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eel
多元的表达方式是后现代艺术最大的特点,也是艺术能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此时,归类仿佛并不那么重要,而最应该体会的是艺术家直接对象中的隐形表达。
Anselm Kiefer
安塞姆·基弗
“混合材料与颜料的多重实践”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于1945年3月8日出生于德国多瑙什琴根,童年时目睹房屋被炸毁的经历,这对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探索德国战后的身份、历史和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不仅颜料运用自由,更融合了稻草、灰烬、粘土、照片、铅和虫胶等各种材料,以其特有的纹理,形成了鲜明的、令人难忘的画面,具有令人难忘的形体感。他曾说:“废墟对我来说是开始。利用这些碎片,你可以构建新的想法。它们是开始的象征。”基弗在他的整个作品中与过去进行争论,并讨论了历史上的禁忌和最近有争议的问题。纳粹统治的主题尤其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油画《玛格丽特》(布面油画和稻草)的灵感来自保罗策兰的著名诗作《死亡赋格》。他的作品的特点是毫不動摇地愿意面对他的黑暗文化的过去和未实现的潜力。在作品中,往往是一个大的、对抗性的、规模非常适合的主题。他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找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物、传奇人物或历史遗迹的签名或名字。所有这些符号元素都被基弗置于自己的作品当中,这导致他的作品又被联系到新象征主义和新表现主义。
Yasumasa Morimura
森村泰昌
“艺术很难,我并没有在娱乐”
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于1951年出生于日本,当代摄影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因出版摄影集《自画像(梵·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作品主要是对艺术史上的经典绘画和名人照片用摄影的方式进行重新解构,例如他模仿和解构了马奈的著名油画《奥林匹亚》。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使森村泰昌在70年代后期兴起的“装置摄影”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1985年,森村泰昌童话般神奇地亮出了他的新作《自画像》。这是一幅以梵·高的《自画像》为原形的“复制品”。森村泰昌模仿原作的造型和色彩,将油画颜料直接涂在自己脸上和衣服上,戴上用橡皮泥仿制的棉帽,在照相机前完成了对名画的“复制”。初看上去,似乎是梵·高作品的复印件,但随着观察的深入,人们的视线被引向细节部分,很快就发现自己上当了,那一双活生生的眼睛显然不是画笔所能成就的。真实和虚拟的并存,使画面投射出罕有的多义性,其手法之独到令所有人顿觉耳目一新。
Christian Boltanski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我的工作是关于死亡的事实”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于1944年出生于巴黎,他是摄影师、画家、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在其出生之际正值“二战”接近尾声,作为一名犹太裔,他从小对于犹太人的遭遇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造就了波尔坦斯基在其后的艺术创作中对于个体、生命与死亡的不断思考。例如在《抽屉》(Tiroir)系列作品中,他将众多儿童的面孔打印出来,摆放成祭坛的形式,辅之以凄凉的灯光,构造出类似大屠杀之后的悼念场景。总之,这位艺术家从诸如明信片、报纸、警察档案和家庭相册中挑选出照片形成装置,将日常生活与高级艺术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涉及失落、记忆、童年和死亡的概念,通常充当集体文化仪式和事件的纪念馆或圣地,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