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国画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0-12-03 10:11齐冬华
数码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初中美术中国画

齐冬华

摘要:国画是一种“写意画”,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和“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初中的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创造、交流和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与精神”以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存在”特征的理解,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创作思维,表现手法以及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精神有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初中美术;中国画;中国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3-0262-01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写意”,这意味着画家心中的道德、情感和理想被嵌入到诸如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之类的物体中。尽管国画也描绘了客观性和自然性,但其根本目的是表达内心。国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物我两忘”的境界。最恰当的概括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刚开始的国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的审美心理,引导他们用景表达情感,用象表达意义。

1引导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西洋画重写实,而中国画重写意。所谓“意在笔先”“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说到底就是追求“心物相通”之境。初中生刚接触国画,对之还不太了解。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尤其是欣赏大师名画,在欣赏中开启学生意象思维。

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书画家故事,激发学生欣赏兴趣。比如“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比如“吴门四家”“明末四僧”等等。通过故事,一方面激发学生创作中国画兴趣,为学生普及中国画常识、理论等;另一方面,借助人物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大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砺的结果。为了认识国画,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名家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比如:介绍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时,我借助新媒体,引导学生从材料、技法、画面等方面对比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区别。通过展示《江干雪霁图卷》(唐·王维)、《潇湘竹石图》(北宋·苏轼)、《二羊图》(元·赵孟頫)、《竹石图》(清·郑燮)、《不倒翁》(齐白石)等,让学生认识到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画艺术特质。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从专业的视角来进行解读、解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线墨的精妙运用,感受到国画的灵动意蕴。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国画学习兴趣,让学生习得中国画的技法。

2引导创作,深化学习体验

由于受西方绘画技法影响,初中美术已将素描、色彩等作为教学主旋律,却淡化了国画技法,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学的悲哀。中国画蕴含着中国美学、哲学与文化精神,应当予以传承。美术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更应引导创作,只有通过创作,才能深化学生认知、感受与体验。

對初中生来说,要夯实学生国画创作基本功,强化笔墨技法学习。比如笔法,包括平、圆、重、留、变等,墨法,包括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等。在创作中,让学生感悟书画六法之精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要引导学生以笔作形,以墨写意,从而让笔与墨巧妙配合,创造出富有灵气、意蕴的作品。古人云“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就是强调写意国画不仅要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做到勾线、用墨、写意的娴熟运用和融会贯通。“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语)。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中国画的“线造型”,既要学练大师“点线面”,以临摹为基础,又要引导学生超越外在,专注内心,引导创造,要避免脱离学生、流于程式等偏离主旨的教学,让学生表达自我兴趣、性情。比如指导初中生画荷花,按照荷叶结构,以向心聚拢笔法,由外而内运笔,完成造型等,另行画一片侧面荷叶。最后,补画叶梗、画梗、花朵、花蕾、花蕊、水草、浮萍等,附上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3引导交流,展示学习感悟

“意象”不同于“具象”、有别于“抽象”,是意(意念)与“象”(物象)互通交融的有机整体。初中生想法千奇百怪,有些想法创意十足。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研讨。当学生展示各自学习感悟时,可以生发系列创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深化学生的国画认知。

国画创作,其意义绝不在于临摹其形,更在于揣摩其意。对于郑燮的《竹石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君子豪气;对于吴昌硕《兰竹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画中所蕴含的气吞牛斗的艺术生命。教学《中国花鸟画》,我用课件出示齐白石系列作品,比如《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荷塘翠鸟》《渔夫图》等,要求学生在“看”中直观感受、体验大师的花鸟虫鱼艺术,并写下感受进行交流。我给予具体引导,比如:“从内容上看,齐白石的画有什么特质?”“从形式上看,有怎样的艺术特质?”“从色彩上感觉如何?”这种引导,将学生对大师的画的交流引向深度。有学生认为,大师的每一幅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厚、意境深远;有学生认为,白石的画有一种乡土气息、农民意识;还有学生认为,大师的画蕴藏着一颗童心,有一种诗意,有一种童趣、童性;有学生说,大师的线条有虚有实、似柔实刚、简略有致、似断实连,看似随意却蕴含深意,看似寻常却非常奇崛……应该说,学生对大师作品内在感受是确切的,是发自内心的。作为教师,我将学生的描述归纳、综合,形成总的意象性评价。通过国画交流,学生不仅认识了画作,更认识了画作的作者,更为深入一点的是,学生认识到了一个真正的人。

4结语

“画在功夫外”,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还应将创造力与人相结合,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创造时,不仅让学生认识作品的线条和艺术构想,而且还应通过结合道德情操、职业道德、爱国主义等来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审美,绘画的品质和性格、技巧和道德构成了学生的“画心”。在这个过程中,该行业促进了许多教育功能,例如人格教育,品格教育和德育教育等。

参考文献:

[1]郑万明.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3).

猜你喜欢
初中美术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