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燕, 冯 开 甫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论断再次将“文化自信”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探寻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生成的来源、动力和路径,回答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如何生成”的逻辑理路问题,对于梳理我国文化发展历程、明晰文化的战略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大意义。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条件,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后必然有其自信的原因和理由。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超越了西方以物的实用性为主导的文化取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其自身所蕴含的唯物辩证特性使之能够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西方文化主张一切从物出发,忽视了人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这一理论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始终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具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文化层面表现为关注能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拥有文化创造意识的人。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事实上,我国的文化发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这一价值取向既赋予了中华民族文化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可能性,也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提供了逻辑前提。
其次,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2]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近百年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指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方向,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发展奇迹。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我们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4]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历程,都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红色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进行的民族文化积淀。今天,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日趋成熟,我们已经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5]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重要历史来源。
从本质上说,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最集中地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的“母体”,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6]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资源,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民本”思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与“大同”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观与“天人合一”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夯实根基,烙上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了脚跟。除此之外,“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8]。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同、求大同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国外得到推崇。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习近平自信地提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9]156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作为精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硬实力。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坚定信心要以经济基础作为重要支撑。因此,探讨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还需要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去把握。
习近平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到了近代才受到极大损伤的。近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衰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中所占份额由历史最高点的32.9%开始逐渐滑落直至历史最低点,经济年均增长水平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世界上发展最慢的国家和地区之一”[10]。新中国成立后,在经历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之后,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一个大国经济体连续40年的高增长,一个近14亿人口的经济体快速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改写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影响力下降的历史。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得以显现,更多国家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甚至是第二语言,孔子学院逐渐走向世界,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上述论证证明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经济的反应”[11]这一规律,强调了经济发展对于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并不主张经济决定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不仅依赖于经济“硬实力”的物质支撑,同时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自身建设。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类活动和社会运行的动力生成于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有着广泛需要的动力因素。
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背景,就是民族存亡危机引发了民族文化心理变迁和危机。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以及自我迷惑都是错误的文化心态,要克服这种错误心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文化体系和文化自信。
由于社会变迁我国历史上出现了3种错误的文化心态:一是文化自负。我国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历史上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盛况,造就了华夏文化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文化自负心理。二是文化自卑。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民族优越感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也从自负走向自卑。三是文化自迷。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强烈干扰了人们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判断,使一部分人淡化了共产主义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产生迷茫。
克服错误的文化心态,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是科学理性的文化心态,是扭转错误心态的重要途径。文化自负的结果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卑也必然导致文化虚无主义,而文化自迷只会让我们的文化建设停滞不前,甚至使社会主义道路分崩离析。对此,习近平提出“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妄自菲薄”[13]13,为我们指明了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的确,只有在文化上做到真正的自信,我们才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以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本国历史和文化。而针对西方别有用心的言论、国人左右摇摆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339强调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看出,习近平之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点上提出文化自信,是因为这既是克服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发展道路体系、价值理论体系及政治制度体系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聚焦于文化的竞争,没有强大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在“硬实力”上取得令人称赞的成就,但是“软实力”的发展还任重道远。由此,习近平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6]这决定了实现文化的繁荣复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其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自信。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论中外,每一次文化上的快速前进,都得益于并强化着相应的文化自信。“没有或不能确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便不可能有走向兴盛的底气与骨气。”[14]由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从根本上说,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并不仅仅停留在自信的层面,其目的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此促进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新的时代,我们要在世界舞台上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话语权,借助文化传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我国作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必须依赖文化的繁荣兴盛,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并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他是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基础上,着力于在“文化认同中批判继承、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文化发展中把握规律”3个层面来探索实现文化自信的路径。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态度,它的表现基础是文化认同。习近平首先从总体上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高度评价,同时又不失理性,能够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辩证看待,在持续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汲取力量、发展自身。
首先,从总体上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一方面,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9]164他强调:“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8]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同、求大同等传统价值观教育人、感化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与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功能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就国内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9]155。在国际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8]。习近平提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15]
其次,在文化认同中不失理性,坚持批判和创新。一是理性批判。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再加以理性批判,更是培育自信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8]。因此,他强调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二是注重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9]344,“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9]161。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路,即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将其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全球化的今天,文明更需要互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1],开辟了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首先,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自信不等于孤芳自赏、闭门造车,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自信。“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13]524习近平站在全球化的视角,提出中华文化要获得持久的发展,不能仅止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封闭式的传承与弘扬,还应该“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9]156。着眼于打开中国开放的大门,在开放中交流,在交流中将中国文化及价值理念以世界公众听得懂、能接受的形式传播出去。
其次,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8]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正是在包容外来文明的优长中体现并生成的,展现出一种从容的气度。与此同时,习近平更加注重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与中国化。“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9]406习近平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态度并不是照单全收,强调要将外来文化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坚持世界眼光与中国国情的统一,既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又增强定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文化自信不仅要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还要正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走势,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增强其引领服务能力。
首先,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文化发展要获得持久动力,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文化领导主体。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能够胜任这一主体地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文化环境下,共产党领导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勇于承担责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着力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这是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形象、扩大文化影响的内在要求,更是生成并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其次,遵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坚持文化发展由人民共建共享。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这一词汇,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一种真正的文化自信最终应该落实在高素质的国民身上,因此,习近平尤为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基础工程。二是文化发展为了人民,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大量涌现,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这个过程中也使文化自信充分涌现。
最后,培育文化自信最基本的规律是注重实践,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文化自信逐步增强的过程,不是文化独立发展和壮大过程,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总体发展与进步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和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一演进过程。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这些始终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生成的土壤。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是一个整体性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明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复杂挑战,推动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所建设的文化不是别的什么文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担负起“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这就要求我们应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借鉴与文化超越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