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第四小学 李 丽
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刘继丰
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歌。著名诗人马尔夏克说:“学生是最爱诗的,十岁以前,喜欢有韵律的诗;十一至十二岁,爱看有情节的故事;十三至十五岁更喜欢看英雄人物及抒情的诗……”从马尔夏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随着年龄的变化有一种独特的欣赏方式。于是便有了孩子写儿童诗的优势,这种优势如昙花一现,必须适时抓住,施以阳光雨露,种子才能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以儿童诗为切入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小学生由于亲身经历的事情很少,见过的事物不多,所以想表达的东西就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能充分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会,感受作文的乐趣。比如在指导写妈妈的作文之前,我先让孩子欣赏抒情诗《雪、妈妈、我》:“我们回家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风儿吹紫了您的脸蛋/脚步在雪地里/艰难地书写着爱/妈妈/那时冷吗/您微笑着说/有你在妈妈的身边/你就是妈妈的太阳。”情境的创设营造了一个心理场,于是就有三年级的孩子这样写:“冬天到了/外面黑压压的/家里/明亮的灯光下/妈妈为我打着毛衣/她用嘴烘着手/我呀/悄悄地钻进了妈妈的被窝/妈妈我要做你的小暖炉。”小诗语言虽然浅显,但折射出一种母子情深的“爱”,读后令人感动。
一位大学生到山海关旅游,看到一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看到长城的长,她让孩子说长城蜿蜒盘旋,像一条巨龙。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什么叫蜿蜒,什么叫气势?他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龙,还愣说是蜿蜒的巨龙。我们当前的作文情况就是当学生有了习作的愿望和需求时,他们普遍感受到的是词汇的匮乏,寻寻觅觅,抓耳挠腮,可还是于事无补。这也是学生感到作文难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教师们提供平台,精选好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因此在课前的三分钟演讲里,我让我的学生读顾城的现代儿童诗《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的时候很远,看云的时候很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关心蔬菜和粮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中的时候,我们吟诵《瞌睡虫》(台湾木城):“一条条瞌睡虫,徐徐缓缓慢慢爬进我的耳中,教师的声音变得朦朦胧胧,他爬上我的额头和鼻孔。教师请原谅我眼皮越来越重,都爬满了瞌睡虫。”就这样反复吟诵着,学生徜徉在儿童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一次次感受着文学美的洗礼。等到学生自己动笔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记得一次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一个考生把自己怎样断臂,又是怎样用脚代手的经历写得声情并茂,真是惨不忍睹,评卷的教师都掉着眼泪评卷。可经过调查发现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存在,是不真实的。我们的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他们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我们应该让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学生的心灵里安营扎寨。怎样让学生能抒发自己的心声呢?于是我让学生读冰心奶奶的诗,如她的《雨后》:“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这首绮丽的小诗,真实地描写了在炎炎夏日的雨后,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在水里玩得不亦乐乎的场景。学生读了以后,心里也激起了共鸣,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感人心者,莫关乎情。他们在读中深切感受到:作文,其实就是用笔记录下自己经历的事、真实的事,有感而发才是真正的写作。
冰心曾经说过:“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群最善感的人群。”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的想象就如汪洋肆意的大海,一发不可收。而儿童诗所饱含的丰富的儿童情感,奇妙的构思正切合了学生的思维,它们亦如玩具一样时刻吸引着学生参与到诗歌的体验、补充、改写中。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开展多样化的读写结合的练习。一次在花坛中和学生赏花,我看着漫天飞舞的蝴蝶和争芳斗艳的花时,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儿童诗,“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诗兴大发,回去后纷纷动笔写诗。于是有了月亮是不能吃的香蕉,香蕉是能吃的月亮,蘑菇是不能遮雨的伞,伞是不能吃的蘑菇。就这样通过独辟蹊径的写作角度,变化写作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并建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在作文教学中,我用儿童诗引路,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热爱生活,向往大自然,懂得感恩,乐于在作文中倾吐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能写出一篇篇文辞皆美的好文章。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沿着儿童诗指引的道路,大踏步向前。我坚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诗之种子能长成诗之树,树的枝头定会有诗之花在轻舞飞扬。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在儿童诗的引领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