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赵黎娟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改变对其枯燥、机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习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时,学生就有足够勇气和耐心去面对难题。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欲望,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扮演一个积极学习者的角色,对新知识充满好奇,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关于语文学科的新疑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主动涉猎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地探索语文学科的奥秘。
研究表明,鼓励能引导学生取得成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关心,给学生设立多个小的学习目标和一到两个大的学习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及时给予小奖励,并向学生展示已完成和未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的进步。完成大目标给予更多的奖励,和学生一同回顾完成整个目标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自己的成长历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学习的信心与成就感。例如,在讲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时,可以设置符合学生理解程度的教学目标,先设置一个小目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完成之后再设置一个目标:可以流畅地进行朗读;最后设置一个终极目标: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课堂目标的设立,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完成一个又一个课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探索真理的动力,同时促进和保持学习活动,尤其是对于学习更复杂、更有创造性的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兴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他们认知能力有限,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二是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和解决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两点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只有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加以关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一定的师生互动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在团队中起到引导作用,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强师生关系,并且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使教学任务得以有效完成。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假扮课文中的学生,早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万物苏醒,学生在花香的氤氲中朗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情景剧表演完成后,大家可以从自己的游戏扮演过程中切实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故事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一个怎样的结尾呈现给大家,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喜爱程度还是很高的,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这种进入情境中的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实现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听听,秋天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为户外教学,教师带领班级学生一起来到校园里感受秋天,聆听秋风吹过时,树叶沙沙掉落的声音,听听露珠滴落的声音,看大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摆动身体,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程度自然会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融入其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思考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