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分析,温岭市2019 年底在册的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分别为8479 户和11502 人,其 中 男 性7350 人,女 性4152 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数的0.8%。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主要出现了三种趋向:
温岭市市区被绵延起伏的低山丘陵包围,市区内几个街道低收入农户相对较少,低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外的以东、以南区域 (表1)。其中分布较多的镇分别为箬横镇(1220 户、1614 人,分别占比14.4%和14.0%)、新河镇(1021 户、1370 人,分别占比12.0%和11.9%)和城南镇(826 户、1146 人,分别占比9.7%和10.0%),这几个镇相对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薄弱,低收入农户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在低收入人口数中查无教育记录和文盲半文盲的有10960 人,占95.3%;小学有363 人,占3.2%;初中137 人,占1.2%;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27人;大专以上18人。可见,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低,很难获得再就业培训的一技之长,这确实给他们重新就业带来困难,因此很少有人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低收入人口数中健康人数1646 人,只占低收入总人数的14.3%;长期有病的人数2587 人,占低收入总人数的22.5%;一般残疾的2463 人,占低收入总人数的21.4%;重度残疾的3591 人,占低收入总人数的31.2%;其他的1215 人,占低收入总人数的10.6%。从以上数据来看,低收入群体中,身体健康状况出问题的人数占了较大的比重。
表1 温岭市分街道低收入人数
全市低收入农户无固定职业的5433 人,占比47.2%;在职职工18人,占比0.2%;登记失业的91 人,占比0.8%;未登记失业的1014 人,占比8.8%;60 岁以上的老人4122 人,占比35.8%;在校生(18 岁以下)的824 人,占比7.2%。从以上数据来看,这部分低收入群体大部分是打零工为主,没有长期固定的职业,而且60 岁以上的占比也较高。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来看,由于受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就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较低,主要有以下特点:
低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低收入人口数中查无教育记录和文盲半文盲的占95.3%,文盲的群体较多,这也是低收入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多数人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低收入农户存在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等思想,有的虽然自身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意工作,依赖政府援助,主动“脱低”意识较差。
低收入群体中身体健康的只占14.3%,身体出现健康问题的占了较大的比重,大部分都是长期患病或残疾的。目前农户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还要负担一部分的就医费用,如果家庭成员有长期生病和残疾的,就会使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长期看病就医也是一笔不小开支,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低收入群体中,无固定职业靠打零星打工生活的占47.2%,零星打工的收入仍以解决自身温饱为生活主要目的。从经济来源来看,低收入农户仍以“输血”为主,主要来自于低保、五保及养老收入和补贴性收入,大量“输血”的背后,隐藏的则是低收人农户“造血”功能明显不足的现实。文化水平低,使低收入农户通过工作来增收的极少,更多地只能依赖于土地的原始产出,且也仅能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
通过走村入户现场调查和所取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来分析,低收入农户家庭造成贫困的原因和脱贫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素质偏低是脱贫难的主要因素。温岭市低收入人群中查无教育记录或文盲半文盲的占95.3%,低收入农户总体上劳动力文化程度底,大多主要靠种植农作物获得收入,而且生产方式落后,规模较小。受文化程度和经济能力的限制,低收入人群从事第二、三产业更是困难重重,农户根本无资本投入再生产或从事一些三产经营,企业也不愿意招收文化素质低的职工,导致低收入农户找不到工作,脱贫困难重重。
二是因病因残年老是脱贫难的重要因素。从相关数据来看,温岭市低收入人群中长期有病的人数占低收入总人数的22.5%;一般残疾的占低收入总人数的21.4%;重度残疾的占低收入总人数的31.2%。这些人口一方面因失去劳动能力而不能为其家庭提供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基本生活费用和持续的医药费用等支出,消耗着家庭其他成员所创造原本少之又少的价值。此外,农户家庭成员中如果有残疾或长期患病的,需要有人在家照顾,低收入农户家庭本来就少的劳动力想外出打工都很困难。由此,低收入农户家庭始终陷于家庭支出大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改变贫困的面貌。
三是自身缺乏活力是脱贫难的深层因素。低收入农户家庭中除老弱病残人员之外的劳动力,因其文化程度的相对低下,对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从事新产业增加新收入的信心和激情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加之受自身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限制因素影响,对脱低资源挖掘不够,土地等固定资产盘活不够,思想观念具局限性,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愿积极就业,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的依赖思想严重,自身活力缺乏。
四是区域位置偏远是脱贫难的附加因素。温岭的箬横和新河两个偏远的镇低收入农户相对较多,从相关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扶贫重点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户大多从事传统单一的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几乎空白,收入水平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大部分低收入农户所处的区位是一个相对更为封闭的区位,一个开放度不高、和外界相互作用不明显紧密的区域,各种信息缺乏,难以把握和运用村外资源和优势,也难以从一个宏观的高度去实现区内资源的更有效的开发、配置和利用。
一是开辟面向农村贫困群体的公益性的就业岗位,每个行政村均要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设置环境治理保洁、道路保洁、苗木维护等不同公益性岗位,以扶贫小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二是挖掘城市服务业就业潜力,比如城市里酒店的清洁人员、饭店和商店超市的服务人员等等,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一般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都可以胜任,相关部门要主动牵线搭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低收入农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规定低收入农户可以免费参加农村劳动力各种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就业能力,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学好本领,走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之路。
相关政府部门要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挖掘“三块地”(农村耕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在增加低收入农户财产性收入方面的潜力和作用。一是完善低收入农户农村耕地流转体系建设,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提高农户耕地的流转效率。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针对农村住宅格局散乱、空院空宅多等实际情况,以政府支持、村委会组织引导、农民自愿为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实现旧村改造,让农村宅基地发挥出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三是支持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利用国家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出让、租赁、入股的政策,采取灵活方式进行规划和开发,发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增加低收入农户收益方面的应有作用。
对因缺乏劳动力和因灾因病致贫的,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及时给予救济,要根据实际,逐年提高低保标准。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详细调查,对于该救济和补贴的低收入农户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充分发挥救济补贴在脱贫方面的作用。将医疗救助的对象扩大到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参加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政府支付,对大病救助后仍有困难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其他途径再给予补贴。建立低收入农户专项惠农补贴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收入农户都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性惠农补贴,达到增加低收入农户转移性收入的目的。
加快实施低收入农户异地转移工程,加快内聚外迁步伐,是促进偏远地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异地转移工程,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支持低收入农户的搬迁,创新廉租房、共有产权房新模式,在小区保障房中预留10%作为低收入农户家庭公共租赁房和共有产权房房源,让零星居住的孤老独居实现安居梦。积极发展生态搬迁,实行“抱团”居住,集成农宅改造、农田水利、土地整治、林业生态等涉农政策及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发展搬迁新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安居与发展并重,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结合低收入农户家庭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要在“一对一”结对帮扶中明确分类,对于老弱病残,财政实行“兜底”,不漏一户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对于家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不养“懒汉”,通过培训和就业改变其命运,为其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大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力度,全市各联挂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资源、资金、人才、技术投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建立“一户一干部”帮扶新机制。鼓励规模企业结对多户低收入农户,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培植产业带动型、慈善捐赠型、公益事业型、参与管理型等结对典型,对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鼓励企业每年给结对的低收入农户一定经济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