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两级管理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2020-12-04 23:50戴和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3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戴和圣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 高校亟须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的出现具有突发性、伤害性,伴随各种痛苦体验,会严重干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的群体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易导致“踢猫效应”(在心理学上指一种情绪上的转移,人的不好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与宣泄,就会转移到其他人和事上,是一种情绪的蔓延现象),不仅带动大部分同学的情绪波动,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如果控制不好,会影响到整个学院及学校师生的安全、校园的稳定与和谐,更为严重的可能损害学校的社会形象,让家长、社会对高校教育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院系作为学生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更需要提高认识、加强干预,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有很多大学生在环境适应、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就业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由于产生心理危机引起社会功能退化,进而引发的生活困难、休学退学,甚至伤己伤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学生一旦遇到心理危机问题,其自我实现势必遇到障碍,更遑论自我价值的达成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的变革、外来文化的侵入、多元价值体系的形成,大学生要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更为复杂,内在压力和外在压力的矛盾交织、互相作用,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峻。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成长问题、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护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学生管理者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会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给辅导员乃至校院领导老师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从而也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秩序,如果不能有效应对甚至会破坏校园的安全与稳定。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管理者,要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服务方向。

(三)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竞争愈演愈烈,大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青年期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但其自身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调适和自适应能力还不够强,外部环境的复杂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会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大学生本身就承受着学习、生活、就业的多重心理压力,要想在这样一个发展快速、需求多元、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求得生存、谋得发展、获得成长,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充分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故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外在环境的要求。只有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水平,才能切实维护好个人的健康发展乃至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校院两级管理下学院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路径

(一)理性看待大学生心理危机

谈到心理危机,我们习惯性用负面、畏惧、焦虑的眼光来看待。然而,危机,顾名思义:“危”而有“机”。换言之,事物自身的发展总是在危险和机遇之间的博弈中进行,心理危机同样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学生在初次遇到心理危机时,潜意识总是自我否认、自我排斥,刻意对他人隐瞒。然而,回避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对此,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关注心理危机的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心理危机的事实存在,及时开展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治疗。

(二)初步分析、甄别和干预

一是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宿舍、教室、食堂等重点场所,关注班级同学、好友和父母、家人等重点接触对象,调动集体的力量去关心和帮助心理危机的学生。通过了解其身边人、身边事,及时掌握动向,找准契机,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排解。二是根据表现特征,初步分析心理危机类型。对于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谈话、教育的方式进行疏导,引导老师、同学、家长给予生活与情感上的关爱。较为严重的要及时报告心理健康中心,或者送医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干预。三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比如经济帮扶、学习帮扶、情感陪护,促成学生顺利接受干预和治疗。

(三)有针对性开展辅导工作

首先,培育优良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通过新生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大学,从校院情况、专业介绍和学习经验交流,引导学生如何学;从素质拓展培训到各种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如何“玩”;从校规校纪教育到安全主题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设计开展好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拓展类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针对某些师范类专业,实施师范生技能培养工程,定期进行粉笔字展出、普通话比赛、课件制作评比等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再次,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特色,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设计参与面广、竞争性小,有益于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 构建校院两级联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打造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优势,遴选配备领域内的专家老师,经过相应岗前培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骨干教师。通过引进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从专科医院、社会专业咨询机构聘任兼职咨询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咨询师队伍。建立资格认证机制,开展专项心理咨询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辅导员学习运用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资质,承担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配备心理健康委员,定期对心理健康委员自我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专题培训。

(二)形成校、院、生互联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干预主体上看,仅以学校作为单一的干预主体,缺乏多方联动机制”。构建校、院、生互联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尤为紧要。组织机构方面,可基于校院两级管理的思路,打造学校、学院、学生三个层面,形成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却又相互关联,能够形成合力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学校着力于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侧重于工作的规划、推动和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并制定和推进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方案;学院侧重开展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由院系党委副书记直接领导,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共同参与,主要负责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般性心理危机问题的机制;学生层面主体由学生会、心理健康类学生社团、心理健康委员等学生骨干组成,侧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收集反馈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功能。

工作运行方面,要构建从心理障碍识别到诊断、治疗、跟踪等较为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一是形成全覆盖的大学生心理测量工作,通过心理危机排查,对筛选出的疑似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个性化观察与关怀机制;二是建立由学校、家长和医院构成的全方位干预支持系统,面对心理危机学生,形成学校指导、院系监控、同学帮助、家长陪伴、医院诊疗的干预制度。三是建立咨询师联系制度,由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口联系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现对危机干预学生全程跟踪关怀,做到干预有跟踪、离校有回访、复学有评估、康复有辅导。

(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营造健康、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文化育人功能,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融洽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正处在活力四射的青春期,通过打造大学生青春成长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块课程,予以相应的学分认证,培育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话题辩论、心理健康主题征文、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品牌活动为大学生营造舒适、和谐、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要求和希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普通高等学校要继续发挥“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