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喆,曲铁华
(1.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德国教师教育在世界教师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两个多世纪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职前教师教育体系。近些年,随着职前教师教育领域需求的变化,德国开始对该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精英教师教育方案”。2012年4月,德国科学联合会(GWK)对该方案初步达成共识,并宣布将方案定为“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希望通过这个计划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促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以及改善各州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加强高校教育的地位[1]。2014年12月,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启动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推进项目,2015年5月确定了该项目的整体框架。当前,德国各大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推进项目的评选中,联邦政府和各州委托第三方德国宇航中心(DLR),对项目进行系统性评估,借助评价来调控项目规范,保障项目质量,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宏观调控。
推进项目的目标是项目有效落实的立基点,是用以判断项目实施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有效依据。推进项目目标的核心是以寻求改进为导向,联邦政府和各州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全面改进。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引入指导教师的概念或者教与学实验室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善教师教育领域实践课程的质量;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专业咨询和支持服务,唤醒职前教师职业的期待和追求;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需求,引领职前教师从文化、身体、成就等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加强教师培养三个阶段(大学师范学习、见习服务期、在职继续学习)的联系,使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整个职业发展生涯中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可以得到可持续性和系统性提升和发展;加强学科科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科学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相互承认不同州设置的学位政策,同时使课程具有可比性,以确保教师州际的流动[2]。
为保证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联邦政府和各州为该推进项目划分了两个推进期,第一个推进期从2014年到2018年,投入资金总额为2.75亿欧元;第二个推进期从2019年到2023年,投入资金总额为2.25亿欧元。联邦政府和各州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建立评审机制,委托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和科学委员会负责组织项目评选活动并成立评选小组,小组成员由教育学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生团体、学校实践专业化领域的专家、联邦委派的专家、各州从学校和大学委派的专家共同组成,组长由来自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担任。评选小组会在每个推进阶段对不同高校的参选项目进行两轮评估。项目评估结果经过各小组成员投票产生,来自联邦的专家每人有两次投票机会,其他小组成员每人有一次投票机会,票数多的一边具有最终决定权。为了保证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委派一位项目评选督导员与评审小组对各大学的参与项目的能力进行评选。评审的具体内容包括各大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推进项目实施计划。实际情况包括: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引导、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安排、与学校实践学习的联系、异质性教育和包容性教育学习内容的持续发展、对教师进入职业准备阶段的指导、对职前教师教育的研究。推进项目实施计划包括:大学现有实际情况和发展空间;大学内部有关教师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大学针对过程实施、质量保证、目标达成的策略;措施的可持续性;不同部门意见的趋同性。评审小组对该计划是否符合大学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发展具体情况,以及各项措施是否满足该大学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发展的需求进行评估。
在联邦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各州大学都纷纷参与,并一致将“卓越”概念作为未来几年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行动准则。
2015年2月,在第一个推进阶段的第一轮评估中,在80个教育方案中有19个项目入围,21所高校参与其中。2015年9月,在第一个推进阶段的第二轮评估中,在53个项目中有30个项目入围,38所高校参与其中。在此次推进项目评选中,每个州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的高校获得了参加该项目的机会。但从入选方案的总体情况来看,来自发达南部和西部州的高校数量最多。下面,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入围高校的项目参与情况进行介绍。
巴伐利亚州的各大学均参与了第一阶段的两轮评审,其中奥格斯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雷根斯堡大学、班贝格大学、拜罗伊特大学、帕绍大学共7所大学入选,共获得资助款3 200万欧元,所有项目均以处理异质化为核心,从合作性教师教育向创新型教学与咨询内涵发展转型。具体来说,慕尼黑大学入选的项目为“教师教育——通过网络支持推出以科学为基础的职业领域”;慕尼黑工大入选的项目为“教学——以能力为导向和以证据为基础的MINT教师教育”;雷根斯堡大学入选的项目为“创建合作性教师教育”;班贝格大学入选的项目为“指导性教师教育——推动反思性交流过程的发展”;拜罗伊特大学入选的项目为“学校和大学专业与文化的多样性”;帕绍大学入选的项目为“能力发展策略——教师教育的创新型教学和咨询概念”;奥格斯堡大学入选的项目为“处理异质化中的教师专业化”[3],这些项目是巴伐利亚州十年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主题。
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斯图加特联合大学、路德维希堡教育大学、霍恩海姆大学、斯图加特音乐学院、斯图加特大学与图林根大学共9所大学的改革项目在两轮评选中也得到了支持和推进,并获得2亿欧元的资助。各大学项目的确立遵循两条推进路径:第一条推进路径为“设计教师教育的创新结构”,其目标在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第二条路径为“建立教师教育的灯塔”,其目标在于确定合格教师资质与研究导向[4]。据此,弗莱堡大学入选的项目为“优化合作结构以及加强教师教育的研究导向和包容性需求”;海德堡大学入选的项目为“确定长期参与,扩展机会”。斯图加特地区的7所高校确立了联合项目“教师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联合教育专业学校,设立一致的教师教育课程,实现优质教师教育。
黑森州建立了统一性的网络化为主题的方案,入选的5所大学为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马尔堡大学、卡塞尔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吉森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入围项目为“教师教育中的网络化与系统化的能力建设”;马尔堡大学的项目名称为“专业、实践、优势”;卡塞尔大学的项目为“通过网络化实现专业化”;法兰克福大学的项目名称为“教师教育的网络化发展”;吉森大学的项目名称为“反思,网络化: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为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黑森州以“网络化”为核心,建立教与学的网络平台,并将其贯穿于教师教育的所有阶段,依托新课程和新活动的模式,加强教育科学、学科和学科教学法间的合作,促进跨阶段学习的联系,加强大学、中小学、研究机构、企业相互间的共同协作[5]。
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入选的“精英背景下的协同教师教育(TUD-SyLbeR)”项目获得了1 100万欧元资助,项目中提出的一揽子方案明确了协同教师教育的概念,其目标在于整合教师教育的多样化活动,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相互间的行动,促进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6]。教师教育中心、学校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语言学院、文学学院、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围绕“组织发展、质量改善、区域联网”三个重点协同开发了16项方案。
2018年的中期,第二个推进阶段的准备工作开始,评估委员会将开始第二个推进阶段的第一轮评估,2018年末进行第二轮评估。
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15年10月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目前设置了工业自动化仪表、测控系统两个本科专业方向,具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学位授予权。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普通本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学校测控专业首先明确了类型定位,完善了对接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对推进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科学、具体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改革质量起到保障作用。项目评价主要由联邦与各州达成一致协议,委托第三方德国宇航中心(DLR),设立具体的评价任务,并依据评价标准对该项目在改善教师教育结构、推动改革进程、完善教师教育内容、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独立性评价。
首先,联邦与各州在项目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到项目评价中,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以及建立资格与机构评价办公室,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进行审定;同时在联邦资源库中,大量的数据结果为评价机构提供资料和信息支持。相对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对于评价工作的影响更加具体,需要协调该管辖区内的各大学积极开展推进项目的落实工作,并在数据收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对评价的过程进行监督,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未来经费拨付的依据。
联邦和各州达成一致协议,各大学推进项目的评价工作由德国宇航中心(DLR)的一个分支机构项目承担机构(Projektträger)负责,该机构主要为研究、创新和教育领域提供项目组织管理服务,具体包括分析、咨询、设计和规划、资金管理、成果评估、成果使用、网络建立、知识管理、科学传播等。该机构一直与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联邦经济与能源部(BMWi)、联邦卫生部(BMG)、联邦家庭、老人、妇女和青年部等多个部门保持合作关系,并成为德国最权威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在教师教育领域中,该机构受到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委托,与各级教育机构全面合作,推动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推进项目作为该机构2015年的服务重心,并将评价工作作为服务重点,具体包括外部评估、推进概念评估、实施评估[7]。该机构与教育学术团体合作,对外招募专家,每位专家都要通过正规的招聘程序才能参与到项目评估中。
教育与研究部针对该项目出台一份评价服务文件,并建立总结性评价体系,为该项目提供阶段性评价成果,为联邦和各州的项目管理提供支持,为各大学制定改革策略提供参考。在评价服务文件中,教育与研究部提出了评价任务,确定该任务分为两轮评价服务阶段,并全面覆盖两个推进阶段。第一轮评价服务阶段为2016年3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第二轮评价服务阶段为2020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两轮服务阶段内,评价机构通过定期研讨、报告、调研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价。
评价任务的焦点在于项目水平,重点在于项目对推进各高校教师教育结构和体系改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项目评估过程中需要调查每个参与项目大学的教师教育领域结构和体系的改变情况并将其作为基础性数据,进一步对这些基础性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评价工作包含三个任务包,具体内容如下:
任务一:项目基本情况的调查
第一,将所有项目按照目标设置、目标群体、活动内容、场地条件等内容进行分类;第二,了解项目承担者的结构模式,如高校类型、高校规模等;第三,研究项目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第四,分析项目对相关的结构性与系统性要素,如学习模块、咨询能力、合作关系、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定性和定量影响;第五,调查项目对改变教师教育在高校的价值地位所起到的作用;第六,探索项目竞争对获得资助和没有获得资助的大学的影响;第七,明确项目为实施教师教育改革措施提供的支持;第八,探究教师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并考查项目的附加结果。
任务二:项目资助环境和成果转化条件的定位
第一,考查在联邦、各州和奖学金组织的相关资助活动与资助项目之间存在的积极和负面影响;第二,了解在推进项目与高校目标实施与管理手段(如质量保障和认证的途径、目标协议、考试规则等)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第三,建立成果转化的概念框架;第四,确定成绩稳定提升的总体形势。
任务三: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评估
第一,确定该评价是对话导向还是参与导向;第二,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查项目管理机构采用的推进手段、推进标准、选择途径、应用程序、审批程序、项目维护手段等是否具有合理性;第三,掌握项目参与机构采取项目实施手段(如研讨、项目会议、专业活动)的恰切性;第四,提供项目的进一步拓展和设计的趋势和策略。
评价机构通过调查项目的实施情况获得基本数据,具体包括高校教师教育结构和机构改变的相关要素;科学层面(出版、出具证明)、技术层面、方法层面(如电子学习课程、教学模块)和经济层面的成果等内容,从而整合确定三项评价标准。
每项评价标准包括一项或多项内容,并占有不同的权重:标准1是项目评价概念的质量,具体指有关推进项目的问题提出、操作方法、工具使用等相关评价概念的阐述,权重占30%。标准2是工作完成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具体包括三项内容:方法和途径制定的可信性;工作时间、工作计划的合理性;参与项目高校及人员能力的考查,权重共占30%。标准3是工作成果的描述,具体指任务目标的达成情况,权重占40%。每项评价标准从0到 10分,评价标准可以分为8—10分(完全符合成果描述的需求)、4—7分(符合成果描述的需求)、0—3分(部分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成果描述的需求)三个等级,评价机构会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打分。根据三项评价准表,分数分别为P1、P2、P3,每个申请项目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获得分数,具体的表达为:总分数=0.3P1(K1)+0.3P2(K2)+0.4P3(K3)。总体来说,申请人最多可以获得10分,总分数可以决定各参与项目大学的排名,四分以下为不合格,评价结果为经费提供和方案整改提供参考。
评估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制定项目评价计划,主要包括:(1)确定项目目标;(2)制定评价标准,考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3)搜集基础数据,制定评估调查表,考查这些数据对项目的作用;(4)决定数据搜集的频率,并对其进行分析;(5)制定项目质量保障的数据库,列出项目质量保障问题以及根据相关标准对项目的质量保障概念进行分类;(6)对项目推进步骤和参与情况进行通报。2.评估小组组织研讨。评估小组为所有项目计划举办两次研讨,首次研讨介绍和讨论项目评价概念以及基础数据使用的设计和结构。第二次研讨介绍和讨论项目的质量保障的发展与问题以及项目支持方(如联邦、各州、奖学金组织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对“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意义。3.进行评价。对照标准,首先评价书面材料,形成初步的评价报告;亲临现场,到大学走访,逐项判断是否达到阶段性标准,并形成评分结构,并以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保持监督,评价机构在固定的周期内随时监督已达标的项目,确保其在评价期内一直符合评价标准;验收新成果,确定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直至最终目标达成;公布评价结果,评价结论主要以报告的形式呈现。报告需要经过评估委员会表决通过,并且要经过德国科学联合会(GWK)的同意和专业社会组织的起草,由评估机构确定最终格式,在项目专业会议上发布阶段性评价成果;另外,项目评价总结性报告一年两次,分别为半年调整总结报告和年度详细报告,内容包括对结论的解释、对结论的建议、项目评价意义等。该评价流程通过报告的方式,实现对项目的持续管理和控制。
当前,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推进项目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备受重视,他们从深层次影响着当前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根据各大学入围的项目,可以发现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如何确定能力本位的“处理异质化的教师专业化”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构建多元化跨学科能力发展课程;如何建立网络化教师教育新模式;如何强化实践内容在资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提供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如何协调教师教育机构与其他部门的互动和整合等[8]。在德国,已经达成强烈的共识需要对这些问题立刻开展研究,以此为改革的推进找到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些研究都立足于科学的调研与测试,有的立足于教师发展的理论等,其研究立场各异,但最终目的在于为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找到更为可靠的理论支点,以科学研究导航后续项目开展,确保项目健康、有效、持续地展开。
我国当前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也面临着核心问题攻关,以下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和研究:如何构建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发展内涵;如何设计本科和教育硕士整合的一体化模式;如何建立学术与职业并存的课程与学科体系;如何培育理论——实践性职前教师;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如何建立新型教学制度和模式等。在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入围的62所高校申报的项目中,各大学更加关注对字眼的过分追求,如项目中都要凸显“卓越”“三位一体”等字眼,没有聚焦在具体问题中。而在德国各大学入围的项目都能直指具体问题,而且都是德国当前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此次计划的实施应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引领性作用。
德国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推进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各州根据总体要求制定自身的目标、任务,建立协同推进模式,各大学申报项目按照统一目标进行申报,建立了“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形成大学共同体,在改革中协同合作,共同探究,促进各大学的共同发展。此外,德国各大学还建立了合作申报的机制,很多大学对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进行系统评价,采用“结对子”的方式,与具有共同目标、任务的大学共同申报一个项目,如汉诺威大学和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合作大学共享教育资源,共同研究讨论,强化改革环节,协同推进改革发展。
我国在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过程中,虽然也建立了全方位协同机制,但只侧重于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而忽视了大学间的协同合作,导致不同大学各自为政,每所大学都利用自身的优势推进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前,很多大学入围的改革项目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可以采用德国“结对子”的形式,寻找自身的合作伙伴,明确自身与合作院校的具体内容,建立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合作建设课程,合作进行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形成完善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政策保障等。
该评价体系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了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价值判断。首先是评价准备工作对评价效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评价准备过程中,系统调查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及背景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学者认为,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背景信息的调查与该项目的评估效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应该全面关注这一环节[9]。其次,评价体系自身性能的改进。对于该项目而言,增进项目评价过程的可信度、透明度、沟通度是尤为重要的。在可信度方面,德国高度重视第三方评价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对调研和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多维度把关和监督,赢得了各界的认可和信赖。在透明度方面,参与评价的所有机构对所有评价信息可以共享,保障了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通过研讨会和发布报告的形式对整个评价过程完全公开,主动接受被评价者的监督。沟通度指的是评价机构与高校之间就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评价假定等开展商谈,咨询他们对评价系统的建议,共同解释评价结果的意义,共同参与评价活动等。
当前我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政府占主导地位,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成立以教育决策服务为目的的中介组织。为政府教育决策服务的相对独立的评估单位,组织成员应该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经费由政府拨付。评估政策征集各方面的意见,由中介组织制定。评估结果和过程向政府和社会全面透明、公开发布。评估活动的开展可以邀请多方参与,保持信息的畅通性,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在服务导向的指导下,该项目评价中的最终目的在于改进建议的形成环节。评价机构把改革建议作为整个评价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提高评价社会认可度的关键措施。在德国宇航中心项目承担机构(DLR Projektträger)组织的评价报告中,对不同项目的相关主题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涉及政府政策、项目管理、项目组织、项目安排等各个方面。但此类评价报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结论简单、表述笼统、缺乏深度等是其他教育评价的共同缺陷。因此,克服建议的笼统性、空泛性,立足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被评价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项目实施中的短板,向评价机构提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是未来德国下一步对该项目评价所必须考虑的问题[10]。
从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报告来看,涉及各项建议的报告相对较少,在仅有的带有建议的报告中也存在建议机械、抽象、缺乏深度等缺陷。要克服这样的缺陷,需要认识到,一个完整的评价流程需要一系列的复杂环节:目标形成、框架制定、标准设计、开展评估、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等,这些环节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评价的有效性。而提出建议最能体现评价的意义,所以,在未来我国应该更为关注提出建议这一“收官环节”,注重评价建议的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全力释放项目评价结论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