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做法*

2020-12-04 23:50许礼发侯长浩张荣波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专业

许礼发 侯长浩 张荣波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地之一,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肩负着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基于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驱,美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世界其它国家的借鉴和探索。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经济创新的概念开始,美国的创新观念就引领世界的发展;被业界认为是创新教育代表之作的《思考方法》也是美国学者所撰写的;同时,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好的人才培养策略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站在学生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经验,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为此,美国形成了从大学到政府多层次的创新教育体系,同时成立了创新教育基金会和创新教育研究机构。至此,创新教育在美国受到重视并得到迅猛发展。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起步较晚,提倡以“提高综合素质,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科研训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原则对大学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在国际的创新大背景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真正被引起广泛重视的时间则要追溯到9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认为依托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过程,学校、教师在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成长。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理论课程和实验室操作等实践性课程结合的方式;有的高校给予充足的物质支持,包括场地、资金以及专职教师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有的高校则在政策上建立奖励机制,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资金和创新学分的支持;部分高校则侧重于培育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用文化软实力带动青年学生。经过对各种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也相对难以均衡。正如牟静在文中所提,系统、科学并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科研与实践资源,才有可能在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围绕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改革,分析其建立的教育培养体系,期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二 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做法

(一)“两教”融合的教育体系

“两教”融合,即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各专业领域的教学框架搭建上,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课程体系,真正把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这个主阵地做大做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建立好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指导理念,安徽理工大学搭建了两座“桥梁”。

1 完善教育理论课程“桥梁”

专业知识是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事物,也是最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创新灵感的事物,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紧密相连。围绕专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我校通过积极探索,提出科技创新活动要注重与专业学习相互渗透,挖掘专业课程潜力的新思路。既要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鼓励大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基础;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大力开展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寻求发展和锻炼。

按照这一思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类课程,课程方案将“必修+选修”“基础+专业”“理论+实践”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丰富了“两教”融合的教育育人体系。其中增加专业实践模块学时(学分)比例;增加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网络选修课的数量及比例,让学生对创新课程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加快了创新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教师编写相关的创新教育教材;除此之外,定期开展科技创新短期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丰富了课程资源。

2 构建实践课程“桥梁”

实践课程作为学生课程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创新的基础来源于扎实的专业训练。秉持这一培养理念,我校要求各专业加大专业课程实践训练,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模拟→校外现场实习”的四步走方案,形成了从“理论认知→素质形成→综合能力模拟→实际运营操作”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专业实践学时(学分)比例,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训练,锻炼了基础实验技能,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和成果展示的机会,其搭建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又一有效载体和强有力的支撑。我校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加大学校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大学生早进实验室、多进实验室、深入实验室,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我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 个、国家和省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创客实验室等平台近50 个(不包含校级各类实验室)。截至目前,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已建351 个大学生实践基地、2 个大学生创业园、142个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194 个校级实验室。此外学校与学院(部)共同努力,共建立了80 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我校医学院为例,医学院通过与省内外各大医院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医学专业3+2 临床教学班,让临床学子提早接触临床,提前走进病房,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临床医学生成为未来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大学生科研奖励体系

科研奖励对于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一个灵活有效的科研奖励体系对于高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我校以“创新团队”为奖励单位,把创新型人才进行整合和规范化。一个“创新团队”由学生、指导教师、所在学院组成。“创新团队”的出现调动了从学生到教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有相应配套的奖励,对于在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给予资金的支持、荣誉证书和学分的鼓励,并把学科类竞赛纳入评奖评优之中。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指导教师的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到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去;优秀指导教师也会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荣誉证书以及职称评定中的加分;学院作为参赛单位,也会获得相应的奖励。2017年我校重新制定了《学分认定细则》,改变评估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学生休学制度与学分转换制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活跃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1 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对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凝聚大学生科技创新力量,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我校充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心理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一方面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科技创新的现实含义;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思想波动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 举办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实践平台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展示大学生群体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素质,还活跃了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由我校创新学院、校团委、毕业生就业工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牵头,结合每个专业各自特点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举办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联动的科技竞赛模式,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为主线,积极组织开展“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学科竞赛、培训讲座和科普宣传等活动40 余项。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获批立项378 项,其中国家级126 项,省级252 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10 项,2017年授权发明专利212 件。把高水平、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实践平台,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提高综合创新素质。

3 组建学生科技社团

利用学生社团平台宣传科技创新知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加入。并以社团为纽带举行科技创新知识讲座,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优秀校友、青年作家走进我校为学生们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为青年学生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培养科技创新意识。经过学生积极申报和我校相应政策的出台,截至目前我校共有科技创新类社团10 个,其中我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和科技践行协会3 个学生社团入选2017年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五)多措并举的物质支持体系

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遵循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学校是组织督导者,竞赛是大舞台的原则,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做好学生的“向导”和“指导”。因此,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实施好这个工程的核心所在和根本保障。我校通过积极探索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规范教师教学水平。我校通过实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组织教学负责人深入课堂听课、定期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全面进行教学测评、开展教学质量测评。我校每年设立教学改革课题,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公开课活动等一系列针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来规范教师教学水平。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外聘、自身提升等途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培养校内师资,多渠道校外引进,打造专兼结合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218 人,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14 人,外聘教师451 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队伍。

2 构建资金支持体系

资金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我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科技活动扶持力度。依托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与企业建立赞助关系、政府的支持、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以及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经费等经费。“十二五”以来,到校科研经费超6 亿元,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016年我校共投入教育经费总额40569.70 万元,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支出7457.30 万元;实践经费支出1198.60 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766.20 万元、每个学生平均340.55 元,实习经费支出432.40 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实习经费192.19 元。

(六)“导师→学院→学校”层层递进的管理制度

我校实行“项目导师制”,即为大学生安排科技创新项目及指导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学院监督管理,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汇总和初步验收;学校负责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法,并安排相关人员对学生成果进行最终的验收。最终形成了“导师→学院→学校”层层递进的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能够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提供解决的途径,同时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总结与反思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在教育理念、结构组成、制度制定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我校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发挥教育改革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由低向高迈进,科技创新意识由参与向主动研究的跨越。和全国众多高校一样,我校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科技社团缺乏固定的场所、专业实验室与科技创新活动场所相冲突、专业实验设备太过老旧等问题难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除此之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各学院之间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参差不齐,文科专业相对较弱;没有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这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变得不确定。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我校紧紧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展望未来,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多方位完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并在专业培养的目标中逐步实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专业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部分专业介绍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