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校康 李秉哲 李宝新 张玛丽 李 杰 翟 娜 张云良 郭淑芹,#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acroangiopathy,DMI)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慢性并发症,包括T2DM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和T2DM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等,可能造成视网膜和肾脏不可逆损害。研究显示约33%无症状T2DM患者可能同时患有DKD[1]。已有研究表明,长期糖代谢紊乱和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DKD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而能量调节蛋白Adropin(AD)是一种具有调节糖代谢、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3]。但其在DKD患者的血清水平变化尚不明确。本文检测分析DKD患者AD水平变化及与临床和实验相关指标的关系,为DKD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选取2018-01—2019-04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35例,男63例,女72例,年龄35—77岁,平均(53.36±6.89)岁,根据是否合并DKD,分为T2DM组(n=67)和DKD组(n=68)。T2DM和DKD诊断均符合中国T2DM防治指南[4]:有T2DM症状,且随机静脉血糖≥11.1mmol/L,或空腹静脉血糖(FPG)≥7.0mmol/L,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h静脉血糖≥11.1mmol/L;合并DKD者: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次中有2次≥30mg/g。另随机抽取同期来本院体检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n=50),FPG<6.1mmol/L且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UACR<30mg/g。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本研究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病例组于住院首日,NC组于体检当日记录年龄、T2DM 病程,测量两次身高、体重取平均值,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在安静休息状态下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所有受试者双上肢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取两次均值作为血压记录。次日采集空腹肘前静脉血8ml,其中3ml于无抗凝试剂管中颠倒混匀,用于检测HbA1c;余下5ml于抗凝试管中,以4 000 r/min 离心10min,留取血清保存于-80℃冰箱,用于检测AD、肾功能和糖代谢指标。自次日清晨开始,排尽第一次小便后开始留取24h尿液于预先特殊处理过的容器中,用于检测尿白蛋白和尿肌酐。采用ELISA法测定AD(pg/ml)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免疫生物有限公司(Elabscien,批号:m1038622g),有效检测范围12.5-400pg/ml,批内变异系数<10%,批间变异系数<15%,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采用日立7600生化仪器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法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试剂由利德曼公司提供,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Scr)、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清血糖(SFPG)试剂均由金斯尔公司提供;采用糖化HA8180仪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试剂由爱科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德国罗氏电化学发光仪E601及原厂配套试剂,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采用博士泰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BA400,焦酚红法测定尿白蛋白(UALB)、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尿肌酐(UCR)试剂均由金斯尔公司提供。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FPG(mmol/L)×FINS(mU/L)/22.5]。
三组间性别比例、年龄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T2DM病程和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DKD组BMI明显升高(t=3.64、4.08,均P<0.01),DKD组与T2DM组间BMI无明显差异(t=0.45,P>0.05);DKD组的T2DM病程明显长于T2DM组(t=4.55,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和DKD组SBP明显升高(分别t=2.20、4.89,P<0.05或P<0.01),DKD组与T2DM组间SBP无明显差异(t=1.22,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基础指标比较
三组间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Scr、SFPG、HbA1c、FINS、HOMA-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和DKD组AD水平明显降低(分别t=9.46、14.77,均P<0.01),DKD组较T2DM组下降更明显(t=7.85,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Scr无明显差异(t=0.04,P>0.05),DKD组Scr明显高于NC组、T2DM组(t=4.03、2.46,P<0.05,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SFPG、HbA1c、FINS和HOMA-IR水平明显升高(分别t=29.97、31.49、12.85、18.53,均P<0.01),DKD组更高于T2DM组(分别t=6.35、6.19、8.32、9.24,均P<0.01)。见表2。
表2 各组血清AD以及其它相关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从T2DM到DKD患者AD水平变化与其性别比、年龄、DBP、Scr、BUN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BMI、T2DM病程、SBP、SFPG、HbA1c、FINS和HOMA-IR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分别r=-0.202、-0.563、-0.313、-0.531、-0.642、-0.671、-0.602,P<0.05或P<0.01)。见表3。
表3 AD水平与有关指标的相关性(r)
近年来,T2DM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而DKD作为T2DM慢性并发症,其发展可导致终末期肾病进而造成严重危害[5,6]。因此,早期发现并干预DKD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检测分析DKD患者血清AD水平,及其与肾功能和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分析AD与DKD的关系提供参考。
AD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新型能量调节分泌性蛋白,由能量平衡基因(Enho)编码,在胰腺、肝脏和骨骼肌中广泛表达,具有调节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血管内皮作用[7]。一项动物实验[8]显示,骨骼肌细胞AD可以通过增加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促使胰岛细胞诱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的磷酸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另有研究[9]指出,肝脏细胞中AD可以调节脂肪细胞生成基因的表达,减少脂肪细胞的沉积,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抵抗。并且有动物实验[10]证实,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中应用AD治疗组较非治疗组血脂、血糖均明显下降,并且其胰岛素抵抗指数亦明显降低,表明AD具有改善降低机体胰岛素抵抗作用。临床研究[11]发现,相比于正常对照组,DM组患者血清AD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与DM病程有一定负相关性,本文结果与之一致,这可能与DM患者机体长期高糖毒性和胰岛素抵抗抑制AD分泌有关。此外,AD还可以通过促进内皮型一氧化碳合酶(eNOS)基因ser1177位点磷酸化,上调eNOS的表达促进一氧化碳(NO)生成,以及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转录,提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起到共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12,13]。而长期高血糖状态、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均是造成DKD的重要因素[14,15]。
本文结果显示,T2DM组和DKD组血清AD水平明显低于NC组,DKD组更低于T2DM组,而同时本文检测的各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中,BMI、T2DM病程、SBP、SFPG、HbA1c、FINS和HOMA-IR均显著延长或升高,两者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表明血清AD水平可能取决于DKD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DKD患者AD水平降低,并与其临床基线指标、肾功指标和糖代谢指标呈负相关,表明AD水平下调可能参与DKD的进程或是其风险因素,而上调AD表达则可能改善DKD临床表现。对AD作用与DKD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