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韵致显风神
——游寿先生书风刍议

2020-12-04 14:12
书法赏评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法

周 亮

游寿先生,其名早已响彻北地书坛、文坛,如斗柄所指,世人皆仰。先生于字、于诗、于考古皆有极高的成就,而于银钩之妙,尤为书界所称道。其书上追篆籀,丰以魏晋之法,韵致高古,不流俗趣,实高山仰止而景行行止。为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先生书法,我想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管窥,探赜其纯正气息,见识粗浅,难免挂一漏万,以俟方家指正。

游寿先生家学颇深,生于书香门第。其高祖光绎公为乾隆时期进士,并授过翰林院编修,嘉庆时期任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等事务的监察御史,以“骨鲠”著称,常弹劾佞臣。后辞官专注于教育事业,一代名臣林则徐为其授业弟子。父亲学诚先生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曾主持福宁府“近圣书院”,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首创了女子高等小学,亲任该校校长,亲授多门课程。先生祖居“炳烛斋”旧庐曲径通幽,书香四溢,无不浸染传统遗风。先生日后能有如此成就,与其家风、身世也不无关系。

一、追本溯源,取法乎上

游寿先生在治学方面,强调“取法乎上”。先生曾在其艺术论作《随感录》中有云:一切学习,都当从正确入手,求“取法上乘”。据先生《随感录》和先生弟子栾继生先生的《游寿先生传》中记载,先生就读于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时,曾学颜体大楷《麻姑仙坛记》,每日练习,不曾间断;后从胡小石先生学习,遵师之训“学书必须习篆”,学钟鼎铭文探究篆法;汉隶着重学《礼器》、因《礼器》最为筋骨,参以《仓颉庙》和《流沙坠简》,行书曾习黄山谷,先生后觉草野,继而转习锺繇诸表,虽非原来之迹,但汉人韵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魏碑对《张猛龙》《张黑女》用功颇深。由此可见,先生学书立意高远,上涉高古,古质典雅,非他人可比。萧娴先生的书论主张也与游寿先生不谋而合。

游寿先生1920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赴南京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入胡小石先生门下。胡先生是金石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追随胡先生学习金文、诗词、古文字是游寿先生人生之基石,为其后来以学养资瑰艺之根本。胡先生熔古铸今,胸次无尘。游先生深受其影响,求学期间十分崇尚胡先生的字,并与乃师一样上追高古,取法乎上。将先生笔迹与胡小石先生20年代末的作品加以对照,可见,此时游寿先生的书法已从颜字的熏陶下走出来,而追摹胡小石先生书法更多一些。篆书布局自然,古拙不凡。真书笔画遒润劲爽,融合元常意趣;结体欹侧峭拔,有《张猛龙》体式。行书则主要师法黄山谷,笔实意足,古拙生辣,涩劲恣肆,为游寿先生日后书法风格奠定了根本。

先生对执笔之法极其讲究:“执笔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虚而直、腕平,大字悬肘,可以说得书法正宗。”先生执笔之法继承了何绍基、李瑞清、胡小石先生的“回腕法”,即以五指执笔为基础,手臂、手腕内弧成一圈,臂,腕高悬,保持中锋而又力发毫芒,使字画富有精气神和生命力。何子贞在《张玄墓志》题跋中提到这种执笔方法,方写数行,就汗流浃背。由此可见,游寿先生在书法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先生强调书法学习应“取法乎上”,这不仅仅对于从事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初学者更应如此。“写字必定从幼孩学起,因为他天资干净,没有受庸俗干扰,从他执笔开始,坐着端正,紧握五指,以三指为正,后两指支撑,给他们看端正好字范。到他们会执笔,给他们悬腕写寸楷,以隋妙楷,或初唐诸名家,上至钟、王,这样他们眼中有上乘书法的基础,以后篆、隶、行、草,随他们年齿学习前进,当然书法可观。”[1]先生关心少儿书法学习,可见其敏锐的眼光与独到的见解,这对今天的书法教育事业依然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先生根植传统,气象万千,笔调不俗而韵致自生,取法乎上,是每个书者都应当追求的。

二、腹有诗书,书香致远

技法之事,苦练可得;然精神风雅,需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博学储能,提升文化修养与底蕴才能做到。如宋四家,苏东坡为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词名世,豪放之风冠绝今古,故笔下倜傥多姿,有书卷之气,如乌云阵结横亘万里,亦如棉中裹铁精华内敛。黄鲁直则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无一处无出处,所以其书如万岁枯藤,在字里行间冲决着郁勃不平之气。文征明为吴盟领袖,傅青主为明清文宗,倪元璐为词林豪士,此皆善书者。游寿先生更是如此,胸中丘壑,万丈云烟,有诗书之涵养,成书法之冠冕。

先生在书论中有言:“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写字要有韵味。朴拙有朴拙之韵、流美有流美之趣。到了俗而且熟,那就无医可疗。我不喜欢发表写字,可以说我不了解写字的窍门。有些人往往来问我窍门,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由于一些人,不去学,而到处找窍门,终于空空如也。”[2]其言正是这个道理,书学不是单纯的学习书写技法,更要涉猎旁通文学典献,铸就深厚底蕴之基,与书法相得益彰,两相辉映是学书不变的座右铭。

书法作为传统艺术,体现出更多的是她的文化情韵,也就是传统艺术的修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法,亦是此理。选帖、读帖已成为我们书法学习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去各大博物馆、碑林参观,多看展出的历代名家碑帖,臻选出历代书家的墨迹、拓本,品读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眼力。古人曾说“笔颓万支,何如读书万卷”。这就说明学书不只是单纯的学习书法技法,更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如果说书法是一种内涵的话,那么书者需要大量的外延,如历史、文学、哲学、考古学等来滋养内涵。古今不泛儒家学者,虽不常习书,偶有下笔,却神韵不凡,令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写一辈子字,写得也端端正正,却似“死在纸上”。旧社会账房先生,成天写字,可是没有见出过几个书法家。先生在这一层次论述颇深,感慨颇多,可见其对学习书法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

东坡先生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中说道:“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此文说的也是书法与学养的关系,游寿先生在这一方面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诗文是游寿先生于书艺之外的又一亮点,与其书一样,先生诗风亦深受胡小石先生之影响。胡先生之诗歌创作深得杜陵三昧,其诗深沉内敛,与其书沉雄豪放颇为一致。游寿有《饥妇行》一篇,颇得杜陵“三吏、三别”之味。其文云:

“南国春烂漫,东皋耕烟断。黄金市斗米,黄金久不换。官府亦乾没,新币市价乱。三年未得饱,生人无存半。老弱蹈江死,丁男远投窜。母恩怜幼子,提携江上岸。中有年少妇,菜色眉心攒。足尔转荒山,饥行逐女伴。忽见路旁人,含颦问委婉。闻言是乡音,伫立沙溪畔。饥妇重致辞,语语哀以怨。生小住海湄,拾贝合作钿。不知纺与绩,遨嬉随童丱。嫁与浮海客,载珠服绮缦。一朝海禁封,全家东西散。不惜颜如玉,操劳几曾惯。但愿无征战,茹饥自辗转。今年事更非,市中绝白粲。人言山中好,行行且顾看。十日草露间,阿谁贻一饭。闻道兵火苦,此境先自煎。尚有妹妹行,饿死那可算。语罢泣路隅,行人尽凄惋。背论兹山脊,豺虎又暴悍。饥妇向何许,潺潺滩声咽。”[3]

诗词,书法双峰并峙,笔下风神尽生,游寿先生不写“买卖字”的金玉良言当为书者人生箴言。

三、不拘一格,转益多师

社会制约与个性均为创新提供了契机。书法的最初功能是实用功能,就是说“写字”本就是社会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演变,书法由实用功能慢慢转为艺术功能。因此它是受社会制约的,为政治服务的,而又有其个性特点。什么是社会制约,如三代的青铜时代各种书法,为记述帝王贵族事件,无论颂功、盟会书事,列国与王朝往来,几乎一千年以上。列国书法即使多种变化,都是庄严持重。两汉的隶书,是徒隶工匠记号,从庄严中解放出来,它是放达疏纵,是人民大众共同习用的,体现出人们朴拙豪迈的风格。到东汉末年,儒生的书法,变了典雅流美,以鐘繇为代表,介在真、行之间,而有隶的气骨。在隶书的末代,鐘书最富有古韵。后来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袭隶风,而持犷悍,南朝承钟书之余韵,王导、羲献父子推扬其致,极流畅之趣。隋统一政权后,集南北佳书,而着重妙楷。唐初习其流风,奏章重真楷,并以科第饵人,因之楷隶之豪迈,一变为馆阁之规矩。[4]下及清代将千余年。所以谓书法是受社会制约的。而书法的个性表现也尤为突显,“近百年来时代特点,个性突出,帝王没有了,看文件的不问什么书法了,也不讨好权贵了,各从所好。二十世纪的新中国书风,正如唐人咏蔷薇花的诗句“狂蔓及四邻”。是极端的个性表现,各自命是创造性的时代书法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游寿先生的书法可以说是与古为新,化古意为今意,采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上承甲骨、金文、秦汉篆法、隶意,合北碑刚健,遒劲,雄犷之风,延续李瑞清、胡小石金石之学,碑帖结合,熔铸于一炉,又己意横生,妙趣频出。又兼习黄鲁直、米元章的宋意,体态多姿,化篆籀、分隶、真行草于一体,集前人之大成而有自家面目,令后世称羨不已。加之又有女性独特的书写感悟,既具备“书卷气”,也具有“金石气”,诚为一派之宗。

杜工部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我师”是先生一生的信条,诚如诗中所言,先生深为之而不懈奋斗!

四、取法正宗,选材精善

相传智永禅师曾用八大簏盛储用废的毛笔,之后埋了起来,并取名曰“退笔冢”。赵子昂临摹王氏诸帖不下百遍,日书万字,形神兼备。王觉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当然,古人在书法上用功都是基于正确的练习,方可事半功倍。如果用错误的方法练习,只会重复至少的错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游寿先生在书法的学习上,尤为注重方法的运用,先生曾经多次强调,书学技艺,需要深厚的功力,再浸以意趣。[15]理论识见虽高,而功力不深,也不足以称为书家。[6]先生《随感录》说:“写字一定要给对方即大众以美的感观,所以,字历来就讲究法度。我以为,法是在熟练中不断形成、提高的。前人对你口传心授,自己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熟练,在熟练中提高。如果只有口头传授而不去实践、领会,也无从提高,所以说,书法是实践中提高的。”[7]正确练习,是提升书法功力的不二法门。现在很多练习书法的爱好者写了很多但还是写不好字,原因也许就是因为练习的方法不正确,反而加深了错误的印象,结果适得其反。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

学习书法,必有所宗。所宗之作力求独到精善。这些临摹范本首先要是比较少见的。游寿先生在《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中说:“本辑所选诸品,在最近几种论书专著之后,国家出版局新刊法帖丰碑之外,我才着手选录的。”“汉晋以下墓铭砖石,虽小幅而全部结构已具,原物出土,还或散失,拓本流传,亦复可贵,又未见著录,足以代表一代风格者,特为选入……齐中诸碑志以《张猛龙》为代表,已有印本流传,而碑阴题名,隶情草意,兼而有之,诸印本或不及此,又特为选入。”此外,《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还说“选印资料多是幻云个人所搜集的”,即游寿先生夫妇的藏品。《历代书法选》所收录的《八贤翰墨》《炳烛斋诗》等手稿,亦多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或游寿先生的个人藏品。其次要选择精良的拓片或者墨迹,“周汉鼎彝,取陈簋斋拓本,以其拓手精善。《虢盘》为初拓,淡墨轻扫,风神特佳。”“法帖取所藏宋明善本,与已影印本校核,其神采胜者。”“明清法书则用墨迹拍照。”《历代书法选·前言》说:“第一次所选资料有些失落,但就我系文物室所藏的尚有一些,还可以编为一集。”所临之碑帖,当以善本为主,不至于走入偏邪。更能领略前人书法神韵,一窥法书奥妙。最后当选择一些最近出土或者发现的资料,具有新的风采。“由于近年出版碑帖多,此不重复,单提我们东北近年新发现的二种石刻,1980年7月发现的大兴安岭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祖庙祝文摩崖和辽宁的刘贤墓志。这两种书法,与其他不同,特别留有汉人古隶韵格。大兴安岭摩崖,尤见其犷猂朴拙神态。”以新出土的摩崖碑刻作为临习范本,更能丰富我们的书法内涵,提升我们的书法底蕴以及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先生所说无不在理,掌握正确的习字方法,辅以精良的范本字帖,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五、安贫乐道,好学不倦

游寿先生一生多经磨难,其中年自愿支援北方建设,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执教多年,春风化雨,桃李无数。其居多清贫,终日与诗书为伴,畅叙其一生胸臆。

先生一生钟情于书,有始有终,几十年如一日,锤炼心血,学而不厌,更得风神。先生50年代的作品多是手稿小字,线条凌厉刚劲,楷行一体。60—70年代支援北国,多以教学为主,五体皆长,大字雄伟,涩润相间。80年代时期存世作品最多。这一时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前期(1980-1985)好横向取势,书风多有隶意;后期(1986-1990)则大多纵向取势,魏碑之法浓重。90年代时书法作品已是返璞归真,人书俱老,最有境界与风神。

先生德才兼备,虽是书法巨擘,却谦逊谨慎,说自己是“什么都不成的书写”,真是后世师表。先生说自己一生写字都“生”,我的理解,这个“生”可能与董华亭所说的“生”是一个含义吧。

“项羽云:书足记姓名。杨子云谓: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轻躁后生,便引为口实。独不观唐文皇帝,启拓疆宇,留心翰墨,天下澄清,重币购求前贤手迹,又平生酷宝王羲之《兰亭序》,弥留之际,惓惓不忘,以之陪葬。乃知真英雄,然后见真性情,专心艺苑,必臻天人之趣。”[8]此是先生论著《书苑镂锦》之言,想必是书写都流露出自然性情,天性使然,人书具是天真烂漫!

纵观风云变幻,坐看似水流年,先生之学、之行、之养、之书皆为我辈垂范。作为一个哈师大人,我为能有这样一位卓越的前辈师长而自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辈后来人也当以先贤为绳墨、为标杆,奋起直追,向先贤看齐。

注释

[1] 游寿·随感录[J],书法赏评,1985年01期

[2] 同上

[3] 游寿·白沙集[M](未出版)

[4] 同上

[5] 栾继生·游寿先生书法教育思想与方法简述[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2年05期.

[6] 同上

[7] 游寿·随感录[J],书法赏评,1985年01期

[8] 游寿·书苑镂锦[J],书学,1945年04期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