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启钰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指示精神,按照相关部门提出的“构建精密智控系统,实现以风险智控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全程严管”要求,坚持安全导向,聚焦风险管控核心,立足问题治理,实现浙江省食品安全“整体智治”。
全面、动态掌握食品企业主体、行业产品等数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运用大数据手段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识别、预警和处置,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通过系统集成和流程再造,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广聚力、强联动”。切实改变数据孤立、系统分散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全面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和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全流程风险防控能力,形成工作闭环,打造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一批如阳光厨房、网络订餐“以网管网”、校园食品安全守护等便民利企的应用场景[1]。
加强对企业主体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管理。①“严准入”,协同企业登记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系统,对接行政处罚办案数据、司法判决信息,对国家明确规定的6类违法行为的企业责任人实施“食品行业禁入”。②“严变更”,对特殊食品、保健食品企业和大型连锁流通企业总部的变更实施全周期历史数据比对,严格控制信息变更。③“严退出”,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存在情节严重违法行为和严重失信的食品企业,在退出环节一律禁止采用简易注销程序。
通过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农产品安全的无缝监管。①实现“源头可溯”,整合农业部门主体、农产品合格证数据、农贸市场批次等信息,准确掌握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身份信息。②实现“去向可追”,对接各类农批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学校食堂的索证索票及采购数据系统,变“手工登记”为“票证上线”,形成从批发到零售的完整溯源信息链条。③实现“安全可信”,整合农业部门的快速检测数据,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定性检测数据、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数据等,形成农产品全链条“体检档案”,并向社会开放共享,增强老百姓对农产品的信心。④实现“问题可控”,实现快速反应、精准监管。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要做到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2]。
对企业和产品主要风险点进行精准识别和监测预警,对风险行为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形成风险防控闭环管理。①企业风险防控,汇集企业风险基础数据,构建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实行差异化管理,聚焦重点风险企业,推动靶向性监管。对高风险企业可直接发起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变“大海捞针”为“池塘捕鱼”。②产品风险防控,接入抽检数据以及疾病、投诉、舆情等数据,综合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快速分析,及时发布预警,进行有效处置。
以数字化手段推进食品安全共治体系建设,加强“政企协作、部门联动、行业自律、消费自觉”,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①实现信息共享,四篇安全管理平台接入农贸市场、大型商超、规上生产企业等食品安全数据,公开产品抽检信息,建设“食安知库”,开展食品安全科普。②实现隐患共治,以“整治校园食品安全联合行动”为例,实现在线综合协同管理,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操作行为、工作台账以及厨房环境等进行在线综合管理;综合应用日常监管、产品抽检、学校自查和物联感知(阳光厨房)等手段;对检测数据、巡查数据、监测数据等进行在线综合分析;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执法、学校协同管控、社会协同监督,有力堵塞校园食品安全漏洞。
将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平台全方位应用于食品安全省域治理中,可实现“治理用、评价用、考核用、发展用”。①治理用,绘制“区域风险五色图”,通过风险综合分析,建立区域风险评级体系,用五色标识市县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展现区域风险情况,强化区域风险治理。②评价用,发布“品种安全风险指数”,建立品种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分析模型,通过风险指数排行及时发现高风险食品品种,掌握食品品种的风险趋势变化。③考核用,将各级食品安全评议考核和食安市/县评价考评全程公开。④发展用,利用平台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标准规范公开、发布企业“红黑榜”,使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