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现象新研究

2020-12-04 09:57洪玺铭付再学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著作指标体系

洪玺铭 ,付再学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国民教育的发展、民众就业的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统筹的保障、健康水平的提升”五个方面[1],其中,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地区,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相关问题,就成为是否能够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基于八所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实证调查类著作。这部著作综合运用了国内外民族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有关涉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及其预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该著作提出关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问题的优化对策,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学术思考,可谓是民族教育学领域内就业预期研究方面的一部新著。通览全书,本文认为该著作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意向、就业预期、就业能力、就业压力、就业焦虑、就业心理、就业技能、就业竞争力、就业观以及就业指导等研究成果呈上升势头。其中,关于中国各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多以就业现状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差异[2];也有部分研究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方面入手,通过发现中国各民族大学生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进而分析其教育对就业现状的影响[3];鲜有研究将就业预期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体,且相关研究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问题杂糅于择业因素之中,或仅做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数据分析的表象研究[4],或将该问题归于少数民族心理等影响[5],尚未产生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研究体系。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基于八所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研究》这部著作,独僻蹊径、兼顾各家所长,既依靠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就业问题的研究经验及其相关理论,同时,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西北地区8所本科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为研究切入点,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即是否享受高等教育优惠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水平影响因素、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家庭和宗教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因素、社会认同与个人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的差距及其成因。总的来看,该著作纵向上比较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和已就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差异,横向上分析了西北地区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影响因素。作者以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试图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再具体调研和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状况,以便勾勒出以就业预期为主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线条。这样新颖的思考角度与研究思路是该著作带给人们的启示。

二、问题意识突出、观点正确

尽管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聚焦在就业难上面,然而,却有研究者一针见血的指出,从2003年至2017年乡镇和农村生源的基层就业率出现拐点,毕业后返乡就业的比例逐渐下降,就业选择呈分散化趋势[6]。这部著作也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侧面证实了,到基层和乡村的大学生也是相同的情况。该著作发现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在其就业预期上的重要作用。这就发现了明显的问题,即大学生家长不希望孩子到边远艰苦的基层。也就是研究所提出的“基层就业期望和实际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6]。当然,该著作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探讨,如何才能既让学有所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成归家乡,又能实现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正确就业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与东部大学生一样的就业认识上的不足。有研究者就对大学生深入基层工作认识失调现象展开过相关研究。所谓“认知失调”是指就是当个人的一种认知或行为与另一种认知或行为冲突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体验[7]。这部著作的研究其实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当然,不是说基层工作就一定需要大学生去实践,然而,到基层缎炼却能够对大学生的培养起到扎扎实实的作用。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基层的认识,由于“基层工作岗位大多具有挑战性,导致大多数基层就业大学生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内容、工作待遇等产生强烈的不适感”[7]。这部著作也探讨了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的态度和想法,有些参加工作了的大学生试图选择离职,有些大学生还有着混一天是一天等无奈的想法。这些都是这部著作带给大家的信息。

此外,该著作希望通过实证调查,明确寻找到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认识上的具体不足之处。故此,该著作借鉴国际上使用的就业期望标准,设置了五条关于工作的聘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晋升机会(发展潜力),对所选取抽样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有别于其他地区就业类研究的结果,该著作所抽取的大部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未将劳动报酬放在就业预期的第一位,而是将工作稳定性放在第一位,随后才是劳动报酬和工作时间等条件。这一点客观描绘出大部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一大特点——希望工作稳定。这些信息是该著作给予大家深思的留白之处。

三、指标体系科学、系统规范

这部著作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构拟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体系。该著作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为蓝本,聚焦其中的关键要点,先提出了关于构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体系的四点构建原则: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可比性与通用性原则、可操作性与独立性原则。在这四点构建原则之上,该著作通过梳理众多研究者构建的各类有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后,通过对各个维度、各类指标的分析,得出了七个主要指标: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劳动环境、管理与组织、人职匹配度。

该著作构拟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体系,不同于大量文献中缺乏测度的就业问题相关测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七个主要指标列为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又分设二级指标,所分设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分为详细的内容,基本涵盖一级指标中的各个细节,再将二级指标用等级划分的方式分设不同等次,最终构拟出具有测度、完备详细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体系。本文认为,这一指标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评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各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调整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也对中国构建各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体系提供借鉴作用。在构拟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该著作还提出一些相关配套的措施建议。首先,要以科学规划为就业预期提供服务,提出应当建设国家性综合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其次,运用该指标体系为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提供保障;最后,预设实习岗位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就业预期理想做出必要的前期工作。

四、对策建议丰富、针对性强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关乎到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是落实中国民族政策的关键着力点之一[8]。针对该问题的对策研究,学界有大量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从政策层面加大扶持力度,有学者提出应当从教育供给侧改革方面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机会的路径选择,通过构建更加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调整民族教育生态系统、提升民族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最终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就业[3];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倡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就业方面的心理障碍、提升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力度以及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社会公平,有学者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学生应当转变观念、在高校的就业帮扶下,回到家乡进行就业和创业[9]。还有学者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方面做出探索[10]。

这部著作在学界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多种学术观点,完善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就业政策方面的相关对策研究,提出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保驾护航;该著作为西北地区高校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与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建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力度,配置更适宜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该著作还提倡从国家层面建立就业预期信息资源中心,通过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与评估系统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发展,最后该著作还从市场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兴技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设置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五、结 语

本文认为该著作也存在一些遗憾:该著作的后半部分多为讨论现有就业政策以及如何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政策,偏重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实际的客观因素,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以及对策的分析较少。此外,该著作提出了所构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质量指标体系,但未能对其进行试用与测评,缺乏对该指标体系的深入运用研究。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高岳涵博士的这部著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基于八所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研究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科学多元化,调研资料翔实,研究分析合理深刻,所提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相关研究者参考。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著作指标体系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杨大春著作系列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李帆著作系列
寒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