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增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尺子。”在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时刻,脱贫攻坚的实践成效、时代影响和历史地位能否得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认可和赞誉,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人民性标准。
人民既是摆脱贫困的主体,又是党和政府帮助摆脱贫困的客体。作为主体,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最终战胜贫困的内生动力。作为客体,人民又是检验脱贫攻坚的评判者和“阅卷人”。人民是否满意,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败。
人民至上是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场社会革命,让贫困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也进一步擦亮了“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鲜明底色。广大党员干部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彰显了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自觉、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党性自觉和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的实践自觉,因而赢得了人民的点赞和掌声。
一位扶贫干部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主义更值得信仰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为了人民一切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每一个与贫困鏖战的日夜,人民正是从扶贫干部宵衣旰食的拼搏中、胼手胝足的帮扶中、流血牺牲的奋战中,看到了一个人民政党的伟大和崇高,体悟到了一个人民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所拥有的地位和尊严。
党建引领是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长效机制,也是人民满意的永恒标准。“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揭示了基层党组织的旗帜引领作用和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个世代与贫穷为伴的傈僳族村寨,因为一位“敲门书记”带领党支部改变了村民的贫困状况,深刻印证了党建引领促脱贫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这位“敲门书记”,就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2013年,和政国从乡镇来到同乐村任党支部书记。当时,不少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懈怠思想和酗酒成风的恶习,和政国不仅敲开了村民的“醒酒门”,也叩开了村民脱贫的“思想之门”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党建之门”。他带领支部一班人探索建立的“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济”脱贫模式,一举改变了同乐村的贫困面貌,使昔日的懒惰村、穷困地变成了富裕村、聚宝盆。“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贫困群众的切身感受道出了脱贫攻坚最终赢得人民满意的长效机制标准——为脱貧后的基层群众留下一支“永不走的脱贫工作队”。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开始。”检验脱贫攻坚的党性标准,最终要看基层党组织继续带领人民群众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领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