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中学 王 俊
高中思政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使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应重视丰富思政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的融会贯通。还应避免传统的知识传递式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先人智慧、促进自身的认知升级。由此营造高中思政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以及公共参与意识。
新时期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使思政教学的受关注程度在不断攀升。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促进时代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奋勇不屈的精神缩影,有着较强的凝聚力与民族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政教学应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而展开。高中思政具有综合性、奠基性,应为学生的高段学习夯实认知基础。故此,教师不可单一地侧重于智育教育,让教学拘泥于教材中,只是使学生具有考取高分的能力,让他们进行机械的背诵。更应重视政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使学生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引领下,逐渐养成正确的三观、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辨识能力与较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要知道,15—18 岁是学生价值观初步确立的关键阶段,对青少年的一生发展都将起到深刻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开始走向成熟,且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全面。因此,需要教师突破教材局限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在培养学生思政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政治学习体验、促进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实现对文化的传承,构建优良的教学氛围,让高中思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较强吸引力。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让政治学科的受关注程度日益提升,教师也愈发重视教学创新问题,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知识理解。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片面施教、忽视高中生学习感受、师生间互动有限等不同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欠佳,部分学生认为该学科较为乏味,甚至很多学生依然处于“背多分”的学习模式中。为了促进学生升级自我认识,对政治学习产生新理解,教师可以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教学体系变得更加充实丰满,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抱负,更好地去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
在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与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互补性,这也为教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了化解政治教学存在的创新流于形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及师生间的交流有限等问题。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具层次感、实现教学拔高,促进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理解政治课程的深邃内涵。
为此,这也需要教师能够领会高中政治新课标精神,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找到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契合点,所引用的例子应既便于学生理解、有着教育意义,又具有代表性,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此外,应深入挖掘政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关注政治教学拓展,以便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帮助他们构建自身的“政治知识体系”。另外,也需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调动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另一方面应从提升公民素质的角度,使学生具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具有强烈文化自信、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此积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
鉴于高中生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为在发挥思政学科的育人优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应遵循适宜性原则授课。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促进讲解内容的深入,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其通过文化解读、回顾历史发展、先进理念等,加强知识巩固。这便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够进行教学素材的挑选,使其与政治授课相得益彰。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兀自进行教学拔高,则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作用,让学生不易理解,认为思政理论较为晦涩。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富含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与新时代的思政教学具有高度契合点,有助于促进教学。但以知识传递的方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会使学生出现记得快、忘得更快的现象。为此,应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可借助创新教学模式、信息化辅助教学设备,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联合、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使其全面解读“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含义,明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意义。
基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科学习特点及个人的兴趣偏好等各有不同。为了提升课程育人的普适性,要积极促进高中政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授课还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教师只有关注分层引导、多元施教,才能使政治教学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让不同学习进度、理解能力、学习层次的学生均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对政治学习抱有较高热情。
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民众自我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法治建设息息相关。为促进学生成为知法、守法、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应在高中政治法治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使其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尤其在科技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新闻传递的速率更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在正负面消息交杂下,学生易受一面之词的蒙蔽。例如: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中,教师可先讲解管仲早西方几百年便提出了依法治国理论,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开阔其知识眼界,使其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辩证的视角分析我国在依法治国建设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为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让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教师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例如:从《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天下为公”,可与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公义胜私欲”这一传统美德存在的必要性。就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为抗疫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立足于不同社会制度,辨析为什么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控制疫情,以及西方从妖魔化“封城”到后期世界疫情暴发时纷纷效仿中国的转变。促进学生形成政治认同,使其从“夙夜在公”的角度感受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团结民众、勤勉执政的。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选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施教视角,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正确的处世态度。例如:为使学生理解绿色发展观,可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教学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辩论。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明白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并且,可以解析这对区域经济、民众生活、生态构建等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让他们能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更加关注环保问题。
为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读“圣贤书”中关心“窗外事、天下事”,教师应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促进学生积极求学、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在政治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使其理解平凡中的伟大。让学生意识到正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才换来这和平盛世。通过学科教育与传统美德融合,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使其未来为祖国发展贡献己力。随着教学整合与优化,让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打造高中思政高效课堂;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科素养,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渗透。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教材编制特点,深研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视角水平,积极推进教学融合;另一方面应具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促使学生未来更好发展的角度授课,提升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影响力与感染力,使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充分地感受文化熏陶,理解学科内涵、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为他们未来发展、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