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女性角色也开始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与男性角色起相同的作用。20 世纪60 年代,女性主义逐渐崛起[1]。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是压迫妇女的两大枷锁,她们力求变革,追求男女性别平等和维护被压迫妇女的合法权益。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也让女性主义思潮从西方传播到东方。我国在1954 年把男女平等写入宪法,2012 年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报告[2]。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普及教育全面施行,相较于以前,女性可以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获取上升途径,并且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主力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女性主义者获得更多的发声渠道,在近年来的女性运动中,女性主义思想逐渐被普及。与此同时,女性主义也面临者来自更多人的审视和质疑。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女性主义的实际含义被曲解,“中华田园女权”“女拳主义”“拳师”等污名化女性主义的词语频频出现,相关网络舆情大有挑起性别对立之意。面对这种现象,对女性主义发展和问题研究亟需启动,本研究旨在研究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的成因及过程,以便提出解决对策,为女性主义正名,真正促进男女性别平等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国内对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知网上以“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污名化”等为关键词搜索文章,出现的结果不过寥寥数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女性主义污名化的原因如下:
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媒介在女性主义思想普及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媒体负面报道可以使大众对女性产生刻板印象及污名化女权主义[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女性主义自媒体开始崛起。对女性主义的普及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社会女性的团结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但女性主义自媒体在发声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污名化的风险[4]。在新媒体语境下,女性话语的严肃性被消解,甚至在网络传播中对女性主义思想本身产生扭曲和误解,污名化女性主义被符号化后更容易传播[5],阻碍女性主义自媒体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女性主义的污名化是媒介和父权社会建构的结果,也是现实世界中男女性别差异的优势与弱势关系在网络世界的投射[6]。
综上,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研究较少,研究中涉及的理论不多,并且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本土化艰难。对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原因追究层面,很少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女性主义污名化问题。
本研究同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问题如下:
1)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存在的问题
2)国内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去污名化,为女性主义正名?
本研究聚焦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探讨目前女性主义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及其污名化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新浪微博微指数数据平台得出近90 天内,“田园女权”“女拳”等关键词的指数趋势,发现在2020 年5 月11 日当天,“田园女权”和“女拳”这两个关键词均出现最高峰值。对比5 月微博热搜时间,发现“papi 酱生子”热搜话题同日出现最大峰值,而在这次事件中,微博视频博主papi 酱生子随父姓引起了巨大争议,“冠姓权”一度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因此,本研究选择该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爬虫获取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女性主义污名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此次问卷调查共计回收了140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9 份。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从朋友圈选取对女性主义话题有一定关注的访谈对象。
女性主义被污名化现象指的是通过使用污名化称谓的方式,来表达对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强调激进女性主义的负面影响,造成大众对女性主义实质意义的误解。近年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对女性主义的污名化称谓越来越多,比如“女拳”“拳师”“中华田园女拳”“气抖冷”等。这些污名性称谓在网络中的传播促使大众形成了对女性主义的刻板印象,在尚未对女性主义了解之前就已经产生负面情绪。
在微博视频博主papi 酱生子随父姓事件中,网友们就孩子随父姓还是母性进行了讨论。部分女性网友表示冠姓权作为男女平权的一部分,是可以进行选择的,但是随之而来是受到部分男性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女性争夺冠姓权是较为激进的女性主义,是“田园女权”。通过新浪微指数的分析,该事件是2020 年3 月-6 月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污名化事件,因此研究选择了凤凰周刊关于该事件发布的一条微博,通过爬虫软件抓取其评论数据384 条,经过清洗去重后308 条,再通过词云工具得到如下词云图,见图1。
从获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此次事件中微博网友频繁使用“田园女权”“女拳”“气抖冷”“拳师”“激进女权”等词汇进行评论。同时,在评论中出现“嘲讽”“愤怒”“脑瘫”“辱骂”等词汇,表现出在此次事件中,网友具有相当大的负面情绪。同时,在问卷调查的样本中有53.24%的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见过“田园女权”“女拳”等词汇(图2),有38.85%人表示使用过这些词汇。其中使用过这些词汇的样本中有86.35%都为男性(图3)。超过79.64%的人认为这些词汇是对女性主义的污名化。而在态度方面,68.35%人表示反感这种污名化词汇的使用,12.92%的人表示支持,18.73%的人持中立态度。其中表示支持的人中男性占70.68%,而表示反感的人中男女比例分别为30.74%和69.26%(图4)。
图1 女性主义污名化事件微博评论词云图
图2 是否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微博)中见过“田园女权”“女拳”“拳师”等词汇
图3 是否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微博)中使用过“田园女权”“女拳”“拳师”等词汇
图4 对这些词汇所持态度
一方面是女性主义者抗争的愤怒情绪,一方面又是男性网友对女性主义的误读与嘲讽。虽然女性主义有多种流派,但是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大众对女性主义已经形成了“激进”的刻板印象,污名化现象愈来愈严重。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对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原因进行了简单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图5),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普遍认为过于偏激的女性主义是导致女性主义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被调查者认为大众对于真正的女性主义不甚了解,甚至出现误解,导致只要有女性主义者发声就会被打成“田园女权”或“女拳”。
图5 原因调查结果
在半结构化访谈中,多位访谈者也提到相同的观点:“首先父系社会长时间根深蒂固的影响之下,很多人以父权主义为判断标准来看待女性主义,所以从根本出发点上不认同甚至批判女性主义,由此发生了女性主义污名化的现象;其次很多人并不了解女性主义到底代表什么,宗旨是什么,因为普通人不了解,而又听信了上条中针对女性主义的批判所以加深了女权主义污名化的现象;还有就是有些极端女性主义者过于极端的看法与做法,完全否定男性价值与存在,使得很多人产生对女性主义的抵触之情,加速女性主义污名化。”还有受访者提到,女性主义污名化与目前新媒体时代下的虚拟社会中的符号消费和网络狂欢有关。“有部分人打着这个旗号,行网络暴力或道德绑架之实,主要见于微博,男性和女性互相攻击之甚,甚至所谓女权在谩骂女性方面也是极为恶毒,设立某种政治正确,如结婚,生孩子就是不自由,婚奴等,过犹不及,严重损害了女性主义在大众之间的观感。”
经过研究,得出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的原因如下:
4.2.1 西方女性主义的本土化尚未实现
西方女性主义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18 世纪欧洲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开始倡导人人自由平等,并提出人性论的观点,但在当时这些并不适用于女性。此时,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成为已经先锋女性的理论武器。先进的女性群体纷纷拿起理论武器,为自己维护合法权益,追求两性平等和自由。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增多。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中,女性与男性一起参加了战斗,19 世纪美国的奴隶解放运动中,开始了美国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20 世纪60 年代之后,由于越战原因,美国国内爆发了反战运动。黑人为了反对种族歧视与压迫,开始进行民权运动。在社会运动频繁爆发的这个阶段,女性主义理论也得到了第二次发展[7]。但是,中国具有悠久的父权制历史,两千多年中父权制度的权威一直是不可动摇,不受挑战的,女性主义发展基本停滞。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借鉴西方基督教思想,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并鼓励女性参与到革命事业中。不管是五四运动中的妇女运动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婚姻法、成立妇女协会等,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是一直是伴随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随着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市场化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更多的中国女性享受到了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产活动。从本质上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执行的,这与西方女性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有所区别。同时,中国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历史上的父权思想一直存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男女平等还没有真正实现,在就业、生育等方面依旧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来自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盛行。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渐渐偏向了自由主义,甚至激进主义。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多种发声渠道,但是在网络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称谓的作用下,社会大众上对于女性主义的误解也越来越深。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习或者阅读过女性主义理论的相关书籍。很多人误以为女性主义是完全仇视男性,并争夺社会生活中各项决策的指导权。而实际上女性主义从诞生之初的初心一直是追求两性平等,反对一切对于性别的压迫。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与目前中国的女性运动完全不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在传入中国的时候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也造成了部分激进女性主义运动的出现。由于缺乏关于女性主义的教育,大众对于女性主义的误解成为女性主义被污名化的原因。
4.2.2 社会转型期下性别冲突的网络投射
改革开放后,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既包括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包括由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8]。随着市场经济化的转型,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开始分化,当代年轻人的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个体需要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家暴、性犯罪甚至故意伤害等的问题,极大地威胁了女性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女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艰难。女性对婚姻、家庭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许多不满,抗争意愿日益强烈。互联网成为了情绪的宣泄口和解压阀,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激进的女性主义也引起了女性群体内部的争议,比如在papi 酱孩子冠父姓事件中,偏激地采用用恶毒言论攻击女性,进行道德绑架,曲解了女性主义真正要表达的合理诉求。同时,传统男尊女卑的父权思想仍存在于大部分男性网民群体中,导致部分男性群体对于女性群体为自己的权益发声甚至发起社会运动等行为较为反感。加上对于女性主义的误解,污名化称谓成为部分男性群体表达对女性主义厌恶、不满等情绪的代表。
4.2.3 污名化符号消费的网络狂欢
女性主义的污名化离不开网络传播中的互动行为。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网络传播中的互动行为拥有狂欢的属性。在对女性主义进行污名化的群体中,通过使用污名词汇来反对女性主义本质上反映了这部分群体共同的父权思想和意识形态特征,甚至是为了谋求身份认同,形成一场网络文化狂欢胜景。“田园女权”“女拳”“拳师”等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网络符号被广泛使用,不仅对女性群体造成了刻板印象,也曲解了女性主义的含义。比如,互联网中存在以“狗粉丝”为代表的群体,反对粉圈文化,反对女性主义,擅长网络暴力,经常使用带有辱骂性质的词汇表达对女性的恶意,例如:称体重超重的女性为“坦克”,女性主义者为自己的合理权益发声时被称为“重拳出击”或者“拳皇”等。他们对女性主义的娱乐化恶搞也许只是为了自己一时的快感,但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促进两性平衡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沉默的螺旋也成为这种现象的催化剂,女性的合理诉求在被污名化或者受到辱骂甚至网络暴力后,逐渐偃旗息鼓。在访谈中,有女性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理性发声受到抨击后会产生逆反心理。越多压迫越多反抗,理性的女性主义者也有可能向激进主义转化,反过来又加剧了女性主义的污名化现象。
目前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的逐渐严重,甚至有挑起性别对立的现象。网络舆论中女性争取合理权益的诉求和反对女性争取权益的声音争锋相对。亟需促进女性主义的良性发展,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女性主义,实现女性主义的去污名化,维护女性合法权益,促进男女性别平等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4.3.1 完善社会性别体制,提高女性地位
在法律法规的政策层面,需要从立法开始就保障女性的合理权益,关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女性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其次,在政府职能机构层面,加强妇联、女性公益机构等的建设,不断完善机构体制并提高执行能力,积极解决女性不公平问题。最后,加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贯彻执行,加快并完善社会性别平等体制的建设。这是实现女性主义去污名化的重要路径。
4.3.2 促进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
女性主义的本土化没有完全实现,学界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普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女性主义发展依旧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将西方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国情。对于全盘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和过于极端的激进女性主义思想要保持警惕,不能让“假女权”曲解女性主义的初衷。其次,在提升大众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加强普及女性主义思想的力度。但是在宣传与普及之时要注意话术与言辞,不能过于激烈而导致大众产生抵触或者反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段或方法使大众了解并接受女性主义思想及观念进而减少或消除对女性主义污名化的现象。
4.3.3 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
社会化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为女性话语进入公共领域提供了多条路径。在更多的人获得了发声机会的同时,女性主义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污名化等问题,导致部分女性主义者在面对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热点事件时发表情绪化的极端言论。因此,要重视舆论引导,对女性主义者的意见领袖要积极引导,正确传播和普及女性主义理论。同时,加强对污名化女性主义的群体进行监督和引导,避免恶意辱骂女性和网络暴力的出现。最后,要警惕用污名对抗污名的现象,不管是“女权癌”还是“男权癌”,都是对性别理论的污名和偏见。要真正解决女性主义污名化问题,推动女性主义的健康发展和合理表达,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要理性思考,消除对彼此的偏见,学会合理发声,才能促进两性平衡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发放,样本代表性不足,同时,参与调查的样本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
女性主义作为近年来频频引起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传播过程中被污名化现象严重,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可持续路径,为解决女性主义污名化问题提供对策,为促进两性平等是我们这个研究的意义所在。作为一名女性研究者,更加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女性主义污名化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和普及,希望女性主义能够真正地与中国国情结合,促进中国社会女性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