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钱强文 图/ Lukaneas
“绿如蓝”?难道白居易产生了视错觉,分不清色彩了?非也!诗中的“蓝”并非色彩,而是一种叫蓝草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为什么非要叫“蓝草”,岂不是容易让人误会?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从古人染布这件事情说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原始社会时,人们就已经知道如何从自然界“借”来颜色进行装饰。旧石器时代,人们会将赤铁矿研成粉末,用来将项链上的骨制坠饰染成红色;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用矿物染料绘制陶器,还会用它们来改变布匹的色彩。染布的故事,就此开始。
用矿物染料染布,称为“石染”。不过,属于石染的时代并不长久。还没有走出原始社会,它就逐渐被另一种染布方法所取代,那就是以植物为染料的“草木染”。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
矿物染料
● 一般不与溶剂(水、油等)相溶,而是以物理状态(粉末)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 色彩不够丰富。
● 着色度不够,容易掉色。
● 原料获得方法复杂,成本高。
植物染料
● 可与溶剂相溶,更易着色。
● 色彩丰富,且可以通过剂量控制颜色的深浅。
● 着色度高,相对不易掉色。
● 原料获得方法简单,成本低。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怎么样?一比较,孰优孰劣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据记载,《忆江南》中出现的蓝草就是最早被用作染料的植物之一。早在夏朝,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蓝草的种植和使用方法。请注意,这个时候的蓝草就已经不是野生植物,而是人们专门培育的染色原料。
西周时期,不但有专门负责染布的官员——染人,还有专门为染人征收各种植物原料的官员——掌染草。如此一来,越来越多能染色的植物被发现,布料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
到了汉唐,经过草木染加工的各色丝织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品,远销欧洲,甚至千金难求。
当然,只有好的染料可不够,染布的方法也得与时俱进才行。古人染布主要有4 种方案,你觉得哪种更好呢?
1 号方案:刷刷刷
将植物汁液直接刷到布料上,或将布料泡进汁液中。这种方法简单、粗暴、效率高,但比较考验染料的质量。要是染料质量不过关,染出的布不但容易掉色,而且色彩深浅不一,显得花里胡哨。
2 号方案:煮一煮
有些染料中的色素无法在常温下附着到布料上,这时就需要将布料和染料一起放入大锅中煮一煮。这种方法不但能让色素附着得更牢固,而且可以通过火候来调节色彩的深浅。
3 号方案:找帮手
掉色和褪色是植物染料的通病,石灰、明矾、铁锈等媒染剂就是专门来治这些毛病的。不仅如此,媒染剂还能调节植物染料的色彩,让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和丰富。
4 号方案:发发酵
发酵染的代表是蓝草。在蓝草汁液中加入石灰、酒等媒染剂,然后充分搅拌、发酵,就能得到蓝色的靛青,这个过程称为“制靛”。用靛青染出来的蓝布,色彩鲜艳且经久不褪。
瞧,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让我们认识了蓝草这种可以用来染布的植物。接下来,让我们从古诗文中进一步认识蓝草,并去寻找更多的染料植物。
青,出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战国]荀子《劝学》
青,就是现在说的蓝色或深蓝色(有时也指黑色)。我们已经知道,蓝色是由蓝草负责的。蓝草是一个大家族,包括菘蓝、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中含有靛苷,能从中提取出蓝色的靛蓝素。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唐]李贺《休洗红》
负责红色的植物,主要是茜草和红花。茜草根含有红色的茜素。在媒染剂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染色工序,茜草能够染出从浅到深不同色调的红。相对茜草而言,红花的红更鲜艳,也更容易获得——无须添加媒染剂,红花花瓣的汁液就能直接染布。
白衣卧疾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唐]白居易《送李滁州》
在古代,“皂”指黑色,“皂盖”就是官员出门所用的黑色蓬伞。黑色的染料来自五倍子。确切地说,五倍子不是植物,而是蚜虫寄生在盐肤木等植物的叶子上形成的虫瘿(yīng)。五倍子中含有单宁酸,如果以铁化合物为媒染剂,就能生成黑色沉淀。这种沉淀染上布料后极其稳定,风吹雨打都不会褪色。
鹅儿唼啑栀黄咀,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唐]韩偓《深院》
唼啑:shà dié,形容成群的鱼或水鸟吃食的声音。
能染出黄色的植物包括栀子、柘木、槐花、地黄等。其中,栀子的果实通过熬煮就能给布料染色,用法简单,秦汉时就被广泛使用。而从柘木树干中提取的柘黄则是皇家专属。传说,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赭(zhě)黄色,在烛光下呈赭红色,色彩绚丽夺目,因此成为黄袍的专用染料。古代诗文中也常用“柘黄”来指代黄袍或皇帝。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战国]韩非《韩非子》
这则寓言中的“紫之臭(xiù,气味)”可不是随口说的,用紫草的根染出来的紫色,的确带有一股紫草根特有的气味。这种气味 ,有些人无法忍受。因此,人们还会寻找其他办法来制造紫色,比如先用蓝草染上蓝色,再在蓝色的基础上叠染上红花的红色。
近代以来,随着化学染料的出现,植物染料和草木染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自己动手体验。来,通过图书或网络,了解更多植物染料的故事,然后搜一搜相关教程,从劳动中去寻访古人的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