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太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0-12-04 21:17苏全有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姜太公故里研究

苏全有,李 萌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越来越重视当地文化产业,以历史名人为由开发旅游景点,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姜太公,也受到了热议和争夺。下面本文对姜太公研究状况予以梳理,并对此类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跳出地域之争的藩篱来看姜太公

回顾关于姜太公的研究,研究者的地域化特征十分明显,体现在研究者的所属地多与其对姜太公故里的认知相一致。学界对于姜太公的故里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来自河南、安徽、山东、陕西、河北、山西6个省的15个市、县,分别是河南省的卫辉、许昌、淇县、新蔡、镇平,山东省的日照、安邱、莱地、即墨,山西省的霍州、石楼、临猗,安徽省临泉,陕西省宝鸡,河北省冀州[1]。姜太公故里地域之争可谓狼烟滚滚,其中持河南省卫辉、安徽省临泉和山东省日照的观点较多。

张新斌以《竹书纪年》《水经注》为文献依据,以太公碑刻、太公庙、太公殿、太公祠、太公墓、太公钓鱼台为文物依据,以1983年在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出土的东魏太公族裔墓志、1988年吕村出土的唐乾封二年的墓志为考古依据,以太公泉和吕村的地名、神祇、方志和大量的民间传说为民间传承依据,认为河南省卫辉就是姜太公的故里[2]。孔德贤、李志清从探疑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认为卫辉就是姜太公的故里[3]。张文祥[4],杨宝顺、王玉慧[5]也持此观点。

郭超认为,姜太公既姓“姜”又姓“吕”,说明姜太公来自姜姓的古吕国,通过对姜太公时代的姜姓古吕国地望研究,认为河南省新蔡为姜太公故里,河南省卫辉、淇县、孟津等地为姜太公故居,山东省营邱为姜太公封地,山东省日照、临淄等地为姜太公的后裔居地[6]。同样认为姜太公是上古吕国人,上古吕国在新蔡县境,马家敏则论证了今安徽省临泉县西部紧靠新蔡的姜寨镇就是姜子牙的故里[7]。

传记中刘斌、徐树梓的《姜太公本传》[8]、焦安南和李建义的《姜太公传》[9]等都认为山东省日照是姜太公故里,杨善群认为姜太公原籍是早已徙建于今山东东部的姜姓国家[10],蔡瀛海认为姜太公出生于山东日照东吕乡的说法是可靠的[11],《中国地名》中《关于姜太公故里“日照”说之解读》一文通过对文献和日照史前文化的考证分析,得出山东省日照是姜太公故里的结论[12]。

综上可知,姜太公故里之争众说纷纭,几种说法都言之有据,可谓见仁见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往往更容易认同故里属于本省,这一现象十分广泛[13]。显然,学界应该跳出地域之争的藩篱来看姜太公,应围绕“弘扬太公文化,加强学术交流”为宗旨[14],积极动员和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学术界的交流,推动太公文化研究进一步发展。

二、跳出姜太公而论姜太公

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研究者往往习惯于就姜太公而论姜太公,未能跳出姜太公而论姜太公,针对这种现象,可采取比较分析法和由此及彼式研究法。

比较分析法:在比较时,要拉长视距,既可以是与姜太公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又可以是不同时期的比较。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已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成果如下:

张新斌把姜太公与同一时代的比干进行比较,提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实现了从人到神的 转变,也都被特定的族群所怀念。不同之处其一是他们的命运不同,姜太公辅佐周王建国,比干被剖心;其二是他们同一价值观的实现途径不同,姜太公与比干同样是诠释忠心,前者以谋略辅佐,比干是以死相谏;其三是姓的多寡,姜太公作为姜、吕、齐、丘、闾丘等二十多个姓氏的始祖,比干作为林姓和王氏一支中子姓王氏的始祖;其四是代表的神祇多寡,姜太公是渔业神、酱醋业神、占卜业神等众多神,比干是文财神和裘皮业的鼻祖[15]。同一时代与姜太公相关的其他人物还有很多,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之进行比较,呈现出差异,从而丰富对姜太公的认知。

陈青荣把姜太公与管仲改革相比较,对管仲改革中的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进行考证,认为管仲改革所修旧法即齐祖庙所藏先君姜太公之法,是对姜太公之法的继承和创新[16]。宫源海以姜太公和诸葛亮的生活方式——都是先隐后仕为切入点,说明姜太公对诸葛亮的影响[17]。刘爱敏以《汉书·艺文志》为切入点,认为姜太公之“道”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与姜太公处于不同时期,但受其影响、与其相关的除了管仲、诸葛亮,还有其他人物具有可比性,学界可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

在比较时,也可以是中外对比。孙虹把中国小说《封神演义》与韩国翻案小说《姜太公实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二十世纪前期,韩国的活字本古典小说中,有很多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翻案作品,从而分析了这种情况所蕴含的社会背景意义[19]。温婷婷、张恩普通过对《封神演义》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的传播研究,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丰富内涵,同时要正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偏颇,加强文化沟通,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作品[20]。中外对比不仅有利于姜太公研究的深化以及促进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思考,而且有助于了解外国的相关研究。

由此及彼式研究法:李世武通过对鲁班作为神仙化的建房工匠祖师和姜太公作为镇宅神仙两种神格的形成,分析传说和仪式的关系,得出传说与仪式之间有共存、独存或共同丧失的结论[21]。由姜太公和鲁班神仙化的形象形成,拓展到传说与仪式之间的关系,既丰富了姜太公研究,又由此拓展到了其他研究。

由上可知,在历史研究中,采用多种研究法,能够使研究更为深化。

三、史料挖掘的深化

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对古代文献中姜太公史料的研究,还应该对近现代史料中关于姜太公的记载加以分析利用,研究者可以从近代报刊资料中进行挖掘,还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如全国报刊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真正做到史料挖掘的深化。

全国报刊数据库记录了晚清至现在的大量报刊史料,有很多关于姜太公的各个方面的记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1910年《图画日报》登载的俗语画《姜太公钓鱼》中提到:“兽则设坑坎,群鱼游水次,乃亦投香饵,在在含杀机,务令莫之避,独有姜太公,垂纶渭水东,钓竿披拂处,物我皆纵容,相传钓不曲,来否听其欲,偶然获数鳞,于愿粮已足,奈何今多竭泽鱼,一网打尽无所余,百货腾贵租税重,求生不得民其鱼。”[22]由此可知,从歌颂姜太公钓鱼的情形,批判当时物价高涨、租税繁重、人民苦不堪言的社会背景。1920年《新闻报》登载的《姜太公忽然出风头,汽车上有什么禁忌》一文,提到一辆汽车上贴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字[23],可以说明当时姜太公的神圣地位和在社会上备受推崇。1926年《时报》载“无锡虽号称文明发达之区,而迷信神权者,颇不乏人。”因时疫蔓延,人民恐慌,供设香堂,有市民向锡山暂借姜太公一用,遭到拒绝,于是筹集到八百元,另塑一个姜太公神像[24]。这则新闻则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无锡疫病严重,对市民造成恐慌,即使无锡是文明发达城市,市民仍然迷信,信奉神仙以求得身体康健。1927 年《新闻报本埠附刊》报道了影片《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剧情精彩,吸引了许多观众[25]。可见中国神话故事是很好的电影素材,姜太公的事迹和传说受到人们喜爱。该刊又在1931年报道了天蟾舞台大剧院新排十六本封神榜姜太公大封神初次开演[26],从这则新闻可知,民国时期的娱乐形式之一是大剧院观看演出,同时可知姜太公的故事历久弥新。

此外,《申报》《大公报》等报纸上也有大量有关姜太公的史料,可资利用。

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史料,才能有助于姜太公研究,才能认知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姜太公。

四、努力发掘姜太公研究的时代意义

作为家喻户晓、历久弥新的姜太公,他的思想和他神化了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姜太公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在今天看来,姜太公的丰富的思想对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社会价值,比如有发展生产、薄赋轻徭的富国富农思想[27];有齐文化中的对外开放政策、重视教育和重用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等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28];有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道德与法制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式、强兵强国的军事思想等[29]。姜太公的思想文化使得西周昌盛和齐国崛起,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被后世不断推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姜太公的军事思想尤为影响深远。兵书《六韬》体现了姜太公的智谋远虑,他主张文武兼具,修德禁暴;以谋取胜,不战而胜;知己知彼,力求全胜;把握机会,智勇者胜;以少击众,以弱胜强;以诈用兵,出奇制胜等[30],他还十分重视军事人才,大力奖励、表彰有功的将士,重视将帅的选拔[31],这些思想在之后的军事家所持的主张中都能体现。孙武、吴起、苏秦、张仪、张良、诸葛亮、李靖、刘伯温等军事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影响[32],后世评价姜太公的军事思想:“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33],可见他在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

姜太公的经济思想应当深入研究。姜太公不仅是捕鱼师祖、命相师祖,还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专家。姜太公创造出了一套便利的货币制度:九府圜法,即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34],货币中黄金、刀币使用便利[35],这种货币制度更有利于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齐国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大国。姜太公经济思想的意义和影响不容小觑。

姜太公的历史事迹和神话传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是神通广大的象征,在民间影响深远,因此在旅游价值层面,姜太公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进步,因此可以开发和姜太公有关的旅游景点、开发度假村等娱乐休闲地,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旅游景点还能够宣传姜太公的高尚品格,从而起到道德教化作用。同时可以注重文化产业的开发,比如关于姜太公的旅游纪念品,以姜太公的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等。

姜太公研究是久盛不衰的话题,姜太公的众多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五、姜太公研究的视角拓展等

深化姜太公研究,可以从分析姜太公的历史记忆演变、挖掘更多研究视角和强化学术争论等方面进行深化。

(一)姜太公的历史记忆演变

姜太公由人到神的转变。从历史人物演变为神,是由后人不断加工塑造的,把一位在先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变成一个能战胜一切邪恶的神仙,历代由此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强烈地感染着民众,已为民间喜闻乐见[36]。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姜太公是帮助周王灭商的功臣,是创建齐国壮大齐国的领袖,是足智多谋、重德轻神的朴素唯物主义者[37]。从先秦经传中可以观察出姜太公形象的演变,据史料分析,姜太公在西周时期是武将的形象,在春秋时期是功勋性更强的形象,在战国时期是长寿、谋略家和卑贱出身的形象,其形象的演变与各个时期的政治需要相关[38]。随着历史变迁和处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姜太公作为“武神”的“尚武象征”、“军礼祭祀”功能逐渐被关羽替代,关羽获得了被官方祭祀和民间崇拜的资格[39]。由于姜太公代表的更多的是用兵的谋略以及勇于反抗暴政的精神,所以在唐代之后,在儒家传统主宰下,认为他的历史事迹有违礼法,已不能为官方所推崇[40],而关羽是忠义和勇武的象征,具备这种素养的武官为官方重用和提倡。

历史记忆的演变,对于后人认知姜太公,是很重要的视角。

(二)其它视角

戏剧视角:二人转传统剧目就曾把《姜太公卖面》的故事作为传统剧目演出,唱词中诉说了姜太公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遭遇,引起观众为其叹息[41]。东北二人转是广大群众喜爱的节目,有很强的感染力,要大力发扬戏剧方面姜太公的研究。

文化视角:郑杰文把齐鲁治国策略不同的原因作比较,认为这与齐鲁不同的族源文化和不同的古文化思维有关,山川守文化浪漫开放,注重工商,重视神灵祭祀和宗教崇拜,从而造就了齐国发达的手工业和浓厚的商品意识[42]。可以从文化视角深化姜太公研究。

法理视角:不局限于历史学角度,法理角度也是深化研究的方面。喻中认为,姜太公既是法家学说及其实践的早期奠基者,也是殷周之际中国法理学的重要阐述者,他的法理学以功利主义作为思想基础,是中国最早的功利主义法学[43]。法理视角有助于更全面研究姜太公思想,其法治思想对当今法制社会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数学视角:《六韬》不仅记载了姜太公治国理政和作战谋略,还涉及数学、经济、哲学、外交等众多方面,在《六韬》中的后四卷中,包含了丰富的应用数学思想[44]。把历史学与数学相结合,是深化姜太公研究的新颖方法。

谋略学视角:姜太公是智慧的代表,他推进了中国谋略学研究,他的谋略学思想为后世所推崇和学习。张杰、张明涛认为姜太公的德与谋是相辅相成的,其德是谋的基础,谋则是德的手段,与春秋战国时期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权谋家是不同的[45]。值得注意的是,对姜太公研究要采取非谋臣化趋向,向多元化研究拓展,避免脸谱化认知,但是这与姜太公的智慧研究并不矛盾。

上述之外,还有不少视角有待拓展,不同的角度才能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

(三)强化争论

目前学界关于姜太公研究的争论还不够,学界对周武王是否封齐和姜太公是否就国存在争议,一种观点主张齐始封于周武王时或周成王时,姜太公曾就国;一种观点否认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周武王封齐和姜太公就国的事件,王珏认为《史记》中关于周武王封齐和姜太公就国的史料翔实,无需置疑[46]。王振中撰文表示对姜太公是山东土著姜姓持否定观点,认为导致争议的原因是对史料的错误解读和研究者的家乡情结制约[47]。类似的学术争论应当发扬光大,从而丰富对姜太公的认知。

姜太公研究如何深化,还需要学界共同努力,为弘扬太公文化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姜太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姜太公的故里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研究者的所属地多与其对姜太公故里的认知相一致;研究者往往习惯于就姜太公而论姜太公,比较研究还不是很丰富;研究者局限于对古代文献中姜太公史料的研究,对近现代史料中关于姜太公的记载分析利用的较少等。对此,学界应跳出地域之争的藩篱来看姜太公、采取比较分析法和由此及彼式研究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史料、努力发掘姜太公研究的时代意义、分析姜太公的历史记忆演变、挖掘更多研究视角和强化学术争论等,推动研究达到更高水平。

猜你喜欢
姜太公故里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相如故里在蓬安獻疑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覆水难收
圣人故里沐儒风
探访林语堂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姜太公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