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12-04 22:59江苏省如皋市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王一洲
青年心理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中华初中语文传统

江苏省如皋市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 王一洲

初中语文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其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与此同时还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语文学科当中的精神内核,所以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建立大语文教学观,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使得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建立起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层次,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水到渠成。

一、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与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出了民族的特质与精神面貌。引导初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明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顺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必须在教育设计当中确定明确的目标,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划和实施。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把握三维目标,从不同的层次提出差异化的目标要求。

第一,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教材当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述性知识,理解知识的含义;在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增强对作品语言、创作手法、意境层次等的鉴赏能力。

第二,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沟通探讨的学习方式,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对鉴赏传统文化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把握;利用表演、直观展示等教学形式,实现教材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穿插与整合,提高思考能力,增强课堂参与积极性。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层次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精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和作者形成共鸣,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审美给观念;通过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建立正确的三观,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开启未来人生做好充分准备。

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结

初中语文课程当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分散在课文以及课程教学当中,为了引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必须在教学中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序实施,顺利达成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第一,以教材为基础,依照内容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并不是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上都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而是要考虑到文本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对同类主题的文本也不必反复进行教学,不然的话会让学生出现厌烦情绪。第二,注意做好古今区分,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所侧重。古文当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现代文则相对较少,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当中要有所侧重。比如《岳阳楼记》这篇经典古文,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非常丰富,如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范仲淹的相关知识、古文语言知识、古文当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反观现代文《泥人张》当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就只是捏泥人的民间工艺,只需把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放在民间工艺层次上即可。第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建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也给学生的未来人生提供思想根基。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活密切关联,避免学生机械性学习,也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

三、多形式、多途径、多举措,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一)引导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丰富教育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为了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推动这项教育活动的深化实施,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资料收集,而且资料收集不只限于教师,还要让学生承担起收集资料的任务,同时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投入资料收集当中,锻炼自学能力,加深记忆和体验。例如:在教《春望》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确定组内分工,然后收集这篇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作者的生平事迹等背景资料,让学生借助这些信息,对古诗当中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因为学生事先收集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素材,所以在掌握古诗时会更加顺利。

(二)引导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习动力

带领学生品味文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文化鉴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分析当中品味作者的思绪与想法。在引导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营造和文本主题相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教《安塞腰鼓》时,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激情和力量,在场景表达的过程当中使用了很多的排比以及感叹句,突出了陕西人民在舞安塞腰鼓时的恢弘场面以及澎湃激情。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以及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再现这样的场景,用视频体现安塞腰鼓的场面,并搭配音乐指导学生对排比和感叹句部分进行诵读,让学生对其中的情感领悟更加深刻。

(三)关注学生诵读能力提高,增进文化感悟

汉字是音形义密切整合的一种文字,带有浓郁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色彩,同时还具备很强的音韵以及形体美,可以让学生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美。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在引领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中,要把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当中融入情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审美层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以便在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透彻理解文化情感。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在对岳阳楼四季景色进行描写时,每个季节的景色特征都各不相同,所以在读不同景色描写语言时,要有不同的诵读方法。第二段要读得有气势,因为主要描写的是开阔的景色,第三段要语气低沉,描写的是阴雨天的风景,带给人一种悲伤凄凉之感。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一边要让学生熟悉掌握古诗词当中的字词内容,一方面也要进行情感的渗透,让学生生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思考,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水平。

(四)组织形象化的表演活动,品味文本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够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让学生积累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品味文本的内在情感,并从情感角度出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形象生动的表演活动是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因为不少作品和当前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是非常困难的,而表演则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对情感与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石壕吏》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叙事诗描绘的场景理解深刻,了解安史之乱当中平民百姓的痛苦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叙事诗创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运用正确方法进行内容扩充,从而让学生在表演当中理解作者悲痛的情感,体会到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战争的痛恨。在表演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情感,还用独特的方式了解了当时的那段历史,并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写作,促进教学升华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诸多教师深入研究的方向,而在写作过程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千人一面和无病呻吟。学生不能够将真情实感以及自身的风格特色融入到写作当中,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学习层次的升华。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可以改变用范文束缚学生的教学方法,注意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巧妙运用传统文化常识丰富自己的文本创作,让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更有深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当中恰当引用文学经典,以便在其中加入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给文章增加亮点。比如在写作当中引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来表达志向和进取的决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巧妙运用历史文化材料对写作主题进行深化。比如在引导学生以月为话题进行写作时,教师就可以激励学生引入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并在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深化文本的主题与思想。

我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思想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命脉,哪怕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时代来临的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复兴当中的积极作用仍旧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文化传承者是当务之急。语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语文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为二者的交融整合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