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蓓
美国卫生部长阿扎11月30日表示,一部分美国人有望在圣诞节前开始接种新冠疫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外部顾问将在12月10日审核辉瑞疫苗的数据和紧急使用授权。另一家美国制药公司莫德纳也宣布,向美国和欧盟申请紧急使用授权。不少美欧媒体对此评论称,美国人第一次感觉到离新冠疫苗非常近了。但有了可投入市场的疫苗,到真正实现全球更多国家民众免疫,需要跨越的障碍并不少,各国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团结,而不应让疫苗造成新的封闭与隔阂。
进入秋冬季节以来,全球新冠疫情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欧美感染人数不断攀升,感恩节等传统节日的到来与持续实施的社会隔离措施带来的“新冠疲劳”心理进一步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11月29日,美国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疗的人数高达9万人,医疗资源再度告急。
可以预见,注射疫苗切断病毒传播进而实现“群体免疫”将成为下一阶段美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面对即将到来的疫苗,无论是当选总统拜登,还是流行病学专家都提醒,要真正实现大规模接种,至少需要等到数月之后。除了时间问题之外,美国的免疫计划还面临一系列难题。
一是FDA的信任危机尚未解除。虽然在疫苗问题上FDA扛住了来自白宫的政治压力,坚持研发机构必须提供不少于两个月的安全性数据,但加州等5个州政府依然表示要独立地评估新冠疫苗。
二是自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困扰美国的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可能再次成为焦点。州政府将是疫苗接种计划的实际执行人,但面临免疫计划资金不足的问题。未来联邦政府是否能够提供足够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接种计划。
三是反疫苗运动的挑战不容低估。今年5月,路透社与易索普联合开展的民调显示,24%的美国人可能拒绝接种新冠疫苗。医药公司阴谋论、捍卫个人权利和自由、担忧安全性等常常被作为反对疫苗接种的理由。众所周知,如果达不到必要的接种规模,疫苗能够为人群提供的保护效果就会下降。
能够优先获得疫苗的美国都面临这些问题,更何况一些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更贫穷的国家。疫苗虽然是对抗疫情的有力武器,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国政府与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接种“路线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测算,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免疫计划实现疫情控制,至少需要为75亿人口接种疫苗。虽然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三款疫苗量产潜力可观,但WHO依然担忧“不够用”的问题。
WHO获取Covid-19工具(ACT)加速器计划有两个目标:一是加速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二是实现疫苗的国际公平分配。目前,第一个目标已经初见曙光,但是第二个目标的实现难度其实更大。毫无疑问,鉴于各国国内严峻的疫情形势,通过预购协定“锁定”疫苗的发达国家将首先满足本国人民需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何时能够获得疫苗、能够获得多少疫苗的问题,依然有待回答。因为这些国家还需要解决采购资金和冷链技术等问题。
有西方媒体认为,由于美欧研制的新冠疫苗占得“先机”,将会影响中国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已经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未来全球公共物品,所以其潜力巨大。
首先,中国疫苗在产能上毫不逊色。在几款已经进入三期试验阶段的疫苗中,中国国药集团的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能力预计将达到年产10亿剂,军事科学院研制的重组疫苗预计能够实现年产3亿剂的目标。其中,重组疫苗一针接种即可实现有效免疫,将极大减少项目的管理难度和运作成本。
其次,中国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本身就采取国际合作形式在海外多国同时开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项目实施经验。而且,中国疫苗研发机构已经与巴西、埃及等国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一旦成功投产,不仅将直接惠及这些国家,而且还将通过这些生产与分销中心,为非洲、美洲地区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提供便利。
再次,与辉瑞疫苗-70℃的冷链存储条件相比,中国疫苗2℃-8℃的存储要求更加容易实现。在未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这也将成为一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新冠疫苗试验时间总体还非常有限,仅从目前的数据仍很难判断使用不同技术的疫苗产生的保护效果有何优劣。例如,虽然阿斯利康疫苗从有效性上看略低于其他两款mRNA疫苗,但目前尚不清楚抗体持续的时间长短。中国几款灭活疫苗虽从技术上看更为“传统”,但从理论上说,由于包含了“完整的”病毒,灭活疫苗可以引发人体更为广泛的抗体与T细胞反应。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球范围内有数款疫苗能够完成研发并投入使用,这本身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但通过疫苗阻遏病毒传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国际社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全球疫情防控的下一阶段,各国需团结一致,用公平与防控成效最大化的原则,指导疫苗的国际分配,真正发挥科学的强大威力来造福人类。▲
(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