建成长三角基础设施联动体系,缩小区域各类基础设施的差距。在政务环境上,要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在市场环境中,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构建合理完善的市场制度。在社会环境上,要重视科技创新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来提高流通产业管理和营运水平。
第三,要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流通产业交流频次。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地区,区域间流通产业的沟通交流是促进流通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秉持 “一体化” 发展战略,推动不同地区商贸文化交流,强化长三角城市群流通产业的联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