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品读名家美文时,读者往往会泪花闪闪;欣赏同龄人佳作时,读者常常会夸赞连连。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在写作中所抒之情拨动了读者的心灵之弦。在中考作文的“基础等级”之中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感情真挚。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在文章中敞开心扉,表达内心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作文赢取加分的机会。诚如作家魏巍所说:“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
一、直抒胸臆,畅快淋漓
龙要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应巧妙抒发感情。在写人、叙事、绘景或状物的过程中,当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作者便打开心扉,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抒发、倾吐内心强烈的感情。这是一种情动于心而发于外的直接的抒发,表现在记叙文中有时是一个语段,有时是单独存在的自然段。例如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的结尾:
啊,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文章主要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点,结尾在前文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的雨的喜欢和爱恋,感人至深。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以我之情观万物,万物皆着我色。情感不同,所描写的景物就不同。写作时将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情感,委婉含蓄,深刻感人。例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描绘的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文段先写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热闹景象;次写果树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呈现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春花图;最后,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香甜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咏物寓情,委婉曲折
大凡优秀的咏物文章,往往都会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写法具体描绘某种物象,将其作为情感的载体,字里行间浸染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人读来回味悠长。例如作家郑振铎在《猫》一文中,虽然描写的是猫,重点叙写对第三只丑猫的偏见、误解从而冤打它致死,但实际上却是巧妙地借猫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不可主观臆断,而要公平、公正的思想。再如冰心的《荷叶母亲》,用荷花的口吻来说人事,亦花亦人,相互辉映,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爱恋之情,回味无穷。
四、融情于事,情思温润
融情于事,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对事件的描述中的写作方法。此法的要点是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笔端,表面是平静的记叙,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这需要作者抓住传神的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孙道榮《老师的餐巾纸》中的片段: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让我们笑翻了的,是有个同学说的故事。他说,以前他都是用手背擦鼻涕的,有一次,抄黑板报时,鼻涕又挂了下来,他毫不犹豫地用手背去擦。突然,眼前冒出一个白团来,他扭头一看,是王老师,递给他一张餐巾纸。他红着脸接了过来。他说,你们绝对想不到,那张餐巾纸,我一直揣在裤兜里,整整揣了一个学期,只是偶尔拿出来,炫耀式地擦一下,直到后来纸烂成了碎片。
他的故事,甜蜜而辛酸,大家感慨唏嘘不已。有人站起来对王老师说,您是城里来的唯一的老师,也是唯一的女老师,还是唯一用餐巾纸的老师。别说我们学生,连其他老师都羡慕得不得了。
文段主要记叙流鼻涕的同学珍藏老师送给他餐巾纸的往事,借此表现老师对学生无私关怀的高尚品质,融入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
五、修辞显情,情动于心
为了突出某种感情,我们要善用比喻、拟人,或反复使用某些情感丰富的词语或句子,或将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用排比的形式引出,这些方法或情动于心,不吐不快;或情感真挚,节奏鲜明;或语势强劲,酣畅淋漓。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处对偶、复沓之中兼用反复手法,凸显了木兰对父母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