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升,普通家庭中,除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外,更是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综合素质的比拼,而一个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素质则更能为他加分,且小时候学习过艺术的孩子其品德、性格以及心理素质都会更好,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艺术培训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开始蓬勃发展,但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的良莠不齐和机构急功近利赚快钱等方面。本文以少儿声乐培训为例,将少儿声乐各个年龄段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应该怎样教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将各年龄段的特点做一个归纳,以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少儿声乐教学的作用,为将来进行成人声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许卓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一书中写到:“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知活动首先要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音乐像有声语言一样是人类听觉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学前阶段是人一生中听觉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成年专业音乐家进行的一个调查表明:在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有92%的人可能获得绝对音高,在4~6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这个比例便下降到68.4%,以后继续下降,7~9岁是41.9%,14岁时只有6.5%。”[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听觉训练在幼儿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提升视唱练耳比重的同时再学习一些与之相关的小儿歌,如宁楠老师原创的《红蝴蝶蓝蝴蝶》《猫头鹰先生》等。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声乐学习,也有利于任何音乐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孩子成为听力型儿童,从而起到辅助社交以及文化课学习的作用。所以如果孩子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建议家长们就不要把学习的评判标准局限在唱了几首歌,能不能登台和考级上面,如果一定要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以及创编能力上,因为音乐听力的培养才是今后孩子系统学习声乐或音乐类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有的家长认为,我从没有想过让孩子将来从事音乐专业,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用不负责的态度让孩子去学习,任何一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都讲究根红苗正,一旦走了弯路,回到正轨上来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所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学习目的,都应该选择专业性强的机构或者专业背景扎实的老师进行学习。这样孩子才能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有机的感知节奏、辨别音色、记忆旋律、了解结构,从而为孩子迈入音乐大门打下扎实基础。
7~9岁的孩子,基本处于小学1~3年级的阶段,经过了幼儿时期的视唱练耳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且声带的发声能力也增强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再进行科学发声的学习是比较合适的。刚开始进行训练的时候,建议以真声训练为主,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混声演唱,但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进行混声演唱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他们基本还不能很好的用气息歌唱,如果一味的让孩子盯住哼鸣点演唱就容易导致孩子的声音虚和飘,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的从真声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混声。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多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渐渐让他们领悟到科学发声的要领。比如我们在训练孩子的气息时,可以启发孩子,声音就像一棵大树,而根在大树生长过程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的声音也要像大树一样有根,无论是气息还是声音都要从根上出发,这样我们的声音才富有持续的动力;又比如我们在进行腔体和高位置训练时,可以启发孩子口腔里面有一条马路,声音就是马路上的小汽车,而小汽车最喜欢的做的事情就是钻隧道,不仅如此,它还喜欢在隧道里面飞,且音越高飞得越高。这种童真的语言相对专业术语来说,孩子更能理解,也更方便记忆,从而使我们的教和学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在有了气息、腔体、位置的基础做支撑以后,剩下的就是如何保持和完善,最后让肌肉形成记忆并自然的运用于歌唱。
如果说科学发声在为声音增光,那么情感表达就在为声音添彩。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他的声乐教学文集中曾对声乐学习者做过七个方面的要求,即:“声、情、字、味、表、养、像”,其中情是紧紧跟在声之后的,这告诉我们歌唱的表现不只是单凭声音技巧,传情达意也是必不可少,所以作为一名好的演唱者必须要理解歌词的内容,找到歌曲的主题思想,了解词曲作家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况,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才能真正唱到观众心里。[2]如果一个歌手只有技巧没有情感那就仅仅只是一个发声机器,只有技巧与情感表现共存的歌手才是真正的灵魂歌者,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情感训练的目的。情感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朗诵和配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优秀的儿童朗诵作品以及一些优秀动画片中的配音,从用耳朵多听,多输入到多读,所输出,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孩子一定会有所感悟,也会在模仿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情绪表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刻画角色,用心、用情去歌唱。实际上,语言和歌唱从来都是不分家的,且歌唱是语言的升华,是在语言无法表达我们内心需求时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并运用这种天然联系服务于我们的情感表达,从而让孩子在歌唱时唱出更美的声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家长多带孩子走进音乐厅,走进美术馆,走进大自然,多看多听多感受,从而获取更多的养分。
9~12岁的孩子基本处于4~6年级这个阶段,具体来分可分为儿童中期和儿童后期,中期大概是9~10岁,后期大概是11~12岁,其中儿童中期是最令人期待的一个时期。经过了早期的学习,9~10岁的孩子无论是发声还是情感表达都会在这个时期进入佳境,后期由于一些孩子的发育会提前,特别是男孩子可能会提前进入变声期,这是作为从事少儿声乐教学的教师都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教师们应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无论是否提前进入变声期,教学上都应该慢慢给孩子进行混声训练。混声训练[3]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的声音在演唱时变得更加柔和、放松,从而让头声共鸣更好的展现。混声训练是一种高级的训练方法,它讲究声带轻、重机能的转换,且在进行转换时要求声音始终保持统一。要达到这些要求,我们的训练就得在松弛这个概念上去侧重,尤其是下巴的放松,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渐渐明白放松对提高声音穿透力的重要性,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放松,才能让声音的位置更高,穿透性更强,而不至于总是停留在口腔,甚至压喉。另外教师还得教会孩子在下巴放松的基础上做到闻着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鼻子像闻花香似的积极参与歌唱,从而使牙关和内口腔更好的打开,声音更好的向前送出去。除此之外教师在让孩子保持高位置演唱的同时还得重点强调放松地下叹,以建立孩子声音永远向上,气息永远向下的概念,只有既有高位置,又有深呼吸,才能让喉位更好地摆放,声带边缘振动更好,从而获得混声演唱的能力。
提升
如果说混声训练是发声技巧的提升,那么戏剧表演课程的学习就是舞台能力的提升。
如果说混声训练是发声技巧的提升,那么戏剧表演课程的学习就是舞台能力的提升。学习声乐演唱的孩子不管课堂上唱的有多好,都必须去舞台上实践,因为舞台是最锻炼人的。经常上台的孩子会获得更多的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一个不盲目自信的人,不容易惧怕眼前的困难,更能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爆发出更多的能量,这就是自信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戏剧表演课程恰恰能很好的使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切换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变得更加自信。戏剧表演[4]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的舞台艺术,一般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剧本用对话、歌唱、舞蹈等形式呈现出来。在西方国家,戏剧教育是纳入国家基础教育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在六七岁时便开始接触这个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而在中国,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不知道学习戏剧表演还可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所以能接受学习声乐演唱的同时也学习戏剧表演者非常小众,更多的家长可能还会误解是艺术教育机构在打包销售课程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实践证明,那些上过戏剧表演课的孩子其艺术表现力是更强的,以广东话剧院姜迪武老师的教学为例,姜老师的戏剧表演课中将发声、形体、朗诵、戏曲等融为一体,在形成自己独特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学员的好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从姜老师课堂中走出来的学员,在剧中进行演唱时其情绪的渲染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方面会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员更加技高一筹,所以在儿童声乐学习的后期恰当的加入这门课程无异于是锦上添花的,特别是变声期提前的孩子,刚开始他们可能并不能接受自己的声音变得暗沉和沙哑,加上此时的声乐训练又会相应地缩短时长,可能有一部分孩子就不愿意张口了,如果此时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戏剧表演课程,不仅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声乐艺术里,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变声期后的学习,不至于就此荒废。
变声期的少儿声乐应该如何教一直是教师们进行教学的难点,这个时期孩子的声音上承童声,下接成人,如果可以很好的度过这个时期就可以很方便的进入成人声乐的学习,反之,如果不注意科学发声,缺乏保护意识,则有可能会让声乐学习之路就此终结。变声期[5]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男生和女生都要经历,只不过男生比女生明显,具体表现为喉结明显突出,声音开始变得低沉,它是咽喉在短时期内快速成长而造成的,整个时长大概是1—2年,具体来分又可以分为变声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建议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所唱作品也应该降调处理,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机能训练上,多做一些无声练习,从而使歌唱各方面的机能处于一种锻炼状态。
中期是变声期青少年最难熬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去进行发声训练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更加力不从心,所以建议在保持机能训练的同时多开展一些欣赏课程,包括国内外的声乐作品、歌剧作品、音乐剧作品以及民族器乐作品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剖析作品以及明确和声行进等方面打下基础,从而获取不一样的营养,以便在变声期结束后去辅助他们的演唱。欣赏课的学习可以比较好地提升变声期青少年的综合音乐素质,从而可以让他们在尊重一度创作者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
后期又叫逐渐恢复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已经可以慢慢的恢复训练了,刚恢复训练的这段时期应以气息训练为主。气息是发声的根本,决定一个歌者整体的歌唱水平,我们要让即将进入成人声乐学习的孩子明白,歌唱时要让自己有长气息的意识,另外在作品的选择上,应多接触一些外国作品,从而渐渐明白什么是母音以及如何进行母音连贯,以便让他们的声音更方便的获得好的共鸣。除此之外,此时还应该多进行哼鸣练习,目的是让声音能够更好的统一和集中,为将来进行高弱演唱打好基础。
声乐是一个需要用心、用脑、用毅力进行学习的课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儿声乐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总结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而给青少年循序渐进的学习好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只要能在每个阶段都学好本领,一定可以很好地促进变声期后的成人声乐学习。童声教育不仅可以教会青少年科学发声,还是一们值得推广的美育课程,所以近些年我国的少儿声乐教育事业正在逐年向上发展,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是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即使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声乐专业毕业生走入社会,但真正从事这一行的却并不多,此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声乐专业人才可以让专业知识下沉到青少年一代,从而打通金字塔的上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