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局局长 冯正霖/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民航2019年工作,分析当前民航发展形势,部署2020年任务,谋划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现在,我代表民航局作工作报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民航成立和“两航起义”70周年,民航工作大事多、要事多、亮点多,在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并巡览航站楼,接见参加机场建设和运营干部职工代表,充分肯定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成就,并铿锵有力地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极大振奋了全体民航人的精神。一年来,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一加快、两实现”的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战略进程,全面落实“一二三三四”新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扎实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民航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回顾2019年民航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坚持政治站位、战略导向与行业安全技术标准高度统一,办好了一系列大事要事。一年来,我们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防风险、保安全、迎大庆”为主线,将政治要求融入工作标准,以专业能力落实政治担当,较好地处理了一系列民航领域关乎国家全局的大事要事。从航空安全技术标准出发,坚持安全隐患零容忍,果断停止波音737 MAX 8机型的商业运行,消除了发生航空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按照符合国际惯例的航空安全保障要求,及时对香港国泰航空发出重大安全风险警示并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控涉及内地的输入性安全风险,精准敲打港独势力。在国际民航组织第40届大会上,我国以最高票数第六次连任一类理事国,提出了中国民航改进国际标准和全球民航治理的方案。我们以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为己任,举全行业之力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运营筹备工作,既坚决保证工程进度,紧盯“6.30”竣工、“9.30”前投运两个关键节点;又严格把握建设标准和质量,实现“精品、样板、平安、廉洁”四个工程要求。我们以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不辱使命,零差错、零失误的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系列专包机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军运会、进博会、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活动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阅兵保障等重大任务,有力保障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坚持将处理好“四个关系”作为行业治理的总开关,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一年来,民航发展内外部环境十分复杂,我们着眼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沉住气、稳住神,牢牢把握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安全与服务的关系,努力促进资源保障能力与运行总量的动态匹配,行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有所增强。在安全方面,系统总结“8.24”以来行业安全风险变化的规律,以最强担当压实安全责任、以最高标准防范安全风险、以最严要求实施安全监管、以最实措施确保平稳可控,牢牢守住大庆之年民航安全底线。截至去年底,实现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112个月、8068万小时的安全新纪录,连续17年7个月实现空防安全零责任事故。在发展方面,保持“控总量、调结构”的战略定力,确保行业发展稳中有进。调整了武汉、昆明、广州、西安、重庆、成都、浦东等7个繁忙机场的容量标准,每周增加航班时刻5334个,36个航班时刻协调机场时刻执行率达93.5%,同比提升约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92.7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5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1%、7.9%、1.9%。千万级机场达39个,同比增加2个。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编制实施成都、重庆等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民航与综合交通深度融合,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达32.8%,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在效益方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根据运输航空企业营运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打出减半征收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暂停飞机起降费标准上浮、扩大实施特殊政策支线机型范围等降成本政策组合拳,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全年降低企业成本并直接转化成企业经营效益90多亿元,落实中小机场、支线航空、通用航空、贷款贴息等各项补贴政策资金36.6亿元,增强了民航企业抗风险能力,提振了行业稳增长的信心。全行业营业收入1.0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4%。在正常方面,夯实运管委工作机制,37家千万级机场建成机场协同决策(A-CDM)系统,积极开展航班时刻动态调整,严格落实航班正常考核和调控措施。在航班总量同比增长5.57%、极端天气增多以及其他用户活动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全国航班正常率达81.65%,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在服务方面,深入开展民航服务质量重点攻坚专项行动,年初提出的九项改进服务品质措施得到认真落实,229个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可实现“无纸化”出行;37家千万级机场国内旅客平均自助值机比例达71.6%;在8家航空公司、29家机场开展跨航司行李直挂试点;15家航空公司410架飞机为805万旅客提供了客舱WI F I服务;大力推进全民航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RFID)建设;将“同城同质同价”纳入机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推动出台国际“通程航班”普适政策,国际旅客中转更加便捷;在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试点实施海关监管、民航安检合作查验模式,实现旅客“一次过检”、无感通关;航空货运电子运单使用突破160万票;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开通,国内航空公司投诉响应率达100%。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工作,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一年来,民航局继续将年度重点任务、“两会”代表委员和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代表的意见建议纳入“1+10+N”改革框架中,全年确定606项改革任务,完成率达91.3%。按照党中央要求,积极推动国家空管体制改革工作,完成民航公安管理体制调整改革。机场建设集团重组改革后,设计咨询等优势业务进一步巩固增强,短板业务得到补充提升,海外业务进一步拓展。着力推进民航基础设施补短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新增跑道10条、航站楼面积174.9万平方米、油库容积32万立方米。加强规范标准引领,大力推进“四型机场”建设,完成《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编制,23个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注重安全效率兼顾,着力加强“四强空管”建设,完成中国民航历史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班机航线调整,新增航路航线里程9275公里。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基本完成机坪管制移交。民航飞行计划数据融合平台投入试运行,实现航权、时刻和预先飞行计划数据融合。全面推进实施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运行。按照“统、融、新、深”工作要求,大力推动军民航融合发展,空域精细化管理和低空空域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机场军民航融合覆盖陆海空三军,西藏“3+2”机场项目顺利推进,北京终端区“一址两场、天合地分”运行模式开创军民航深度融合先河。“蓝天保卫战”成效明显,全行业吨公里油耗较基线下降约16%,机场每客能耗较基线下降约12%。加快推动通航法规体系重构,正式发布全国目视飞行航图,通航飞行达112.5万小时,同比增长13.8%;颁证通用机场数量达246座,首次超过运输机场。创新无人机发展政策,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注册无人机超过39.2万架,无人机商业飞行125万小时。集聚首批19家科教单位优势资源,组建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开展面向2035民航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成功举办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以“智慧民航”为主题,与科技对话、同世界交流,全面加深对智慧民航的理解。成立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启动75个课题研究和试点项目。进一步加大民航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第五期民航联合研究基金。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校验设备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发布《中国民航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实施路线图》,指导行业推广应用北斗系统。完成国产G B A S设备审定验证工作,颁发中国民航首张G B A S设备使用许可证。首次在大兴机场使用高级场面活动引导控制4级系统。落实“加压、减负、撑腰、充电”要求,组建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加强监察员队伍建设,提升民航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整合共享政务系统,实现民航局机关、各地区管理局及各监管局相关人员跨系统数据访问查询。努力扩充航权资源,大幅增加进入日本东京等主流市场的运力额度,扩大与韩国、芬兰等国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实现国际航权资源配置“一次提交、一网通办”,新辟国际地区航线549条。中欧首次在民航领域签署相关协定,进一步丰富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展现了我国合作、开放、包容、守信的形象。
——坚持用理想凝聚人、纪律约束人、文化鼓舞人,行业政治生态更加清朗。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和“五句话”的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民航系统党员干部普遍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政治品格,激发了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深入查摆问题不足,持续抓好贯彻落实。稳步实施民航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进一步拓展民航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持续加强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任程序,全年调配局党组管理的干部311名。驰而不息反“四风”、转作风,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等六个专项整治和违规决策投资担保等五个专项治理,扎实推动审计署预算执行审计和机场建设专项审计问题整改。对6家局属单位开展巡视,对10家单位开展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给予102名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处分,在全系统通报27起典型案例,实现警示教育常态化。协助拍摄电影《中国机长》,“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深入人心,全方位展示了当代民航精神,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赞誉,进一步凝聚和鼓舞了民航人的职业自豪感和精气神。举行业之力,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扶贫资金6200余万元,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660余万元,助力新疆于田、策勒两县脱贫攻坚,超额完成了两县全年的脱贫脱困工作任务。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两航”起义70周年座谈会;会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展慰问演出;深化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青春英雄谱”宣讲示范活动,召开“新老空姐话服务”、全国民航劳模先进座谈会;扎实做好老干部工作,发挥老干部的优势作用,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成绩令人振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行业发展需求与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行业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挑战依然严峻,“三基”建设任重道远;行业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性不足、系统性不够;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面服务国家战略还存在明显短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民航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全面从严治党还需持续深化,基层压力传导、教育管理还不到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是作风能力不过硬,有的是制度机制不健全。有的问题属于阶段性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矛盾更加凸显;有的问题属于长期性问题,将伴随民航强国建设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高度的政治自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的系列批示指示精神,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为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根本保证。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严格行业管理,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升运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这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我国民航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在总结历史经验中看到我国民航的制度优势,在分析发展趋势中明确我国民航制度的建设方向,在对标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中谋划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民航领域的生动实践。
我国民航始终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新中国民航成立后,民航管理体制几经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军转民和企业化”、“政企分开、机场与航空公司分设”、“政资分开、联合重组、机场属地化”为主要内容的三轮改革,我国民航逐步建立了“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的航空运输企业管理体制、属地管理为主的机场管理体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政事分开、运行一体化”的空管管理体制、“双重领导,以公安部为主”的行业公安管理体制、“脱钩分离、依法自治”的行业协会体制,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民航治理体系。
随着行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民航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原政企不分、用行政和军事办法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单一部门体制被打破,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依法监管的行业新格局。原来的国有独资民航企业逐步走向产权多元化,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民航领域,激发了民航市场活力。目前全行业共有运输企业62家,形成了由三大国有控股航空集团、众多地方性航空公司、中外合资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竞争格局。行业行政部门从微观企业经营管理事务中退出,运输生产的人、财、物由统购、统分、调拨逐步过渡到主要通过市场配置,民航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国内、国际航线从改革开放初的162条增长到5155条。拓宽投融资渠道,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兴办民航企业和建设机场的积极性,民航基础设施和设备获得极大改善,中国民航拥有了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机队规模达3818架;机场规模和设施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全国运输机场数量由1978年的78个增加到目前的238个,全国机场吞吐量由1978年232万人次升至目前的13.5亿人次;空管实现了全国一体化管理和运行,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以雷达管制替代了传统的程序管制,运行效率大幅提高。飞行、机务、空管、乘务、安检等各类专业人员的培养渠道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年培养能力由1978年的500余人增至目前的10万多人,民航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素质不断提升。行业治理结构不断优化,5家全国性民航行业协会、3家民航基金会应运而生,成为民航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表明,我国民航治理体系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民航发展实际,充分借鉴国际民航有益经验,有利于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民航发展安全基础,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行为,有利于促进行业调整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行业监管能力,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我们要增强制度自信,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进程中坚持和巩固。
随着民航强国建设战略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民航各个方面将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利益格局、新的生产要素、新的运行模式将重塑行业形态,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与之适应,构建适应性更强、前瞻性更强、引领性更强的制度体系,才能成为推动行业发展而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力量。
——更加适应行业发展规模增大、运行范围扩大、业务种类增多的新特点。据预测,未来5到10年我国民航运输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民航第一大国。运输规模的不断增大,意味着要素投入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我国民航运行范围不断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和世界各地延伸,新的运行方式不断产生、专业分工不断细化、业务种类不断增多,运行复杂性大为增加,安全管控难度持续增大。适应这些新特点,必须进一步完善“源头防控、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构建完善覆盖运行全要素、全流程的运行管理体系;必须进一步健全民航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发展规划体系;必须进一步丰富要素资源配置手段、提升配置效率;必须进一步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监管人员配备和改进监管方式。
——更加适应行业结构、旅客需求、航空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民航行业结构深刻变化,除传统的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保障企业等主体外,O T A、航空器制造商、航空租赁等企业也越来越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分化。个性化、差异化成为航空消费主流,人民群众对民航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航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断开通加密的高铁线路和一些民航航线形成交织。面对这些挑战,必须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结构,形成民航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企业、行业协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必须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民航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以真情服务为核心的民航服务质量体系,提升全流程服务质量管控能力,使人民群众对民航发展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重塑民航业形态、模式的新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打破民航组织运行的一些固有形态,行业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顺应这一趋势,必须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民航法规标准体系,为充分发挥航空技术装备性能提供空间,为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培育成长提供土壤;必须加快智慧民航建设,构建推动我国智慧民航建设的产业生态;必须以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为核心,构建多元参与、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必须加大行业内外科教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创新要素,再造民航创新体系,为科技攻关、新技术运用、新的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产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更加适应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需求。国际性是民航业的重要特征,当今民航竞争更是全球化竞争。目前我国民航国际业务量已经占到总业务量的35.8%,未来占比还将继续扩大。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构建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大背景下,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民航必须加快构建与国家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布局保持同步、甚至适度超前的对外开放体系,实施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航权开放和市场准入,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进行布局,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航空运输竞争;必须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更深程度地参与国际民航治理,在世界民航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更加适应航空业全产业链发展、全面发挥服务国家战略作用的新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国产飞机、国产卫星定位系统和国产服务保障设施设备将广泛应用,我国航空产业链将日益完整,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完善监管与服务并重的适航审定体系,提升中国民航适航审定能力,为我国航空制造业快出产品、出好产品提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对打造覆盖全球的供应链要求越来越高,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打造航空货运枢纽,支持航空物流企业在海外设点布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航空物流体系。
按照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战略进程,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实现单一航空运输强国时,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到实现多领域民航强国时,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要求;到实现全方位民航强国时,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战略要求。
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党对民航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民航行业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民航领域治理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对民航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从政治高度谋划工作,把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贯穿到行业治理各个方面,将其作为行业发展决策的依据,作为实施行业管理的准则,作为制定各项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
2.坚持牢牢守住民航安全底线,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麻痹大意。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要坚持民航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重要批示要求,围绕处理好安全与发展、效益、正常、服务四个关系,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将安全管理体系覆盖到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所有运行单位;深入到人员、飞机、设施设备、环境等所有生产要素;落实到发展决策、管理机制、规章制度、人员资质等所有管控环节;融入到思想认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所有价值观念层面。
3.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破除制约民航要素资源配置水平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一套基于市场的、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强化安全管理体系;着眼于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改进市场监管体系;着眼于优化行业结构,改善宏观调控体系;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健全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着眼于旅客、货主合法权益保护,完善服务质量体系。
4.坚持全面依法行政,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把民航法治工作摆到更重要的位置,强化立法规划的引领作用,增强民航法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坚持与时俱进,完善立改废释并举的行业立法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执法,强化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制约,做到更加规范、更加精准、更具效能。加强监察员法律素养与能力建设,提高监察员岗位胜任能力。健全权力运行决策机制,保证重大决策和行政执法依法合规。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5.坚持多元共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公共治理要求,推动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相互支撑的多主体行业治理格局。民航行政机关要依法履职尽责,建立完善与中央相关部门稳定的、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协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行业指导与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行业治理的有效机制。引导民航企事业单位提高自律能力,完善各类运行主体之间的服务保障协议,使服务保障协议成为维护民航行业系统性的强力纽带。
6.坚持创新发展,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新对行业治理的观念认知,增强运用新技术、新思维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识和本领。构建完善运用新技术提升安全水平、改善服务品质、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市场空间、提升竞争优势的制度规则,推动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当前,尤其要加快构建民航数据整合共享机制,实现民航治理领域大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共享和应用;构建全行业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加强民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提升民航网络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
7.坚持构建以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民航文化价值体系,是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完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让当代民航精神成为全体民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把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当代民航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融入民航员工教育全过程,带出过硬队伍。弘扬“两航起义”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民航人奋力建设民航强国。弘扬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把“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落实到岗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大力弘扬手册文化,养成“遵守手册为荣,违反手册为耻”的职业操守,使手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度挖掘和广泛宣传民航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讲好民航故事,传播正能量,为民航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既要保持行业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航空出行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只要准确把握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落实并严格遵守和执行,民航强国建设就一定会在正确的航路上行稳致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加快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的冲刺之年。做好2020年民航工作,关乎“十三五”规划收官,关乎“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关乎民航强国建设战略全局,意义重大。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会增多。但我国民航发展稳中向好、持续向好的总趋势没有变,预计增速将持续保持在7.5%左右。由于我国民航的基数较大,这个增速意味着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每年将新增5000万人次以上,对全球航空运输增长的贡献率达30%,说明我国航空运输需求仍然旺盛,我国民航作为世界民航业引擎的作用更加强劲。这个增速还意味着我国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的步伐更加稳健。我国民航规模大,航空客货运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总周转量占到世界民航13%,航空人口数量已经超过3亿,距离世界第一越来越近。实力强,机队规模、年旅客运输量等全球前十的航空公司中,我国占据三席;旅客吞吐量全球前10家机场中,我国占据两席,北京、上海等国际枢纽名列世界前茅;现代化的空管系统年保障航班起降达1080万架次,全年航班正常率稳定保持在80%左右,业务处理能力位居世界第二。品质优,航空安全水平全球领先,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是全球最安全的航空运输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销售、值机、行李等航空服务领域,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大量涌现,全国与两种以上公共交通方式相衔接的机场达28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立体换乘,是全球集成度最高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出行便捷程度居世界前列。当然,在跻身航空运输强国的过程中,我国民航还有短板和弱项,特别是航空物流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建立全球供应链的需求。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发力冲刺、共克时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推动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的进程。
2020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全面落实“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四个关系”总开关,着力确保航空安全,着力提升服务品质,着力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圆满完成民航“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为民航“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民航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2020年,民航安全工作主要目标是:杜绝重特大运输航空责任事故,杜绝劫机、炸机等机上恐怖事件,防止空防安全严重责任事故,防止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维修事故。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筑牢安全底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9个方面26条措施,立足现实、重拳治标,着眼长远、潜心治本。
重拳治标贵在防控。古人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航空安全工作,我们就是要从严格排查隐患做起,保持安全隐患零容忍高压态势,对影响民航安全运行的苗头性问题要露头就打,坚决遏制小问题演变成大风险;严格管理队伍,对触碰规章底线、违反作风纪律的行为要冒泡就灭,毫不留情处理,坚决杜绝“宽、松、软”;严格安全监管,“宁当恶人,不当罪人”,敢于下狠手、用猛药,对违规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失责就追,以铁的决心、铁的标准、铁的手腕依法严肃惩治,确保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潜心治本贵在做实。从体制机制、系统建设、科技手段等方面着手,真正把安全基础打牢夯实。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S M S)效能,建立健全信息管理、隐患排查、风险管控、治理措施评估及跟踪验证机制,真正将风险防控融入日常管理、日常运行。建立完善“三基”建设长效机制,真正把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建设落实到平时养成上。把好初始适航审定关,做好持续适航监管,坚决拒绝存在设计制造隐患的航空器进入中国运行。把好运输航空公司设立关、运力引进关、人员疲劳关、容量评估关,真正做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深化监管模式改革,实施精准监管,真正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深入推进企业法定自查,提升企业自律水平,切实增强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的能力,落实各级值班领导持证上岗要求。推进新技术与民航安全治理深度融合,加强安全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真正向科技要安全。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真正把对生命、规章、职责的敬畏融入制度、化为责任、落到日常。
治标和治本是统一的。重拳治标,可以为潜心治本创造良好的安全条件;潜心治本,可以为重拳治标培育深厚的基础环境。只有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才能确保实现民航安全态势平稳可控。
2020年行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运输总周转量13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1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7.6%和1.3%,起降架次增长控制在6%左右。这一指标是根据“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保障能力确定的。完成这一指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通过“控总量、调结构”扎牢“稳”的根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进”的空间,通过时刻资源精准调控提升“进”的质量。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抓紧推进“十三五”机场建设规划落实,确保青岛胶东、武隆、安康、芜宣、玉林、荆州等机场建成投运,加快成都天府、呼和浩特、杭州、乌鲁木齐、贵阳等机场项目建设进度。制定2020年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方案,加大民航发展基金投入力度,争取国家专项债券用于民航机场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以《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为牵引,以“四型机场”示范项目创建为抓手,积极推动以建设、运营、安全、服务、治理和网络布局“六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机场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北京“一市两场双枢纽”,着力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国门”,树立“四型机场”标杆;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提质增效、“再造国门”。推进“四强空管”建设,完善民航管制中心布局,推进重点地区空域优化,打通东部海上航线,推进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进一步缩小管制运行间隔,加速空中交通流量。坚持以地面融合促空中融合,探索北京终端区军民航联合运行可推广、可复制经验,与军方共同推动闲置军用机场向民用或军民合用转化。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科学把控运行总量,区别对待高密度机场与中小机场、骨干航路与小流量航线、繁忙时段与非繁忙时段,结合各地区实际运行品质表现和保障资源能力,实施差异化航班时刻供给与配置措施,做到“运行总量精准控、航班时刻精细调”,不搞一刀切。研究建立国家空域系统容量与流量量化评估模型,为机场、空域规划与机队、航线网络规划充分衔接提供支撑。优化航空公司分公司设立条件。推进航权、时刻、预先飞行计划“数据融合、一网通办”,加快建设全国航班时刻管理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服务公司的原则,制定完善各航班时刻协调机场时刻分配细则。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完善航班时刻二级市场交换、转让和共同经营机制,在不突破时刻总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让每一个稀缺的时刻都尽可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补齐航空物流短板。认真落实《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研究航空货运发展的规律,探索实施客货分类管理,简化国内货运航权审批,实施航班备案制;放宽国际货运航权管理,扩大一类国际货运航线颁发国家经营许可范围,增强企业“出海”经营活力;研究晚间部分时段货运时刻不计入控总量范围、支持货运航班使用部分机场白天时刻的政策措施;优化货运高峰期临时加班审批政策;加快推进鄂州货运枢纽建设;全面实施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加快推进航空电子货运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建设,实现海关监管与民航各环节之间标准融合、信息互通,推进航空物流无纸化流转。
支持国产民机发展。加快建成适航审定运行管理系统,提高审定效率,为国产民机提供高质量审定服务。推进C 919、A G 600、新舟700、Z 15、CJ-1000 A发动机等审定项目,做好C 919飞机和A C 352直升机型号评审工作。继续支持ARJ 21-700、新舟系列飞机等国产航空产品取得国外认可。研究制定ARJ 21飞机运营保障相关政策。鼓励国内机场在廊桥选装和购买客梯车时充分考虑国产民机保障需求。
深入践行真情服务理念,进一步规范旅客服务管理,巩固、提升以航班正常性为牵引指标的民航服务质量。
优化航班正常工作机制。巩固机场运管委建设成效,落实“领导到场、当面会商、协同决策、联动落实”的闭环运行模式,推动运管委在航班运行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完善机场协同决策(A-CDM)系统,运行数据共享覆盖所有千万级以上机场和全部国内运输公司,不断提高航班运行协同水平和运行效率。优化航班正常考核机制,使考核指标、调控措施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2020年,国内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稳定在80%以上,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5%。
巩固前期服务举措成效。一是推广RFID行李跟踪系统广泛使用、连线成网,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民航行李跟踪系统;二是推广 “中转通”等服务信息产品,丰富线上线下中转服务功能,优化国际通程航班业务模式,深入推进国际旅客中转行李直挂服务,使中转更顺畅、更便捷、更有保障;三是进一步提升机上餐食服务水平,分时段、分航程细化优化标准,定期开展并发布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评价,将机上餐食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四是优化12326咨询投诉平台功能,开发手机APP,优化投诉管理程序,提升投诉管理水平;五是继续探索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试点,推动基本航空课题研究成果政策转化,让更多边远地区群众能够乘坐飞机出行。
推出提升旅客体验新举措。从服务大流程着眼,从服务小细节入手,努力打通服务链条断点,改善旅客航空出行体验。一是推动全国机场旅客共用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机场向系统性、整体性发展,实现“一个APP走遍全国机场”。二是建立民航旅客遗失物品全国统一查询平台,实现航空公司、机场遗失物品信息共享互通,为旅客提供“一站式”失物招领信息服务。三是推进民航与高铁、城轨、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业务,扩大“一站式购票”范围,推动安检流程优化,提升旅客综合交通换乘体验。四是在有条件的国际机场推广出境旅客海关查验、民航安检“一机双屏”、“一次过检”模式,实现“无感通关”;五是加强特殊旅客关爱,推进行动不便旅客出行服务立法工作,进一步优化无障碍环境,完善特殊旅客服务设施设备,努力让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旅客都能享受便捷的民航服务。
越是接近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转段进阶”的节点,各项工作任务的紧迫性就越强,推动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就越高,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着力在民航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发挥改革的协同整合作用,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有机衔接。坚持“1+10+N”改革工作总体框架,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行业内外重点意见建议整体纳入改革方案。坚持针对重点改革任务设立专项工作小组的工作模式,确保推进改革协同高效。注重各项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同向、效果共振的工作格局。注重运用改革成果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建章立制巩固改革成效,把深化民航改革的目标聚焦到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来。
发挥改革的攻坚克难作用,推动一批重点任务取得突破。一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在全力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聚焦民航强国建设“转段进阶”新目标,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民航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统筹兼顾、系统谋划,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整合行业规划资源,做强行业规划机构,全面提升行业规划水平。二是加大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推进通航法规体系重构,做实“分类管理”,进一步降低通航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取消“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登记核准”行政许可,实施备案管理。在国家、军队、地方中发挥桥梁作用,协同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构建新型空域管理模式。支持大型城市“1+N”通用机场建设模式,支持地方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备常设口岸功能的通用机场。鼓励支线机场增强对通航业务服务功能,加快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保障通用航空飞得起来、飞得顺畅。坚持审慎包容监管,扶持无人机新业态在通用航空领域的应用。三是全面落实“加压、减负、撑腰、充电”要求。把基层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作为完善民航治理体系、提升民航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各监管局反映的129个需求,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措施,切实加强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改善监管一线履职尽责的条件和环境。四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和绩效运行监控结果的应用,着力发挥预算绩效导向作用。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落实到民航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勤俭办事业,把钱花在刀刃上。五是优化市场环境,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研究出台机场特许经营权管理政策。六是稳步推进局属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要求,理顺民航各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关系,探索公益类企业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路径,加快推进民航高校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七是推进完成中国航协、机场协会与民航局脱钩工作,促进各协会治理规范、行为自律,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管,研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在行业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挥改革的督促落实作用,形成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对表《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系统梳理新时期民航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检视问题,查找差距,切实改进。坚持和改进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机制,密切跟踪各项改革推进情况,确保改革目标明、措施实、效果好。加强舆论引导,及时解读民航局关于改革的政策措施,主动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
面向支撑民航强国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助力国际民航竞争,前瞻谋划民航科技创新工作。
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引领。抓好民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争取在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民航重点专项。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工程,布局建设民航科教产业园区,加强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能力建设,系统规划建设民航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大民航院校建设支持力度,开工建设民航大学新校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启动上海职院浦东校区修缮等项目。加强智慧民航研究,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应用,逐步推进无人驾驶航空融入国家空域系统。
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完善民航发展基金教育培养专项资金政策。统筹完善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人才激励制度,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培养和打造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加快提升民航科教单位内生动力。
扩大民航科教创新体系开放程度。坚持开放包容原则,进一步发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作用,吸纳更多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加强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拓展中科院服务网络计划民航领域项目规模和深度。积极拓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渠道,鼓励和引导探索性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积极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促进民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高水平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扩大民航国际化市场空间,着力构建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更加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带来时刻增量的有利时机,推动与航权相对短缺国家的双边会谈。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为重点,做好航权储备。鼓励航空公司通过航空联盟、代码共享等商务合作方式拓展航线网络,通过投资的方式克服航权障碍进入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鼓励航空物流企业完善境外网络,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更高水平服务对外开放。配合全方位外交布局,发挥民航对外交往作用,助力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政策措施,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探索民航重点领域外资安全审查实施制度。积极参与中美经贸磋商、中欧投资协定、自贸协定谈判。加大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支持,研究在海南自贸区开放第七航权。以提高国际中转率为抓手,着力完善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
更加积极参与国际民航治理。充分发挥民航安全技术国际化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分重点有步骤推进国内成熟、先进标准国际化。推进2010年《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审议批准。建设“一带一路”民航国际合作平台,转型升级中美、中欧民航合作平台。深化适航国际合作,加紧推进中欧适航《技术实施程序》磋商,组织召开第三届中欧航空安全年会。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发挥民航国际化人才储备库作用,建立人员信息系统和在库人员持续培养培训机制。积极关注ICAO关键岗位空缺情况,做好国际职员推送。建立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跟踪反馈机制。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在IATA、ACI、CANSO等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与立场相近国家建立绿色民航建设战略对话机制。
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必须聚焦难点、合力攻坚。
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防范化解民航行业重大风险10个方面38条措施,盯紧民航领域在政治、意识形态、航空安全、服务质量、经济、资源保障、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风险隐患,做好风险防范预案,细化防范化解措施,提高防范化解能力。既要积极消除、管控民航自身运行中各种存量风险,又要有效预防化解国际贸易争端升级等可能造成的各种增量或输入式风险,确保民航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抓紧落实定点扶贫工作,积极统筹行业资源,筹集2000万元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助力于田、策勒两县如期脱贫。发动行业力量,支持南康无人机产业发展,积极采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优势产品,推动扶贫产品进机场、上飞机,鼓励机关事业单位预留份额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增开航线航班,完成新建于田机场等项目,充分发挥民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航空器节能减碳为核心、以提高空管效率为抓手、以绿色机场建设为保障,推动构建民航绿色发展新模式。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北京两场为重中之重,持续推动机场运行“电动化”、“清洁化”水平提升。启动机场能效“领跑者”机制建设。加快航空飞行活动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落地实施。推进以煤制航煤为代表的新型航油审定。
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民航系统党建工作质量,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突出抓好政治建设。聚焦落实党对民航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航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深入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健全跟踪督查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现问题的深化整改,巩固扩大成果。大力推进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过硬。
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抓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培训,分类分级分批组织集中轮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要求,加强民航局党校建设,充分发挥“三阵地一熔炉”作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换届选举制度,健全直属单位党委会、纪委会。完善民航局机关公务员、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实施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监督激励作用和职级晋升的正向激励作用。根据今后5至10年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着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办好监察员培训学院,提升监察员岗位履职能力。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促进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规范科学。加强选人用人监督和干部日常监督,对个人事项瞒报漏报等行为严肃处理。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落实《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及局党组实施意见,坚定支持驻部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坚守政治巡视定位,组织开展局党组第三轮巡视,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深化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反“四风”、转作风。严肃查处各类案件,有力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加强日常监督,完善制度机制,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党性修养,严明公私界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着力抓好宣传文化工作。大力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弘扬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深化“最美民航人”宣传展示。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尊老爱老、用心用情服务好老同志。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化“青春”主题系列、“青”字号等品牌创建、岗位体验式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改善民航青联工作,团结带领青年岗位建功。发挥宣教中心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筹拍“两航起义”等民航题材影视作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民航报刊管理,加强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舆情应对工作,为民航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再过4天,2020春运就要开始了。作为交通运输行业每年开门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统筹部署,确保旅客安全、顺畅出行,提升服务质量,实现2020年民航工作开门红。
岁末年关,大家既要把好航空安全关口,也要敲响“廉洁”警钟,严格落实党风廉政有关规定,汲取相关教训,管住手、管住腿、管住嘴,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确保文明节俭、廉洁祥和过节。各级领导干部要关爱困难职工,解决基层一线问题,努力为职工群众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同志们,2019年民航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已经成为过去的一页。2020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成绩归零的心态,站在不负韶华的新起点上,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取得新业绩,为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进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