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马女士5月初花2万元购买了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净值型理财产品,评级为“较低风险”。但一个半月过去,她惊讶地发现,该产品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显示亏损了19.98元。
“我购买的是较低风险产品,出现亏损真是出乎意料。”马女士说。
負收益的出现并不突然,今年以来多类理财产品收益都在持续下跌,与该产品同为较低风险评级的多个理财产品也出现亏本现象,给用“保本心态”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上了一课”。专家表示,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稳赚不赔或将成为回忆,投资者应理性看待产品净值波动。
以余额宝为例。4月6日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2%、6月3日跌破1.5%……今年以来,余额宝从年初2.4%左右的收益率一路下行,目前收益率徘徊在1.4%左右。今年2月中旬以来,“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整体持续下跌。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1日至7日,“宝宝类”理财产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跌至1.55%。
银行理财产品方面,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逐月下跌。5月上旬理财产品延续前几个月的下行趋势,中下旬以来持续小幅反弹,5月平均收益率为3.9%,环比仅上涨1个基点。
除理财产品外,近期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有所下跌。春节前后,很多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实际收益率还在接近4%的水平,目前很多银行已经降至3.5%左右甚至更低。
专家认为,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流动性水平有关,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使得市场资金成本有所下降,影响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此外,目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类资产价格总体下降,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
“正如股票价格涨涨跌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投资者应调整好心态,避免用‘保本心态投资净值型产品。”专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之所以引发较多讨论和关注,一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总体较为保守,偏好稳健型产品,心理准备不足。二是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处于隐性的刚性兑付之下,较少出现亏损现象,即使亏损往往也刚性兑付。
而资管新规的出台打破了这种刚性兑付。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与此同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也提示,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对于长期理财产品,投资者不必过度关注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阶段性下降属正常现象。理财子公司配置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会更大,只不过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期限较长,产品未到期或未到开放期之前投资者往往没有察觉到产品净值波动,实际上在此期间产品净值在不断涨跌起伏。
对于老年投资者来说,首先要转变投资理念,以往可能会对银行代销的各种产品充满警惕,而对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无条件信任,但现在要认识到银行理财产品同样可能会亏损。
其次,即使遇到产品浮亏,也不要慌乱。市场中绝大部分较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本金出现亏损是小概率事件,略有盈利是大概率事件。只是在一些情况下,达到预期收益率可能会比较难。也就是说,遇到理财产品浮亏,给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一点信任与时间,往往比自己一顿手忙脚乱的操作要强。
另外,如同选购基金要研究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水准,以后买银行理财产品也需查查各家银行乃至具体理财产品管理团队的操盘水平。总之,适应理财产品净值起起伏伏对大部分投资者是大势所趋。
专家表示,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投资能力的理财产品,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披露,全面、及时、准确披露理财产品相关信息。总之,要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来源:新华社、《中国城乡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