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睿 李桂花
摘 要:文章以重慶市广益中学校“文峰瞭望社”为例,探究如何以高中地理课程创新基地为平台,组建并开展不同形式的地理社团活动,创生多元化的地理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以期为中学社团活动实施提供一种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学生社团活动;创生;校本课程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结成,有规范章程的组织机构,学生可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1]。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彰显。依托学校地理课程创新基地这一平台,通过有序列的社团活动,创生丰富的地理校本课程,即能够丰富学生社团内涵、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又可以将校本课程知识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提高课程开展的实效性[2]。“文峰瞭望社”是我校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为地理爱好者搭建的一个展示自我与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我校高中地理课程创新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其硬件、软件资源,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文峰瞭望社”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地理社团活动,创生了丰富的地理校本课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其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强化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一 、整合师生力量,科学组建社团
为充分发挥学校地理课程创新基地的作用,也为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让地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生活,重庆市广益中学校在基地初步建成之时便开始筹建地理社团。两名地理教师通过面试择优录取了20名高一和高二的地理爱好者,成为我校第一批地理社团成员。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结合我校特色,以小组为单位为地理社团命名、设计会徽。经过小组多次角逐,教师审核,我校地理社团“文峰瞭望社”正式成立,会徽(图1)以学习、发现、探索为理念,结合我校地处南山之巅、文峰塔下的独特位置,以重庆市轮廓图为背景,将文峰塔拟人化为拿着望远镜的人,寓意社员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之心;以绿色、蓝色和棕褐色为主色,将其代表的绿色植被、土壤、天空等地理要素与人同处于一个圆内,旨在体现人地协调观念。此过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并融合多种要素,设计并绘制出独具一格的会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新力以及合作能力。
学校地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均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主题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收集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可行性的内容进行调研、规划。活动开展时间既有固定的每周四下午,又有学生自愿参加的周末和寒暑假。活动场地既有校内的基地,也有学校周边的山地与城市环境,甚至祖国各地。
二、发挥基地优势,创生校本课程
1.地理体验课程
学校地理课程基地是集数字星球系统、交互地图教学系统等多媒体、地震防护教育专用场所、地质地貌结构模型、岩石土壤标本、天文与气象观测站、地理实验室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是社团学生参与地理体验式学习的平台。利用种类丰富多样的基地硬件设施,学生可亲身触摸、观察、演示各类模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岩石与土壤章节时,带领学生认识各地土壤岩石标本,观察其区别,可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感知与领悟,增强地理课程的现实感,也为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地理实验课程
基地拥有众多的地理实验器材,如可进行气态法演示大气热力环流、模拟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作用、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验、激光绘制等高线等的实验设备,学生可借助实验操作说明,按步骤演示实验,填写实验报告,验证地理原理(图2、图3)。除利用基地拥有的实验设备外,社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并演示说明其原理,如利用浸过盐水的棉花产生回潮的现象,以及橡皮擦、铁钉、木块等材料制作简易的晴雨计,用来观测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进而预测天气的晴雨变化;再如,从相同高度向同样的两个小水车倾倒不等量的水,以及从不同高度倾倒等量的水,观察小水车旋转速度,揭示影响水能的因素。实验设备简单易得,但学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的过程即是对科学的认知过程——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动手创作的能力。
3.地理影视课程
鉴于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内,无法亲身体验到与所处地域差异显著的广大地理世界,以致分析现实地理现象的能力较弱,因此,结合课程进度集体观看地理纪录片是不错的弥补选择。我校地理社团成员间隔一周就齐聚地理专用教室观看一集纪录片,如《超级工程》系列、《航拍中国》系列、《远方的家》《地理中国》《蓝色星球》《地球的力量》等。观看纪录片不能停留于感官体验,观看过程中要求记录要点,看完后小组成员就纪录片主题展开讨论,并在组间分享交流。例如,社团成员在学习地理必修二农业章节后,观看《今日焦点(聚焦三农)——秸秆》《厄瓜多尔火山脚下的玫瑰王国》《阿根廷自然的印记》等相关知识的纪录片,对农业区位、大牧场放牧业等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小组间又相互讨论交流,有利于思维碰撞,激活学生的灵感(图4)。
4.行走地理课程
行走地理课程是我校教师以地理课程创新基地为平台,结合乡土地理实况,开发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地——南山的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考察,如涂山湖水质水量实地考察、南山植被种类考察等,也包括南山以及重庆市人文地理的考察,如重庆市交通方式的演变和表现、天友乳业基地考察等。结合行走地理课程,组织社团成员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真实情境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乡土考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实地调研,发现并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例如,社团成员在考察临近学校的黄桷垭老街之后,结合其曾是历代川黔商贾必经之地,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背景,以及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南山一棵树、凉风垭森林公园、文峰塔、德国大使馆、黄山公园抗战陪都文化遗址、南山植物园等,对破败的老街进行改造设计,撰写了“黄桷垭老街改造的方案设计”报告(图5),挖掘老街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商业价值。该报告更是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用,作为老街整改的部分设计方案。开展乡土考察,既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帮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的生活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员。
5.地理研學课程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实践形式,近年来广受好评。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特点,是研学旅行的主阵地之一。利用寒暑假时间,基于社团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可开展全国各地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社团成员在地理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有计划、有目的根据研学目标和任务进行实地体验、考察活动,有利于社团成员在真实的大自然与社会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观察能与思维能力,同时感受祖国河山之美。例如,我校组织的阿依河地理研学旅行,社团成员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重庆彭水阿依河景区,实地观察峡谷形状、流水堆积作用特点、判断河流凹凸岸;身临其境体验漂流,感受幽静峡谷之美;分组展开问题探究,分析阿依河峡谷、河漫滩以及峡谷崖壁波状痕迹形成的原因。社团成员相互研讨,记录研学过程,结束后撰写研学报告。这种将旅行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研学旅行能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地理赛训课程
为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以及扩大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在校内举办地理诗歌大赛、地理知识竞赛、手绘创意地图大赛、地理模型制作大赛等各种地理比赛,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展览(图6、图7)。例如,社团成员可选择地理课本上的平面图或者课外相关知识进行创作,制作各种地理模型,如借助橡皮泥、纸板、木条、乒乓球等工具制作地球公转模型。同时,社团教师要积极关注所在地区或者全国中学生的各类地理赛事,组织学生参与,如全国“地理小博士”科普知识竞赛、地理研学旅行比赛等,加强学生的地理体验,提升学生的地理专业能力,为深度学习搭建平台。
三、凝练课程成果,促进社团成长
我校地理社团已成立三年,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次活动不断开拓创新,求实前进。无论何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为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每次活动都落脚在为学生搭建分享成果的平台,以此促进学生真正参与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活动效率,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在地理研学旅行结束后,开展研学总结大会,社团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向全校选考地理的学生汇报研学所得;社团还创办地理大讲堂,每隔一周举行一次,社团成员轮流制作PPT分享自己的考察报告、小论文、骑行经验、《中国国家地理》科普文章阅读收获等,社团成员相聚在一起,徜徉在丰富多彩的地理天地中,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既营造了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拓展了地理知识面,又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优秀的学生作品经教师指导修改后推荐发表在专业期刊,目前我校社团成员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地理教育》学生园地栏目。南岸区在广益中学带领下已成功申请两个重庆市市级优秀学生社团。
“文峰瞭望社”成立已经三年了,虽然在社团的活动形式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社团活动的广度和课程开发的深度方面还有待提升,作为地理人,我们一直在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管建平.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4(06):72-73.
[2] 张楚悦. 高中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